APP下载

“五位”共进:高职院校“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谋篇布局

2021-04-28罗冲张文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十四五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

罗冲 张文

摘  要:立足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高职院校勾画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蓝图。应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抓住历史发展机遇,“五位共进”进行谋篇布局,即高点站位,谋好高职院校办学的方向篇;查摆缺位,谋好高职院校发展的发力篇;准确定位,谋好高职院校发展的目标篇;善于错位,谋好高职院校发展的特色篇;勇于占位,谋好高职院校融入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十四五”规划;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1)05-006-07

党的十九大首提高质量发展理念,原指我国经济要从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主要体现为优化结构、转变模式、提升发展动力和可持续力。随后,这一理念广泛运用到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等纲领性文件,给高职教育未来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高职院校要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理解和着力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义,做到办学方向正确、发展着力点精准、发展特色凸出、发展目标切合需求、发展层次科学合理,实行“五位”共进,谋划好“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的发展蓝图,落地落实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

一、高点站位,谋好高职院校办学的方向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1]。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谋篇布局时首先应站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高位,做到“三个明确”。

(一)明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规划的根本遵循

“为谁培养人”是学校事业规划首要的、方向性的问题,方向不正确,培养的人就不可能全心全意为党为国贡献力量。高职院校培养直接从事各行各业一线管理、一线作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为国为民的政治素质理所当然是第一位的。学校党委必须紧紧抓住意识形态工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学校的一切工作,不折不扣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担当起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确保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方向。

(二)明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师生头脑

人的价值取向决定了人的品位,决定了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贯穿育人全过程。研究表明,用人单位选人用人,在注重技术技能的同时,更看重人才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加强品德教育,既有个人品德,也有社会公德、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大德”[2]。他两次提出造就“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3]的“四有”好老师要求,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4]。高职院校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首要的是政治素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主要内容,打造一支现今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的教育书育人队伍。高职院校要确立以德为先的人才培养标准,通过标准制定和方案实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立德树人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网络教育多位一体的育人格局。

(三)明确学校事业发展必须遵循高职教育规律

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世界一切事物发展皆有其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规律,高职教育属于教育大系统,与所有教育一样,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根据潘懋元先生“教育内外关系规律”[5]观点,高职院校谋划发展规划时,必须遵循高职教育内外两方面的规律:

其内部规律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特征之间的关系。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在发展目标、发展基础、心理变化、学习行为等诸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不同,因此,不能照搬照抄普通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而应该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把握学生身心发展与个性特征的关系,选取诸如分层分类教学、项目化教学等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与特点的教育模式与方式。二是人的全面发展与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高职教育既有高等性普遍性特点,又有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人才培养目标在涵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开发,把特点转变为特长。三是教师、学生及教学方式方法等要素之间的关系。结合教育评价改革,准确定位好师生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运用符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方法,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需要遵循的外部规律是处理好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职教20条》中明确指出:“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因此,高职院校在谋划事业发展时,必须要把国家行业产业需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身的服务面向,突出“职业性”人才培养特点,切实履行好高職院校“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技能积累、服务社会”的职责,成为“地方离不开、行业都认可”的职业院校。

二、查摆缺位,谋好高职院校发展的发力篇

“十三五”期间,国内高职教育规模相对稳定,各高职院校在《意见》和《职教20条》的指引下,在国家和省级层面一系列“行动计划”和项目带动下,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升。然而,相对于国家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的“转升”目标,高职院校的服务能力与水平都还有不小的差距;相对于“双高计划”提出的“中国特色、国际水平”标准,高职院校还存在方方面面的缺位。有研究显示,“十三五”期间1/3 以上高职院校有发明专利申请未获得授权,专利被引证数量与引证率低,仅2成的高职院校过去5年有专利转让[6]。这个研究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高职院校在面向行业企业技术技能研发、高职教育研究方面存在不小的缺位。问题是目标的先导,高职院校只有找准自身存在的问题与瓶颈,明晰自身在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系统中的缺位,并分析其原因,才能找准发力的“穴位”,为规划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的定位、目标打下科学的基础。

(一)在纵向上,理清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

我国高职院校经过20世纪90年代末由中专校升格、21世纪第一个10年的规模扩张、第二个10年的示范(骨干)校建设,再到2019年以来的“双高计划”实施,整体发展已经从规模向质量转变。但具体到不同地区、不同院校,又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况。所以,高职院校应回首“十二五”“十三五”发展历程,既肯定成绩,更要查摆缺位,理清自身目前处在哪个发展阶段,如何实现转型与升级等,从而谋划出具有校本特色的发展愿景。笔者调研了某高职院校在谋划“十四五”前,他们通过“院部‘十三五发展‘两找(找问题、找瓶颈)座谈会”“行业企业问卷”和面向全体师生及校友的“网络问卷”,找到了自身存在的八个方面问题,包括: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校上下危机意识不足;面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变化,校院两级治理能力不足;面对现代职业教育新变革,师资队伍整体能力水平亟待提高;面对产业转型升级新变化,专业建设水平不高;面对人才素质的新标准,学生综合素养尚不能满足行企要求;面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调整,科研服务能力有待提升;面对新时期国际合作的新趋势,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面对师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校园软硬件升级完善空间较大等。通过这些梳理,该校找到了缺位短板,分析了原因,从问题出发制定“十四五”发展目标,使目标富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二)在横向上,清晰自身所处的发展层级方位

如果说,纵向上的查摆是为了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采取有效的发展举措,那么,在横向上与兄弟院校进行比较研究,则是可以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矩阵中,找到彼此的优点、缺陷和新的成长之处,从而更能扬长避短地找到富有特色的发力点。笔者走访调研了国内13所高职院校,发现有三分之二的院校在谋划“十四五”时,通过“比”和“学”的工作环节来查摆自身缺位,即:比兄弟院校、学先进院校。他们通过省域、国内的同类院校发展状况比较研究,清晰自身在省内、国内高职院校中的位置,对标找差距,对症下药。但在“比”“学”过程中,各个学校突出的方向和重点具有差异,存在着科学与否的问题。笔者研究以后认为:横向比较应该是多标杆的,即选择具有不同特色、不同优势的学校作为标杆,博采众长;比较应该是多维度的,即不仅要比较总量,更应比较结构;比较应该是辩证的,即既要看到他校的特色与长处,也要看到他校发展中的的不足或短板,取长补短,促进自身发展。

三、准确定位,谋好高职院校发展的目标篇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刘振天研究员认为,大学定位即是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条件,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身在一定时期的类型定位、层次定位、学科定位、目标定位以及服务面向定位[7]。其中的学科定位理念移植到高职院校,即为按社会分工而划分的专业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因涉及学校发展特色,本文将在后面论点中阐述,这里着重论述类型定位、专业定位、层次定位以及目标定位。

(一)类型定位

《职教20条》开篇即明晰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调研国内高职院校“十四五”发展规划文本发现,绝大多数院校都能够明确自身的职业教育类型,但涉及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仍然缺乏新发展理念的特征,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做法较多;期盼升本的愿景虽已描绘,但对职业本科的目标理解和谋划着力点不明。面对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对生活美好期盼,党和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职教育大有可为,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职业教育之路,特别是要开拓思路,勇于创新,汇聚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等资源,探寻高职教育类型的新特点,开拓类型教育的新方法,拓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实力地位和社会认可度。

(二)专业定位

与普通高等职业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具有显著的社会性、职业性特征,服务国家行业产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是其主要的教育使命。在培养目标上,必须清晰行业产业和地方特色的服务面向;在专业建设上,必须聚焦专业培养目标,打造服务岗位群的特色专业群;在课程体系上,必须对接生产岗位需求,构建“专业+”专业课程体系;在教育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上,必须适应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技术技能积累和提升上,聚焦行业企业生产技术研发,落实“1+X”证书制度,在校内引进实训基地云平台,打造可提供产业链式教学的综合实验实训基地,在校外组织学生全程参与企业生产、管理,着力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在师资队伍上,要以新时代“四有”好老师为标准,努力培养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师德高尚、学校与企业混编、学者与工匠兼具的教学与管理队伍。

(三)层次定位

高职教育突出的两个特点:一是“高”,二是“职”。“高”就是高职院校发展目标的基本定位,即高层次。按照“职教20条”对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的设计,高职教育应建立包含专科层次、本科层次、专业硕士学位等层级在内的、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对应的全梯度培养体系。国家教育部从2020年开始,在湖南、浙江、江苏、辽宁等省份陆续开展本科职业技术大学设置试点,未来数年至十数年,可期建成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当在体系构建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需要明确的是,高职院校的“升本”,决不是单纯的级别和人才培养学历层次的晋升,而应该从规划层面入手,更多关注内涵质量的升级,在培养目标、培养质量上提出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要求,采取更扎实的举措,推进学校高层次、高质量发展。

(四)目标定位

在做好上述三方面定位后,“十四五”及未來更长一段时间内,学校在规模、质量、社会地位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就水到渠成了。需要指出的是,规划既要勾画好学校事业发展总体宏观的奋斗目标,更要有专项具体的KPI(关键指标)值;既有中长期的任务举措,也要有分年度的发展项目;既要有定性的愿景描绘,也应有可考量的数量指标。调研中笔者阅读了某高职院校未来“三步走”的战略发展定位:第一步,从现在到2025年,即建校65周年之际,初步建成某职业技术大学,成为国内同类高职教育领头学校;第二步,从2026年到2030年,即建校70周年之际,全面建成本科职业技术大学,继续保持行业职业教育第一位置;第三步,从2031年到本世纪中叶,即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建成富有“行业特点、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某职业技术大学,学校在世界某职教领域、科研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规划明确三个时间节点,指明发展类型,清晰服务面向,明确所要达到的目标,既坚持了目标导向,又符合实际,颇有自身特点。尤其是该校还设计了五个年度分别实施的重点工程,每个重点工程包括若干个重点项目及可考量的达成度,使规划落实落地落细。

四、善于错位,谋好高职院校发展的特色篇

上海市高等教育研究所杨德广教授推进了潘懋元教授“教育内外部的规律”观点,阐释了内外部规律的具体内容。他特别强调院校要遵循外部发展规律,也就是要应时、应地、因事调整和确立自己的办学定位,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人才需求[8]。笔者十分赞赏杨教授的见解,认为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存在着与市场相类似的定义内涵,即是由供应商(学校)、产品(学生)、需求(用人单位)等一系列市场要素构成,在这个特殊的市场里,自然而然存在着竞争。一系列研究数据显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高职教育领域,生源、专业、就业等诸方面都广泛地存在着竞争,且愈演愈烈,丝毫不亚于经济市场。因此,高职院校应坚决摒弃“大而全”“大杂烩”思想,善于运用市场细分原理,根据时势、积淀、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等变量,按照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不同特征,把高等职业教育市场进行细分,在若干个细分市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份,形成独具特色的服务面向,实现“与其更好,不如不同”的错位发展特色。主要从“三个符合”上着力:

(一)符合社会需求

需求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指挥棒,没有需求,办学就没有出路可言。高职院校所处的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民族风俗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制定发展规划的参数。实践中有成功的范例可以借鉴,早在十余年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就紧盯浙江省、尤其是浙江省所在的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方向,适时开办了“达利女装学院”“电梯学院”等面向地方行业产业的八大产业学院,受到了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欢迎,学校也从一所不起眼的市属高职院校成长为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

(二)符合自身办学积淀

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成长于原来的行业中等职业学校,具有较为深厚的办学底蕴,有的已有半个世纪以上的办学历史,这是难得的非物质办学资源。高职院校在寻求和确立自身错位发展时,应认真回顾总结办学历史,凝视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技术积累等方面的成果,凝练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思考在未来发展中发挥所长,力避所短,从而发展得更加卓越、更加富有特色。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基于生命文化的高度,挖掘殡葬专业人才培养内涵,从生命所包含的四个维度,即生物性生命、血缘性生命、业缘性生命、精神性生命,重构现代殡葬教育课程体系,明确生命文化教育价值观的理念,提升教师为什么“教”、学生为什么“学”的认知水平,把“知之深,爱之切”作为专业的文化引领,从建设绿色、美丽、幸福中国和提升生命职业价值、精神价值的角度培养学生成人成才,把人文殡葬、绿色殡葬、科技殡葬等新理念、新工艺融入教学内容,从而使该校的殡葬专业成为深受社会肯定和满足社会需要的金牌专业、特色专业。

(三)符合创新性要求

世界没有绝对的垄断市场,也不可能有永久独办的专业。研究高职教育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在需求导向作用下,“好”就业、成本低的专业总会引来众多院校,雷同化、同质化已经成为妨碍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一大“毒素”。如电子机械类的高职院校开办财务会计、学前教育专业,建筑工程类的高职院校开办了航空乘务、高铁乘务专业等,这不仅与自身专长不相吻合,更是挤占了办学资源,影响了办学特色的积淀和形成。所以,高职院校走上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之路,并非易事,既要善于发现新的增长点,打造新特色,更要结合“大智移云物区”等现代最前沿技术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对已有特色优势专业进行升级改造,形成2.0、3.0、甚至更高的版本。近几年来,在国家“双高计划”推动下,不少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新理念、新技术、新工艺,实行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推进以“专业+”的专业(群)升级改造。以机电类专业(群)为例:电气自动化专业把智能制造系统控制与运行作为主要内容,机电一体化专业把工业机器人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数控技术专业把机械智能制造系统运行与维护作为主打方向,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重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主要融入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内容,从而给传统专业注入新生机,焕发出新活力,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五、勇于占位,谋好高职院校融入现代职教体系的构建篇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规模堪称世界第一,但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存在着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上普遍存在着数量多但总体技术技能不高、大众化专业供给富余而关键专业供给奇缺等结构性供给失衡现象。同时,面对现代工业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行业产业部门和业态正在被新兴产业部门和业态所替代,传统产业走向产业高端,新兴产业大多为高端产业,这就给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必须培养能够解决生产中复杂问题和自主学习能力强的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正是基于这一变化,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发轫,《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职教20条》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中,都构划了从中职、到专科、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现代职业教育全层次的体系发展蓝图。2021年4月份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进一步明确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抢占发展先机,在现代职教体系构建中敢布局、先布局、布新局。

(一)策应宏观战略,壮大占位实力

质量是发展的本质要求,更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国家和省级层面的优质院校、高水平院校(专业群)计划和《三年行动计划》,都是质量工程的宏观抓手。学校在进行“十四五”规划时,应在发展目标指引下,紧跟国家、省级层面的节奏,将其分解成年度目标和主要项目,诸如教学创新团队、教学成果奖、技能大赛等,把规划目标落实、落细、落地。笔者调研了某高职院校规划“十四五”规划文本,该校以“双高计划”建设为统领,实施了涵盖党的领导核心能力提升、德技双馨卓越人才培养、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高素质强技能双师队伍锻造、校企深层次合作水平提升、服务社会发展水平提升、多方参与治理水平提升、互联泛在智慧校园建设、引进输出并重的国际化等内容的“十大质量工程”,每个工程有目标、有任务、有具体举措、有标志性成果要求,把实力提升落实到具体的项目和行动上,从而能够抓出成效。

(二)实施靶向行动,提升占位准度

孙春兰副总理对职业教育本科提出了“三高三不变”原则,即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坚持属性定位不变、培养模式不變、特色学校名称不变[9]。教育部于2021年先后颁布了《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设置标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制度性明确了职教本科“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定职业教育定位、属性和特色,培养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因此,高职院校、尤其是发展基础比较好、发展能力比较强的东部沿海高职院校,应瞄准“设置标准”,按照只高不低、只多不少、只强不弱的原则,结合自身实际,超额配置发展目标,在学校治理、专业设置、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等方面自我加压、自我从严,以实绩抢抓职业本科教育试点机遇,以高质量提振高职教育士气,以社会赞誉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以优质的人才培养水平适应新时代对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从而做成“名分上尚缺,水平上已达”的事实,只要升格的政策一到,即可名副其实成为职教本科院校。

(三)实行多元共治,完善占位保障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现代职教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和重要保障。就高职院校而言,新发展理念中的开放理念,就直指多元共治,主要内涵是面向利益相关主体公开办学定位、办学方针、办学目标、办学举措和办学绩效,实行内外联动、多方参与,形成共同治理的合力。《设置标准》第二条明确职教本科“学校建立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内部组织机构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办学”。解读这些标准,可以从内外两个维度明确职教本科的治理体系与要求。

在内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制度体系设计。首先要保证《章程》本身的科学规范和程序合法,遵循其上位法《高等教育法》《职业育法》要求。随着高职院校吸收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资本实行混合所有制办学的主体变革,《章程》必须明确各利益相关主体(如政府、行企、学生、家长)的权、责、利,并在此基础上持续完善学校规章制度,从而实现依法照章办学。二是组织机构设计。按照现代大学治理要求,要设置集约高效的内部组织机构,推动内部人事、职称、分配和两级管理权责利改革,激发二级学院办学活力;探寻和尊重学校治理规律,实行学校行政权力与专业权力的共存平衡,赋能教代会、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教材选用委员会等非行政组织,促进学校学术发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改革。三是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高职院校的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已经推行了数年,大大促进了高职院校目标链、标准链建设,有效地提升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治理质量。未来,高职院校、特别是职教本科院校应结合现代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改革,常态化进行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保证高质量发展。

在外部,《设置标准》明确提出实行“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办学”,旗帜鲜明地释放出职教本科的天然属性,即职业教育来源于行业企业、服务于行业企业,必须实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此同时,从中职到高职专科、高职本科及专业硕士学位全层次衔接与贯通的现代职教体系,呈现出“3+2”“3+3”等办学模式,必定涉及校校、校地之间的核心利益,产业学院、企业学院、办学董事会(理事会)等组织必将越来越多、越来越健全,高职院校要处理好办学利益相关方的权、责、利,清晰董事会(理事会)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之间的关系,开放透明,汇聚各方智慧,实行多元共治,提升学校现代化治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评论员: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1-04/20/content_ 5600909.htm.刘冬冬,程广文.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契机、现实困境和消解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1(9):36.

[2]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

[3][4]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平和光.关于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的争鸣:研究回顾与展望[J].大学教育科学,2020(4):33.

[6]刘红,匡惠华.“十三五”全国高职院校科研数据分析与问题透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1):5.

[7]刘振天,杨雅文.大学定位:观念的反思与程序的重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6):90.

[8]杨德广.国家调控学校,学校自主办学,市场引导培养[J].江苏高教,1989(3):7.

[9]陈子季:支持符合条件的国家双高校独立升格职教本科[EB/OL].https://www.163.com/dy/article/GBM03GG90536FNZE.html.

"Five-in-one" Mutual Progress: the Layout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LUO Chong1, ZHANG Wen2

(1. Jiangsu Food and Pharmaceutical Science College, Huai'an 223003, China; 2. Jiangsu College of Nursing, Huai'an 223003, China)

Abstract: At the historical intersection of the Two Centenary Goal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thoroughly implement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seize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and carry out the layout of Five-in-one Mutual Progress, namely: high positioning, to seek the direction of runn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inding out the vacancy, to seek the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ccurate positioning to pursu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eing good at dislocation, to formulat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urage to occupy the position, to facilitat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integrate into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14th Five-Year Pla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收稿日期:2021-08-03

作者简介:罗冲(1964),男,江苏涟水人,高教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经济管理;张文(1992),女,江苏淮安人,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此文为以下项目的研究成果:江苏省发改委专项研究课题“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507003,主持人:罗冲),江苏省教育厅第六批战略性课题“‘两聚一高背景下高职教育服务地方主导产业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SJYF2017018,主持人:叶立生),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专项重大研究课题“‘双高计划背景下学校多元共治体制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SSPGJ2020003,主持人:罗冲)。

猜你喜欢

十四五高质量发展高职院校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