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021-04-27沙健羽
沙健羽
批判性思维指的是对自己或他人的一些观点与想法的思维过程以及结论通过比较、分析、假设等方式来进行正确性与否、全面性与否、科学性与否、合理性与否等的分析、质疑甚至是矫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避免学生在盲目听从与被动接受中丧失客观判断的能力。小学生处于可塑性非常强的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科自身特点与教材内容来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本文以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为切入点,从方法论的角度阐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策略。
一、多维分析案例法
多维分析案例法,指的是在课堂中进行案例分析,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立场去思考案例,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全面思考的良好习惯,避免自己的思考变得狭隘或者片面。以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生活离不开规则”为例,教师可以用交通规则这个案例来进行知识讲解,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规则的重要性:其一,规则对行人生命安全的保护。如果没有规则,大家在马路上随心随性就容易出现事故。其二,规则对行人以及来往车辆的行为约束。如果没有规则,大家在马路上就无法判断自己的行为是正确还是错误。其三,规则对道路畅通度的保障。如果没有规则,大家挤在一起就容易让道路变得拥堵,出行效率会大大降低。其四,规则是文明社会的缩影与标志,规则是法治社会的体现与象征。通过四个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同一个观点或者分析同一件事情,学生能够学习更加全面的思考方式,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客观性、中立性,其批判性思维也会得到提升。
二、逻辑论证推理法
逻辑论证推理法,指的是在课堂中教师启发学生按照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来思考问题,进行一些假设性的预判或者猜测。以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学习有方法”为例,这一课强调的是方法之于学习效率的重要性。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去教会学生进行逻辑论证:找对了方法后,学习起来会不会更快?学习的效率提高后,单位时间的学习内容会不会越多?学习内容越多,自己不知道的内容是不是会越少?自己不知道的内容越少,知道的内容越多,会不会更有学习满足感和成就感?满足感和成就感越强烈会不会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高会不会促使自己思考更多高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这种一环扣一环、一步步递进的方式来让学生意识到什么是良性循环,为什么我们会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问题,这是批判性思维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懂得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结论。
三、逆向思维发散法
逆向思维发散法,指的是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用逆向思维去思考问题。以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我们爱整洁”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反过来思考如果不爱整洁会是什么样子。以书包为例,假如书包很脏,那么在用书包时内心感觉是怎样的?尤其是要将学校刚发的新书、爸妈买的新文具装进脏兮兮的书包时,内心感觉是怎样的?当背着脏兮兮的书包走在学校里时,其他同学和老师看到会有什么想法?等等。通过这种逆向思维的方式来让学生假设事情是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的,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的,从而更好地理解事情正确的发展方向、状态是怎样。逆向思维可以培養学生跳出思维的固化模式,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一种表现。
四、辩论探讨法
辩论探讨法,指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就存在争议的观点进行正反双方的辩论,并在这种辩论中提高对问题认识的程度。以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慧眼看交通”为例,教师让学生留意城市交通的发展变化,并思考对比与之伴随的人们日常生活出行等的变化。交通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出行效率与便捷性,但另一方面随着以私家车等为代表的交通工具日益增多又给城市带来了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同时,随着整个城市交通网络的扩大,人们出行的路径越来越长,花费在路上的时间也在无形中增加。由此可以看出,交通工具的发展是具有两面性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辩论,让学生在辩论中去思考与讨论矛盾本身的不可消灭性与客观必要性,这是批判性思维比较高阶的一种思维状态。
教材中的内容具有非常强的生活气息,与生活结合的紧密度非常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仅更易于学生理解,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去独立思考,而且更易于学生将这种思维迁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而让自己在生活中慢慢地成长为一名有主见、有判断力的人。这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来讲,将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启东市长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