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的小康奋斗史
2021-04-27管飞
管飞
《世纪江村——小康之路三部曲》,章剑华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年10月
江村,自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发表后,早已闻名于世。百年江村是江南农村的缩影,也是中国农村的缩影。我们从《世纪江村》中看到的不仅是江村(开弦弓村)的百年,也是中国普通乡村的百年。作者以江村为叙事对象,其典型意义不言而喻,且江村所具有的丰富历史和人物素材,也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重要的题材支撑。本书立意深远,作者以江村的小康梦想为主线,叙述了从古代先民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原始梦想,到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不寒不饥,还有钱花”的东方小康思想,到邓小平的小康构想,到新时代全面小康新蓝图的发展过程,梳理了千百年来小康的历史脉络和递进关系,从而深刻揭示这一真理: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此大大地升华了本书的主题。作品对所涉及的费达生、费孝通、郑辟疆、陈杏荪等历史人物形象的刻画活灵活现,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人格力量,给读者深深的震撼。而对江南水乡农村生活细节的描写,更是让人印象深刻,这在报告文学作品中尤其难能可贵。
以科学的精神召唤星际探索的使命感
□劉 英
《下一站火星》,毛新愿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20年4月
火星是太阳系内与地球自然环境最相似的行星,因而,人们不仅在科幻作品中想象出了各种各样的“火星人”,科学家们也以严谨的态度对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做了大量研究,并把火星作为人类移居外星球的优先目标。本书介绍了人类从古到今对火星的认识,特别是20世纪以来随着航天技术重大进步而不断突破的火星探测历程。通过丰富的细节,呈现了人类对火星探索的成果,以理性而客观的态度回顾并总结了经验与教训。又用相当的篇幅探讨了大众关注的诸如在月球上能不能种菜、怎样种菜等实际问题。在严肃而认真的文字背后,作者把火星作为一个重新定义人类的坐标而寄予厚望,那就是期待人类通过开发火星而升级为可以跨行星生存的生物。走向火星的道路必然充满挑战,但理解了人之为人的内涵,清楚我们从哪里来,明白要到哪里去,火星就是人类的下一站。
横着看的中国历史
□王天孜
《不变与万变:葛剑雄说国史》,葛剑雄著,岳麓书社,2021年1月
以往的很多中国史,都是“竖着”来解读历史,即以时间为轴来阐明各个时代的人物和事件;如果换一个视角,“横着”看中国历史,会发现什么新意?这就是《不变与万变:葛剑雄说国史》一书中要突出的内容。本书是葛剑雄教授多年研习中国历史的最新心得,与其说这是一本中国通史,不如更准确地说,这是一本中国历史观念史。作者将中国历史具体化地比作一个“人”,进而讲述“人”的三个方面:骨架、血肉和神经中枢,也就是从国家、民族和政治三个方面讲述中国历史的源流和中华精神的传承。“中国”是怎么来的?你是哪里人?长城、运河、驰道、驿站都有什么用处?以什么标准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凭借作者举重若轻的功力,中国历史中的这些微小细节都得到生动有趣的再现。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蹚过历史之河,领会中国历史的血脉精神,进而成为一个真正现代的中国人。
基于元科学理念的科普写作
□刘 英
《计量单位进化史:从度量身体到度量宇宙》,宋宁世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年1月
尽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使用着秒、米、千克等常用计量单位,但一说到“国际单位制”,就好像遇到了一个知识屏障,司空见惯的概念突然变得陌生起来。这种障碍也是科普阅读中的常见现象。本书通过全面介绍各种计量单位的前世今生,回顾了人类把“不可数”的事物以“测量”转化为“可数”的历史过程,以“精确度”来解释“计量单位”的历史演化。尽管这些基本单位贯穿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但放到社会文化的背景下进行整体性研究,讲述其产生与发展的社会历史根源,使那些乍看起来高冷的科学概念从其基础性质上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呈现这些基本科学概念演化的路线,让读者越过各学科的具体研究而看到一个综合性的关于计量科学的理念,了解其在科学发展史上的意义和对未来发展的影响。更为难得的是,基于这种“元科学”的写作理念,作者特意设计了两种阅读方式,以便于读者切入。
《有生》的伞状结构
□管 飞
《有生》,胡学文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年1月
《有生》以接生了一万两千余人的祖奶为主干,以被祖奶接引到人世的众生为枝叶,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壮阔而又浩瀚的文学世界。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作者采用了一种伞状的叙述结构。小说中出场的核心人物并不多,祖奶是最重、最被强化的一个,作为伞柄。另外五个叙述者为伞骨,他们与祖奶之间构成了时间之网、命运之网,他们都携带着自我故事的连线,他们彼此连接、相互纠缠。于是,这张有着强烈的严密性而环扣众多的蛛网得以更大地延展。作者在突出祖奶的同时,不让某个人的故事在叙述中太过突出而夺去祖奶的光,每一章叙述完一个视角人物后都要回到祖奶的章节再重新出发,这样的方式可以不断地让每个人的故事与祖奶的故事、祖奶的今日发生联系,让向心的线始终存在并且时不时提示一下。小说之所以能够做到既厚重又不失空灵,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样一种结构背景的运用,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来回穿梭,给人以目不暇接之感。
“故宫人”眼中的故宫
□王天孜
《故宫营建六百年》,晋宏逵著,中华书局,2020年10月
2020年12月,故宫迎来了六百岁的生日。如果说,建筑是流动的音乐,那么故宫无疑就是一曲恢宏大气的交响乐。一方面,故宫以建筑规划为语言,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另一方面,故宫中蕴含的建筑艺术和意境,也是中国历史上难寻的杰作。本书作者既是古建筑学家,又是故宫前副院长,在本书中,作者首先概述了元代大都城的规划与特色,为明代建筑的介绍做了必要的铺垫。然后,介绍了明代都城建设曲折漫长的过程和最终的成果。其实,明代改造大都城的工程,主要是修建了天坛、太庙、社稷坛等礼制建筑,其他则基本全盘继承了先民创造的成果。本书的重点内容是故宫建筑的格局和建筑艺术。作者不仅分析了明清北京城和北京宫城的格局,还阐释了故宫的装饰艺术和空间艺术。最后,作者回顾了紫禁城建筑维修的历史,重点介绍了2001年开始的故宫“整体维修”。本书兼顾了学术性与可读性、艺术性与科学性,写出了故宫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上凝结的过往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