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党参根腐病防治新技术栽培密度研究
2021-04-27孙新荣仲彩萍张维彪
孙新荣,仲彩萍,张维彪
(渭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渭源 748200)
甘肃省定西市是全国党参(C. pilosula)药材的主要产区,产量居于全国前列,种植面积约1.7万hm2[1]。定西市渭源县2002年被中国农学会特产之乡组委会正式命名为"中国党参之乡",所产党参以"条直、体胖、色白、质好"而著称。目前,发展党参药材产业成为定西地区重要的扶贫途径。但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党参根腐病已成为影响党参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2~3]。经2017-2018年调查发现,药农为了避免根腐病造成死苗断垄引起的减产损失,不得不增加种植密度,种植密度在65万~135万株·hm-2,导致成本不断增大。对于党参栽培密度研究方面已有报道[4~5],各地栽培方法、病虫害防治方法不尽相同。作者在研究了甘肃党参根腐病病原菌以及取得了良好防治效果的基础上[2~3],为了减少种植成本增加收入,进一步研究党参根腐病预防新技术下党参栽培密度试验,旨在为党参生产节本增效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用化肥 尿素(含N 46%),二铵(含N 18%,P2O546%),硫酸钾镁(含K2O 24%)。
1.1.2 党参品种 供试党参品种为渭党3号,包衣育苗一年生党参苗。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9年在渭源县新寨镇三合村进行,海拔2 330 m,年降雨量460 mm,年平均气温4 ℃,≥10 ℃积温1 800 ℃。试验地前茬小麦,土壤为山地黄绵土,耕作层基础地力见表1。
表1 供试土壤(0~25 cm)养分状况
1.3 试验方法
1.3.1 试验设计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共设5个密度,即处理1:行距30 cm,株距15cm;处理2:行距30 cm,株距12 cm;处理3:行距30 cm,株距9 cm;处理4:行距30 cm,株距6 cm;处理5:行距30 cm,株距3 cm。小区面积24 m2(4 m×6 m),3次重复。
1.3.2 栽植、田间管理及收获 栽植时先整地施肥,随整地施入优质腐熟农家肥30 000 kg·hm-2、尿素400 kg·hm-2、二铵260 kg·hm-2、硫酸钾镁250 kg·hm-2,每小区栽植9行,整个生育期内不再追施。2019年4月11日栽植,采用黑膜栽培,为确保试验准确性,选用2018年包衣育苗(锐根士10 mL+福亮10 mL+益佩威5 mL包衣5 kg党参籽)一年生党参苗,并采用栽植喷沟技术预防根腐病,第1行开好沟摆好苗子后,采用满益佳(1 500 mL·hm-2、锐胜(3 000 mL·hm-2)、益佩威(300 mL·hm-2)进行均匀喷雾栽植沟和党参苗。然后进行第2行开沟,并对第1行进行覆土,覆土后,在地的一头挖深10 cm,长40 cm的浅沟,将幅宽33 cm黑色地膜一头埋入,压好,拉紧地膜,使苗头正好在地膜外1~2 cm外为宜,边拉地膜边将地膜两侧边缘处压土,并每隔4~5 m压土腰带,防止风吹揭膜。然后栽植第3行,以此类推。同年秋季10月26日收获,以实收面积计产,晾晒干后称重并进行分级考种。
1.4 统计方法
结果数据用软件DPS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密度对出苗率的影响
由表2数据可见,不同密度对党参出苗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出苗率在85.23%~88.19%之间。
表2 不同密度对出苗率的影响
2.2 不同密度对保苗率的影响
由表2数据可见,不同密度党参保苗率在92.3%~96.1%之间,即死苗率在3.87%~7.65%之间。可见,利用育苗包衣技术和栽植喷沟技术明显预防了党参根腐病的发生,保证了密度试验数据的准确性。
2.3 不同密度对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由表3可见,不同密度对党参鲜产量有着显著影响,不同密度党参鲜产量在4 391.00~8 944.55 kg·hm2之间,总体趋势为鲜产量随密度不断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其中,处理4鲜产量最高,达8 944.55 kg·hm2,其与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5之间达极显著水平。其次为处理5,鲜产量达7 142.50 kg·hm2。
不同密度对党参鲜单根重有着显著影响,不同密度鲜单根重在12.07~21.02 g之间。总体趋势为鲜单根重随密度不断增加而减小。其中,处理1鲜单根重最大,达21.02 g,处理1与处理5之间达显著水平,处理1与处理2、处理3、处理4之间不显著。处理2、处理3、处理4分别与处理5之间达显著水平,其余之间不显著。
不同密度对党参根长、根粗、折干率无明显影响。
表3 不同密度对党参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2.4 不同密度经济效益分析
不同密度对经济效益有着明显影响,总体趋势为效益随着密度不断增大先增加后减小。其中,处理4效益最高,达86 443.76元·hm-2,其次为处理5,效益为65 422.06元·hm-2。
表4 不同处理经济效益分析
3 讨论
定西地区十年九旱,党参出苗率、成苗率以及病虫害都对党参产量有着明显影响。栽培株数和实收株数的是否一致是密度试验数据准确性的基本要求。试验结果表明,党参出苗率在85.23%~88.19%之间,实收株数与相应栽培密度的比率,即保苗率在92.37%~96.13%之间,有效保证了密度试验产量等数据的可靠性。也充分体现了党参育苗包衣技术、栽植喷沟技术在党参栽培中的重要性。
靳鹏博等[4]研究表明,10月20日收获时,不同密度党参个体生物量之间差异不显著。笔者研究表明,10月26日收获时,不同密度对党参鲜单根重有着显著影响,总体趋势为鲜单根重随密度不断增加而减小。密度55.6万株·hm-2(即55.6株·m-2)鲜单根重最高,与密度111.1万株·hm-2之间达显著水平,其余之间不显著。这可能与试验设计有关,靳鹏博等[3]试验最高密度为50万株·hm-2(即50株·m-2),笔者试验设计最高密度为111.1万株·hm-2。
群体产量是个体产量与密度乘积[6],应以群体产量为目标确定合理的栽培密度[7]。在党参栽培时,不仅要考虑个体产量,更重要的是要考虑群体产量[4]。靳鹏博等[4]研究表明,10月20日收获的党参密度50株·m-2产量最高,且达显著水平。这和本研究结论一致。笔者研究表明,密度55.6万株·hm-2(即55.6株·m-2)党参产量最高,且达极显著水平。
4 结论
依据产量、产量构成,效益分析来看,随着密度不断增大,种苗投入不断增加,但产量和效益均先增加后减小。处理4产量最高,处理4与其余处理之间均达及显著水平,而且效益也最高。因此,在党参根腐病预防新技术栽培中,最佳栽培密度为55.6万株·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