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董治荣:奔走在山间田野的“倔老头”

2021-04-26

今古传奇·双月号 2021年2期
关键词:村医入党居家

“村里就我一个村医,我又是老党员,现在正是需要我的时候,我不去谁去!”

2020年,68岁

在重庆市璧山区八塘镇五龙村,每天都可以看见这样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穿着白大褂、背着药箱,脚步匆匆,奔走在田间小路上。

他就是69岁的村医董治荣,一个有着47年党龄的老党员。

2020年疫情期间,董治荣每天背着10公斤重的药箱,步行10公里,步履不停,奔走在抗疫一线。

“那几天儿子女儿每天都要给我打两三个电话,劝我不要去,怕我年纪大了太危险,但我认定要做的事,谁劝都没用”

“36.6摄氏度,体温正常,但是还要继续隔离观察,戴好口罩,不要出门……”2020年2月18日下午,董治荣来到五龙村5组,上门为一户贵州返璧居家隔离人员进行体温检测,这也是疫情期间董治荣重复最多的几句话。

“现在村里只有2户2名居家隔离人员,工作量比之前轻了。”董治荣说,从大年三十之后,先后已有16户33人解除居家隔离医学观察。

2020年大年三十晚上8时左右,董治荣突然接到八塘镇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的电话:“五龙村新排查出几名重点疫区返璧人员,需要居家隔离,请立刻对他们进行体温检测。”

放下电话,董治荣拿起手电筒,背上医药箱准备出门。

“你都那么大年纪了,怎么不听劝,太危险了,别去了。”看到电视上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种种报道,老伴十分担心,站在门前挡住了董治荣的去路。

“村里就我一个村医,我又是老党员,现在正是需要我的时候,我不去谁去!”一向听老伴话的董治荣这次却摇摇头,坚定地出了门。

到了现场,董治荣逐一给所有居家隔离人员测体温,忙到半夜11时才回家。

劝不动这个“倔老头”,老伴发动儿女一起来做思想工作。

“那几天儿子女儿每天都要给我打两三个电话,劝我不要去,怕我年纪大了太危险,但我认定要做的事,谁劝都没用。”一家人非但没把董治荣劝住,反而还被他说动容了,纷纷选择默默支持他。

每天早上8时,董治荣会准时出门,常常中午1点才回来,匆匆吃过午饭,又开始下午的工作。

每次出门前,老伴递给他的除了医药箱,还有一句叮嘱:“自己注意安全,我把饭煮好等你回来。”每次到了饭点还不见董治荣,老伴就会在门口静静地等待,直到路口转弯处出现“白大褂”,她的心才会安定下来。

五龙村有6个村民小组,2000多常住人口。5年前,另一名村医去世后,村里就只剩下董治荣一名村医。

疫情发生初期,五龙村共有18户35名居家隔离人员。每天上午和下午,董治荣需要上门对这些居家隔离人员进行两次体温监测,看似简单的工作,却并不容易。

这些居家隔离人员的居住地分散在不同的村民小组,有的居家隔离点相距有1小时的路程。没有交通工具,董治荣全靠步行,一天下来,路程接近10公里。

每天步行10公里,已非易事,再背上一个10公斤重的木制医药箱,即便是年轻人都难以承受,但对董治荣来说,这却是出诊路上的“标配”。

打开他随身携带的医药箱,里面装满了治疗感冒、头痛、高血压等的常见药。“都是村民常用的,必须随身带着。”

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董治荣所在的五龙村卫生室暂停营业。但停业不停服务,村民有看病拿药的,董治荣会根据电话里描述的症状,在卫生室配好药,给居家隔离人员检测体温时,顺便送到村民家中。

“找董医生看病几十年了,我们就信他,这段时间还给我送药上门,真是方便。”村民陈登贵说。

途中,董治荣还不忘向村民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如何正确佩戴口罩,怎么洗手,慢性病患者怎么科学防控疫情……

从不赶场,就连儿女家中董治荣也一次都没去过,就怕村民看病找不到人

董治荣背着医药箱常年奔波于田间地头,与村里的老百姓打交道,脚上沾满泥土,大家曾称呼他为“赤脚医生”。时过境迁,这个称呼已成历史。

1970年,董治荣的医药箱里只有几瓶普通的药片、一支针筒、几块纱布。尽管医疗条件简陋,但对待病人,董治榮从不掉以轻心。

董治荣半夜出诊是常事,经常一晚上就要走七八户人家。从前交通不便,通讯不便,病人家属常常半夜来敲门,但不管刮风还是下雨,只要村民需要,他一定会赴诊,自己治得了的,就尽力去治;自己治不了的,就建议送到医院治疗,有时还亲自陪着去。

如今,董治荣的足迹已踏遍五龙村的角角落落,哪家老人有慢性病,哪个病人的药吃完了,他都记在心里。

“这几十年,几乎没有上街赶过场,璧山也很少去,就怕村民要看病拿药,找不到我。”在董治荣看来,村医这个职业虽然普通,却是群众身边最近的健康守护者。就连儿女家中董治荣也一次都没去过。

“忙,没时间。”“我放假了,村民有个头疼脑热找不到人怎么办?”董治荣的儿子在贵州,女儿在重庆,经济条件都不错。儿女不想董治荣太辛苦,也曾多次想接老两口去享清福,但倔强的董治荣每次总是以这样的理由婉拒他们。

疫情发生后,董治荣更是绷紧了神经,奔走在战疫一线,为村民们服好务。

“只要我还干得动,这身白大褂就不会脱”

如果不是2020年的春节,长年在外打工的村民申健富并不熟悉董治荣。申健富返璧居家隔离后,和他接触最多的人就是董治荣。

“看着他胸前的党徽,心里头就觉得踏实,长时间隔离在家也不会有心理压力。”申健富说。

董治荣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却来之不易。

参加工作后不久,一直追求进步的董治荣便写下了入党申请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但入党的过程并不顺利。

董治荣说,入党申请书写了5次,党组织才批准其成为入党积极分子。1974年,董治荣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当年,由于各方面表现优秀,董治荣被评为八塘镇优秀乡村医生。时隔多年,董治荣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上级对自己表现的一段评语:“思想红,面向人民;勤学习,刻苦钻研;不忘本,全区赤脚医生学习的模范。”

40多年来,很多事情他已经淡忘,但这段评语,他一辈子都不会忘,并且时刻以此为鞭策。

入党后,董治荣更加勤奋努力,希望能当好百姓健康的“守门人”。

1983年,正值乡村医生从医资格证考试,董治荣非常上心。“白天忙着给村民看病,就晚上看书,如果晚上也要出诊,一样不能浪费时间。”

董治荣把书本上的知识抄下来,做成一张张小卡片,装在口袋里,方便在出诊的路上随时复习。就连夜间出诊,他也不忘拿出来看几眼,借着手电的灯光,在路上边走边复习。

20多年前,学习医学知识的途径除了集中培训、向书本学以外,就是向同行学。“三人行必有我师嘛。遇到拿不准的,我就向老医生请教,如果有村民在别处医好了,我也会把药方问到,记下来,然后举一反三。”多问、多实践、多总结,靠着这股刻苦钻研的劲,董治荣逐渐成长为一名“多面手”,也日益受到村民的肯定。

有人问他:“还打算干几年?”“再干3年?5年?不知道,只要我还干得动,这身白大褂就不会脱!”董治荣笑着说。

(责编/李希萌 责校/闻立 来源/《村医“逆行者”董治荣:奔走抗疫第一线,初心不改白发新》,佚名/文,人民网2020年3月7日)

猜你喜欢

村医入党居家
村医不赚钱 如何留得住
申请入党,是否需要多次提交入党申请书?
解决养老问题,应留住80多万村医
居家信条
情防控常态化 居家防护不可少
确定入党介绍人要注意哪些问题?
村医集体辞职
重温入党誓词
微生高的往事
向党旗宣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