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南:与鳄蜥结下不解之缘
2021-04-26
何南,是广东曲江罗坑鳄蜥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罗坑保护区”)一名鳄蜥保护工作者。参加工作十年间,他主持科研课题13项、发表学术论文15篇、专利1项,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鳄蜥人工繁育及放归方法,取得鳄蜥人工野化放归实验成功,累计人工繁育鳄蜥500多条,成功野外放归鳄蜥150条。
说起何南与鳄蜥的缘分,要从2008年8月说起。那是何南第一次接触鳄蜥,当时他以一名大学实习生的身份,来到罗坑保护区开展鳄蜥种群资源调查。也是這一次接触,何南深深地被鳄蜥这个神奇的物种给吸引住了。他很好奇,这个呆头呆脑且萌萌的小东西竟然是和恐龙一个时代,恐龙灭绝后,这小东西又是怎样存活下来的?它们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为什么它是卵胎生?为什么它们数量这么少?俗话说“好奇心害死猫”。正是因为心存太多疑问,何南决定深入研究并保护这个小动物。
2008年,何南考上了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选择研究课题就是鳄蜥。研究生三年生活,他日夜与鳄蜥为伍。为研究探索人工鳄蜥饲养最适环境,提高鳄蜥人工繁育水平,何南经常到野外监测野生鳄蜥生境因子,深入鳄蜥溪沟观察野生鳄蜥生活习性。有很长一段时间,他早上5点钟就跑到鳄蜥溪沟蹲守,直到晚上10点才回到管护站,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他说,在野外,不经意间脚下或头上就会出现一条蛇,时常有蛇虫鼠蚁来“偷袭”,但他早已习以为常,无所畏惧。
正是那段时间的坚守,他充分地掌握了鳄蜥野生习性活动数据及生境生态因子数据。这些数据为他后来指导罗坑保护区推进人工鳄蜥繁育基地建设,开展鳄蜥人工繁育及放归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1年,何南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继续留在罗坑保护区开展鳄蜥研究和保护工作。在他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罗坑保护区野生鳄蜥遗传结构完整,自然种群扩散明显提升,种群数量明显增加,从2004年约220条增加到现在720条左右,数量占全国野生鳄蜥种群数量一半以上。
为了他的研究保护鳄蜥事业,何南把家安到罗坑保护区、安到罗坑镇,一个全镇常住人口不足3000人的粤北山区边远乡镇。他说,来罗坑保护区正是见证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成就,见证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瞩目成果,见证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创新,罗坑的乡村公路从泥泞小道到水泥硬底化改变、生产方式从刀耕火种到茶叶产业化发展、生活方式从捕杀野生动物到自觉保护野生动物转变,他由衷地感到幸福和安定,也激发他继续以满腔热血奋斗在罗坑保护区鳄蜥保护事业中,持之以恒、永不言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