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二十七载,有坚守也有革新
2021-04-26丁媚英杨昌腾
丁媚英 杨昌腾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南岭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4年,地处南岭山脉中段南麓,座落在韶关市乳源县、清远市阳山县和连州市行政境界内,总面积5.84万公顷,是目前广东省面积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岭自然保护区属于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
二十七年来,南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始终以“资源管护,预防为主”为基本方针,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在制度建设、巡护管理、人员培训等方面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工作方法,从传统单一式巡护模式到“互联网+”的网格化系统管护模式,资源管护水平逐步提高,管护成效硕果累累。
灾后重生,野生植物多达3890种
南岭自然保护区是广东省海拔最高、相对高差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其海拔为1902米至202米,相对高差1700米,相当于地跨三个气候带,保存了完整的森林植被垂直带谱系列。
由于自身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2008年年初的一场雨雪冰冻灾害中,南岭自然保护区构成了南下冷空气的天然屏障,阻止了雨雪冰冻灾害继续南侵,保证了南岭以南的广大地区不受雨雪冰冻灾害侵袭,但却使这片有着特殊意义的森林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害。调查数据显示,南岭自然保护区内受灾林木面积67.5万亩,占辖区总面积的77%,损失蓄积量120万立方米,直接或间接损失达8亿多元。有专家曾经感叹,如果没有后续灾难,南岭地区的生态环境至少需要10年才能恢复。
面对灾情,南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多方力量,先后建立了基于南岭森林生态系统的多个国家级、省级野外观测研究站,通过科学的监测和研究,掌握灾后森林、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状况,为保护区开展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与此同时,为遏制人为破坏行为,强化生态资源保护管理,保护区以信息化为依托,建立资源管护长效机制,率先在全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启用森林资源“网格化”智能巡护管理系统,结合无人机监测巡护,实现全区域森林资源无死角、全覆盖的“一区一网”精细化、综合化管理。
整个保护区被设计成35个网格,187条巡护路线,226个打卡点。每个护林员都有一台巡护的手机,每次巡护都有详细的记录。在科技支撑下,护林员的工作不断规范、责任更加明确。护林员黄剑华按照分工的巡护路线,每天巡护一个来回要走8公里山路,十年来,同样的巡护路线,他走了近两万公里,只为守护一方青山,保护好世界同纬度地区最后一片绿洲。
现如今,十年过去了,南岭自然保护区的森林面貌发生了较大的改观,灾后的“牙签林”渐渐消失了,森林又逐渐恢复到以前郁郁葱葱的景象。
据统计,南岭自然保护区的野生植物总数已上升到3890种,比原记录(2617种)增加1273种。其中,野生维管植物3539种,占广东省野生维管植物总数的57%。近年来,陆续发现的新物种已达10个,广东新分布植物16种,包括1新分布科,3新分布属。其中,黑三棱科为广东新分布科,尾囊草属、栀子皮属、黑三棱属为广东新分布属。此外,还发现苔藓植物广东新纪录属1属,新纪录种28种。
生态良好,珍稀动物繁衍生息
随着自然生态的持续向好,南岭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随之持续增加。
数据显示,南岭自然保护区的野生脊椎动物有622种,比原记录种数(443种)多出179种。其中,陆生脊椎动物556种,占广东省陆生脊椎动物种类的60%。已鉴定记录昆虫3195种,包括蝶类529种、蛾类2082种、鞘翅目昆虫584种。近年又陆续增加了保护区新种1种、新纪录65种,广东省新纪录8种。
南岭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近年来,南岭自然保护区在开展鸟类、蝴蝶和兽类监测工作中,还陆续发现并拍摄到海南鳽、莽山原矛头蝮、黄腹角雉、黑熊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
2021年3月17日,南岭自然保护区又一次监测到了“世界上最神秘的鸟”——海南鳽。这是第五次在南岭自然保护区监测到的海南鳽。2007年5月,南岭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一只成年海南鳽;2016年8月,保护区护林员发现并救助了一只意外受伤的成年海南鳽;2020年4月,保护区视界纪录科研监测团队通过红外监控相机发现了一对正在交配的海南鳽。根据跟踪监测发现,这对海南鳽还孵化了三只幼鸟。
海南鳽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估计全世界成年活体少于1000只,被列为全世界30种最濒危鸟类之一。由于海南鳽分布区域十分狭窄,种群数量稀少,且又是夜行性鸟类,活动隐秘,难以观察。海南鳽的再次出现,有力地证明了南岭自然保护区是它重要的栖息地之一。
黄腹角雉,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濒危物种。但只要是在黄腹角雉的繁殖季节,人们总能在南岭见到黄腹角雉的身影。近年来,南岭自然保护区在乳阳片区安放的75台红外相机,拍摄到119张黄腹角雉的照片,记录到157次黄腹角雉的活动。根据调查结果,业内人士推断黄腹角雉已在南岭自然保护区繁衍生息,种群数量将逐年上升。
黑熊,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南岭地区的大型代表物种。从2014年至2016年,每年都有监测到黑熊不同个体的红外相机影像。
业内专家表示,野生动物对生态环境的变化较敏感,其种类和数量是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最直接的反映。野生动物在南岭自然保护区“频频露面”,表明这里生态环境良好,是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理想家园。
发挥优势,自然教育蔚然成风
素有“物种宝库”“绿色明珠”之称的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广东北部的天然屏障,是南方生物物种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是我国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之一,也是世界同纬度地区的宝贵自然遗产,在生物进化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其物种起源古老、种类繁多,南北动植物交错渗透,孕育着丰富的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这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环境条件为自然教育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作为广东省首批自然教育基地,南岭自然保护区多年来持续开展了一系列以亚热带森林为主题的自然教育活动,如夏(冬)令营、森林营、自然营、亲子营等。让大家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学习到森林科普知识,从初识自然到热爱自然,进而保护自然。
值得一提的是,南岭自然保护区以《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建设指引》为工作指引,结合南岭的地域特色,重点开展南岭自然博物馆、南岭科普宣教示范园的规划建设,同时在保护区及其社区开展自然教育、研学资源方面的基础调研,开展了志愿者招募、讲解员培训以及以“自然”“森林”“鸟类”等为主题的科普宣教活动,在社区营造出良好的自然教育、研学氛围。
2019年,南岭自然保护区成功举办了“走进南岭 倾听大自然的天籁之音”首届南岭观鸟赛,参赛队伍总计观察记录到鸟类42科122种,占南岭保护区鸟类现有记录总数316种的38.6%。参赛队员年龄从10岁到57岁,其中不乏国内、省内观鸟赛取得好成绩的观鸟精英和观鸟达人。
2020年,南岭自然保护区通过开展青少年暑期营活动为36名小志愿者安排了33小时8项内容的自然研学实践课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南岭自然学堂邀请科研院所的3名专家为1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社区群眾进行授课,同时为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向公众传播生态文明理念、传递自然科普知识的平台;协助广东省林业局举办“探秘南岭最美天然林”“第二届广东省森林文化周启动仪式”等大型直播活动,两次腾讯直播共吸引72万人在线收看。
接下来,南岭自然保护区将以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积极谋划部署,着力提升保护区科研监测水平,加大南岭科普宣教力度,全力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南岭的明天会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