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Ⅰ期心脏康复运动方案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效果

2021-04-26肖桂芳乐丽珍李燕萍向彩霞胡萍萍吴瑞庭罗月宏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1年32期
关键词:心功能心肌梗死急性

肖桂芳 乐丽珍 李燕萍 向彩霞 胡萍萍 吴瑞庭 罗月宏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09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重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运的有效方法,但其不能消除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1],患者仍有复发心梗的可能,因而术后的管理是改善预后的重要环节。常规心脏康复运动多在术后3d逐渐开展,但因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心功能受到一定损伤,术后长时间卧床将进一步导致运动耐力减退,加之常规干预未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训练,极大影响心功能的恢复[2]。Ⅰ期心脏康复是一项控制疾病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手段,在住院期间通过及早的开展系统训练,可能有效改善缺血的心肌,恢复心功能,基于此,本研究将探讨Ⅰ期心脏康复运动方案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研究在取得本人及家属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我科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81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41例。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3];(2)首次成功行PCI治疗;(3)心功能分级为Ⅱ-Ⅲ级。排除标准:(1)多器官功能障碍者;(2)PCI术后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者;(3)失访者。本研究已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1.2 方法

两组均由同一组护理人员实施心脏康复运动训练。

对照组给予常规心脏康复运动:术后遵医嘱卧床休息48h,指导患者床上大小便、四肢伸展运动;术后第3d指导患者逐渐向病床旁、病室、病区走廊活动,时间控制在10min以内,行走距离控制在100m以内。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Ⅰ期心脏康复运动:(1)术后第1d卧床休息,指导患者翻身,坐起,时间控制在10min以内,每天练习2次,并指导腹式呼吸,时间控制在5-10min,每天练习2次;术后第2d指导握拳、屈肘、双肩关节旋转、踝关节泵、直腿抬高、膝关节屈伸等被动操训练,每组动作10-15次,每天2次;并指导腹式呼吸,从坐位过渡到床边坐位、坐椅子、下床站立、踏步,每天练习2次,时间控制在30min内。(2)普通病房阶段每天指导腹式呼吸和被动操训练并由床旁步行、逐渐过渡到在室内缓慢散步,逐步实现以70-80步/min的速度在病房走廊步行,最后完成上下楼训练。

两组均干预至出院并随访3个月,期间无1例失访。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心功能、生活质量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

(1)心功能:干预前后,进行心脏彩超(大为医疗,型号:DW370)检查,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2)生活质量:干预前后,采用生命质量健康调查量表(SF-12)对生活质量进行评估[4],内容包含躯体活动功能、躯体功能对角色功能的影响、疼痛、健康总体自评、活力、社会功能、情绪对角色功能的影响和心理功能8个维度,每个维度根据公式计算得出在0-100分之间,得分与生活质量成正比。

(3)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干预后,记录心律失常和心绞痛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SPSS22.0软件中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心功能分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两组心功能对比

干预前,两组LVEF、LVEDV和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DV、LVEDD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功能对比(±s)

表2 两组心功能对比(±s)

注:*P<0.05,与干预前组内比较。

?

2.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干预前,两组躯体活动功能、躯体功能对角色功能的影响、疼痛、健康总体自评、活力、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情绪对角色功能的影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躯体活动功能、躯体功能对角色功能的影响、疼痛、健康总体自评、活力、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情绪对角色功能的影响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4。

表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s,分)

表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s,分)

注:*P<0.05,与干预前组内比较。

?

表4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s,分)

表4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s,分)

注:*P<0.05,与干预前组内比较。

?

2.4 两组不良心脏事件对比

观察组不良心脏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1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表5 两组患者不良心脏事件对比[n(%)]

3 讨 论

深入研究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的风险因素,不断改进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的康复干预是心血管内科医疗团队的重要挑战,对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最大的风险是患者长时间卧床,加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不能逆转,极易影响术后康复,甚至复发心梗[5]。常规心脏康复运动通过术后3d指导患者进行低强度运动训练,以促进康复,但由于术后长时间卧床,患者运动耐量处在较低水平,导致患者心功能恢复缓慢。

Ⅰ期心脏康复运动是根据患者的安全运动量制定的院内康复,通过系统性的康复运动,使冠状动脉血流供应增加,增强血管弹性,提高血管的调节能力,以利于心肌细胞摄取氧并进行物质交换,增强心肌细胞的适应性,促进心功能的恢复[6];此外Ⅰ期心脏康复运动在增加血流供应的基础上,通过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提高冠状动脉的储存能力,相对减轻心脏负担,促进心功能恢复。

本研究中,观察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DV、LVEDD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Ⅰ期心脏康复运动方案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可促进心功能恢复,可能的原因是Ⅰ期心脏康复在患者住院期间采用低强度的运动训练,加速血液循环,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并增强血管弹性,从而提高心室射血能力,以促进术后心功能的恢复[7]。

本研究中,观察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精神健康、社会功能和情感职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Ⅰ期心脏康复运动方案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可有效提高生活质量,可能的原因是Ⅰ期心脏康复运动通过系统的有目的的训练,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促使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提高冠脉的储存能力,间接降低心脏负荷并减少心肌耗氧,增强心肌细胞的活动耐力,以恢复生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8-11]。

本研究中,观察组不良心脏事件总发生率(7.32%)低于对照组(25.00%)(P<0.05),说明Ⅰ期心脏康复运动方案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可降低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可能的原因是Ⅰ期心脏康复运动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冠状动脉血液供应和心肌的供氧量,消除心绞痛及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从而降低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诉,Ⅰ期心脏康复运动方案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可通过恢复心功能,降低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心功能心肌梗死急性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血清IL-12、SAA水平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影响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急性心包炎1例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衰对心律失常与心功能水平的影响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综合康复护理对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观察
年轻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