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多病虫害协同防控技术初探
2021-04-26李志强缪建锟
闫 晗,李志强*,褚 晋,徐 晗,缪建锟,杨 皓,董 海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植物保护研究所,沈阳 110161)
稻 瘟 病 (Magnaporthe oryzae)、 稻 曲 病(Ustilaginoidea virens)、和二化螟(Chilo suppressa lis) 等是目前影响辽宁稻米产量和品质最重要的水稻病虫害, 每年在辽宁各主要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1-4]。 除选用抗病虫品种外, 目前水稻病虫害防治仍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5],但是防治技术多为药剂的单独施用,某种程度上普遍存在施药时期不准确, 施药频次过高、施药量过大等问题[6],造成投入成本与施药效果的不平衡。因此,在前期试验明确水稻主要病虫害流行规律及防治适期的基础上,2020 年我们将水稻病虫害防治适期窗口叠加, 选用低毒高效及持效期长的多种药剂桶混, 在东港地区开展了一次性病虫兼防、 病病兼防的水稻多病虫害协同防控技术田间大区试验,以期达到减药减损、节本增效的目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均为市售商品药剂:20%氰烯菌酯·杀螟丹可湿性粉剂,16%咪鲜胺·杀螟丹可湿性粉剂,江苏省绿盾植保农药实验有限公司生产;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9%溴氰虫酰胺悬浮剂,美国富美实公司生产;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拜耳股份公司生产;
水稻品种为辽宁主栽水稻品种盐丰47,由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提供。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选择在辽宁省东港市繁殖示范农场试验基地。 当地多年种植水稻,气候适宜,地势平坦、排灌便利,土壤类型为稻田土,pH 值为6.9,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1%。4 月28 日播种,5 月30 日插秧,机械插秧,种植密度株距20 cm,行距30 cm。
1.3 病害防治时期概况
根据前期对水稻主要病虫害流行规律及防治适期的研究, 水稻在浸种期为干尖线虫病、 恶苗病、烂秧病防治窗口; 5 月末为1 代二化螟、稻潜叶蝇、稻水象甲防治窗口;8 月初为2 代二化螟防治窗口;8 月上旬为穗颈瘟和稻曲病防治窗口;8月中下旬为穗颈瘟和稻曲病二次防治窗口;8 月中下旬为稻飞虱防治窗口。
1.4 试验方法
试验分四个施药兼治时期。
播前浸种,兼治恶苗病、烂秧病和水稻干尖线虫。 于浸种时施用药剂,处理1:25%氰烯菌酯·杀螟丹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浸种5 d; 处理2:20%咪鲜胺·杀螟丹可湿性粉剂700 倍液浸种5 d;处理3:空白对照,清水浸种。
移栽期,兼治1 代二化螟、稻水象甲和稻潜叶蝇。 处理1:水稻移栽前3 d, 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5 ml/m2兑水苗床浇施;处理2:水稻移栽前3 d 19%溴氰虫酰胺悬浮剂4 ml/m2兑水苗床浇施;处理3:水稻移栽前3 d 25%噻虫嗪水分散粒0.5 ml/m2兑水苗床浇施;处理4:6 月15 日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 ml/667 m2本田喷雾;处理5:6 月15 日19%溴氰虫酰胺悬浮剂26 ml/667 m2本田喷雾;处理6:6 月15 日25%噻虫嗪水分散粒4 g/667 m2本田喷雾;处理7:空白对照,整个生育期不施用杀虫剂。苗床浇施药液量为0.4 L/m2,本田喷液量为30 L/667 m2。
孕穗末期, 田间喷雾兼治穗颈瘟、 稻曲病、2代二化螟。处理1: 8 月1 日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0 g/667 m2+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 ml/667 m2;处理2: 8 月5 日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0 g/667 m2+ 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 ml/667 m2;处理3:8 月5 日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 g/667 m2;处理4:8 月5 日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20 ml/667 m2;处理5:8 月1 日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 ml/667 m2;处理6:空白对照,整个生育期不施药。 其他时期正常防治。 喷液量为30 L/667 m2。
齐穗期,田间喷雾兼治穗颈瘟、稻曲病、稻飞虱, 处理1: 8 月15 日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0 g/667 m2+25%噻虫嗪水分散粒4 g/667 m2; 处理2:8 月20 日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0 g/667 m2+25%噻虫嗪水分散粒4 g/667 m2;处理3:8 月15 日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 g/667 m2;处理4:8 月15 日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20 g/667 m2; 处理5:8 月20 日25%噻虫嗪水分散粒4 g/667 m2;处理6:空白对照,整个生育期不施药。 其他时期正常防治。 液量为30 L/667 m2。
配药时先将各种药剂溶解配制成母液、 按施药剂量稀释后再混配。 试验每个处理区面积200 m2,不设重复。
1.5 调查及统计方法
水稻恶苗病调查及防效计算按照《GB/T 17980.104-2004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 第104 部分:杀菌剂防治水稻恶苗病》[7]进行;水稻烂秧病调查及防效计算方法按照《GB/T 17980.36-2000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 杀菌剂种子处理防治苗期病害》[8]进行;水稻干尖线虫病,在水稻黄熟期调查发生情况,每个小区随机5 点取样,每点调查100 株,记录病株率,病株率(%)=发病总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二化螟调查方法参照《GB/T 15792-2009 水稻二化螟测报调查规范》[9]进行; 稻潜叶蝇调查方法参照1 代二化螟调查方法,防效计算方法同二化螟防效计算方法;稻水象甲调查及防效计算方法按照 《NY/T 1464.2—2007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第2 部分:杀虫剂防治水稻稻水象甲》[10]进行; 稻瘟病调查方法按照《DB 21/ T2803—2017 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鉴定技术规程》[11]进行;稻曲病调查方法参照《DB21/T2793—2017 水稻抗稻曲病鉴定技术规程》[12];稻飞虱调查及防效计算方法按照 《GB/T17980.20-2000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杀虫剂防治水稻飞虱》[13]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浸种期水稻恶苗病、水稻烂秧病和水稻干尖线虫兼治效果
试验结果(表1)表明,各供试药剂在不同生育期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效存在明显差异。 水稻恶苗病防效最高的是处理1, 为95.25%, 与处理2差异显著。 水稻烂秧病防效最高的是处理1,为98.32%,与处理2 差异显著。 水稻干尖线虫病防效均为100%。
综合考虑,在水稻恶苗病、烂秧病和干尖线虫病兼防的角度上, 25%氰烯菌酯·杀螟丹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浸种5 d(处理1)整体防效较好。
表1 不同处理兼治水稻恶苗病、水稻烂秧病和水稻干尖线虫病的防治效果
2.2 移栽期1 代二化螟、稻潜叶蝇和稻水象甲兼治效果
试验结果(表2)表明,各供试药剂在不同生育期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效存在一定差异。 对1 代二化螟防效最高的是处理4,为96.36%,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不同施药方式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均比19%溴氰虫酰胺悬浮剂防效高,防效差异显著; 稻潜叶蝇防效最高的是处理3,为76.76%,与处理6 差异不显著;稻水象甲防效最高的是处理6,为72.18%,与处理3 差异不显著。各处理均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综合考虑,处理1 即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5 ml/m2兑水苗床浇施和处理3 即25%噻虫嗪水分散粒0.5 ml/m2兑水苗床浇施整体防效较好,可混施用于苗期虫害的协同防治。
表2 不同处理兼治1 代二化螟、稻潜叶蝇和稻水象甲的防治效果
2.3 孕穗末期穗颈瘟、稻曲病和2 代二化螟兼治防治效果
试验结果(表3)表明,各供试药剂在不同生育期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效存在一定差异。 穗颈瘟和稻曲病防效最高的均是8 月5 日施药的处理2,分别为88.60%和84.67%,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二化螟防效最高的是8 月1 日施药的处理1,为96.55%,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 各处理均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综合考虑, 处理2 即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0 g/667 m2+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 ml/667 m2整体防效较好。
表3 不同处理兼治穗颈瘟、稻曲病和2 代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2.4 齐穗期穗颈瘟、稻曲病和稻飞虱兼治防治效果
试验结果(表4)表明,各供试药剂在不同生育期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效存在一定差异。 稻瘟病防效最高的是处理3,75.79%,与处理1 差异不显著,与处理2 差异显著;稻曲病防效最高的是处理1,80.35%,与其各处理差异显著;稻飞虱防效最高的是处理2 和处理5,与处理1 差异显著。 各处理均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综合考虑, 处理1 即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0 g/667 m2+25%噻虫嗪水分散粒4 g/667 m2处理整体防效较好。
表4 不同处理兼治稻瘟病、稻曲病和稻飞虱的防治效果
3 讨论与结论
化学防治水稻病虫害是保障水稻稳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不同施药时期对水稻病害的防治效果存在一定差异[6,14],由于影响水稻病、虫害的种类较多,施药种类和次数也较多,因此存在防治适期窗口叠加或相近的病虫害可采取一枪施药多病虫兼治[16,17]的方法,但在省内还鲜有报道。
研究表明,在水稻播种前用25%氰烯菌酯·杀螟丹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浸种对水稻干尖线虫、青立枯病、 恶苗病的协同防治具有十分良好的效果,目前咪鲜胺的抗药性产生已经非常严重[18],试验中推荐的新型替代药剂氰烯菌酯的抗药性情况也应同时给予密切关注; 在水稻移栽前苗期施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5 ml/m2+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0.5 ml/m2组合可进行1 代二化螟、稻水象甲、稻潜叶蝇协同防治,苗床施药在保证理想药效的前提下, 可以减少药剂使用量和田间的劳作时间、强度;在水稻孕穗末期(8 月5 日左右)施用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0 g/667 m2+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 ml/667 m2药剂组合可进行2 代二化螟、稻瘟病、稻曲病协同防治;在水稻齐穗期(8 月15 日左右),施用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0 g/667 m2+25%噻虫嗪水分散粒药剂4 g/667 m2组合进行稻瘟病、稻曲病、稻飞虱协同防治,本田施药时可选择无人机航化做业,以提高施药效率,减少田间劳作强度。通过试验结果分析及实施地区的实地调查测算,由于水稻多病虫害协同防治技术的应用, 较农民自行防控措施相比病虫害损失率降低了4.8%,水稻整个生育期内化学农药减施达35.36%。
通过将以上多项技术整合构建的水稻多病虫害协同防控技术, 在保证有效防治水稻病虫害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减少施药次数和施药量,提高对病虫害防治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同时减少了田间劳作量和田间施药成本,切实提高农民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