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2021-04-25王萍花
王萍花
摘 要:问题导学法主要是将问题作为核心,指导学生通过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促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提升,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进而提高化学教学效果。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应遵循主体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参与性原则。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法时,可以设置铺垫性问题、渐进性问题、引导性问题和探究性问题。
关键词:高中化学;问题导学法;铺垫性问题;渐进性问题;引导性问题;探究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02-0044-02
问题导学法主要是通过相应问题的提出,让学生观察与分析问题,并通过自主探究,实现问题解决的一种教学模式。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时,需明确教学原则及注意事项,通过高效化学问题的提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除此之外,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还需结合学生的素质及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化学问题与实践的整合。
一、“问题导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1.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高中化学知识比较复杂,学生学习时容易感到枯燥、难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验证化学知识,并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促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抽象的理论知识。问题导学法的运用,更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发挥辅助与引导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通过不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渐成为学习主体,更好地学习化学知识。
2.拓展学生的思维
高中化学教师运用问题导学法,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逐渐发现与解决相关问题,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和拓展。例如,教学氢氧化钠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鉴别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问题导学法,指导学生深入思考向氢氧化钙的溶液中吹气,为何溶液会先浑浊,再澄清。这可以锻炼和拓展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问题导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原则一:主体性原则。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有教学活动都必须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展开。因此,教师必须立足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设计出符合学生主体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原则二:启发性原则。由于高中化学知识较抽象,所以教师应用问题导学法时,应关注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学习中,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等。
原则三:整体性原则。教师应坚持整体性原则,以总的教学难点为核心,引导学生不断解决细小的问题,最终解决总的教学难点。在整体性原则引导下,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并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原则四:参与性原则。教师应用问题导学法时,必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探索过程中,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需要采取多元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三、“问题导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基于铺垫性问题的化学教学
提出铺垫性问题属于“问题导学”的一种,其主要指教师讲解新知识前进行提问,提问内容通常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旧知识。铺垫性问题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进行铺路。教师设计铺垫性问题时,首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及认知水平,然后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铺垫性问题,促使学生顺利完成新知识的学习。例如,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展开教学时,考虑到该部分知识已经在初中学习过,但部分学生可能已经遗忘,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铺垫性问题进行导入:1)初中时期学习过哪些反应类型?2)还原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定义是什么?3)曾经学习过的氧化还原反应都有什么?请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在这些铺垫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回忆起学习过的氧化还原的相關知识,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又如,对离子反应展开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1)电解质是什么?2)非电解质是什么?3)怎样判断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在这些铺垫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知识,还能为后期的学习奠定基础,从而实现高效学习。
2.基于渐进性问题的化学教学
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提问,需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的循序渐进的规律。渐进性问题的运用,不仅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还能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需按照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渐进性问题,呈现问题的启发性和科学性,促使学生实现层层递进的思考。例如,对原电池工作原理展开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渐进性问题:稀硫酸和纯锌片或有铜的粗锌片发生反应后,哪个反应速度相对较快?受初中时期相关知识学习的影响,学生会说纯锌片和稀硫酸的反应较快。这时,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1)纯锌片和稀硫酸产生反应后会形成什么?2)粗锌片中有什么杂质?3)粗锌片中有铜,其与稀硫酸等发生反应能形成什么?这些层层递进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原电池的定义,并对原电池形成的条件产生深刻认知。
3.基于引导性问题的化学教学
化学是抽象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在完成知识讲解后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但部分学生会感到不知所措、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就可提出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设置引导性的问题,就如同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支架,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理解化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帮助学生对知识形成深刻的印象,增强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例如,对硫酸铜溶液配制展开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960 mL的0.2 mol/L 硫酸铜溶液,怎样通过1 000 mL容量瓶实施配制,操作才正确?在学生思路受阻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容量瓶的特点与规格是什么?2)配制后的溶液中水的体积大不大?引导性问题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还能让学生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4.基于探究性问题的化学教学
探究性学习属于一种新型学习模式。而問题的提出通常与探究有密切的联系,因为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进行探究,并通过探究不断发现问题。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实现知识再创造,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对钠的氧化物展开教学时,为引导学生探究过氧化钠的性质,教师把少量过氧化钠粉末用干燥脱脂棉包裹,将少量水滴到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上,脱脂棉迅速发生燃烧。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了什么物质?为什么脱脂棉会燃烧?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需要设计实验,探究反应后生成的气体是什么。在探究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验设计。学生通过分组交流与讨论,可以设计出完善的实验方案,在化学学习中主动探究、勇于探究,使动手能力、探究能力、思维能力等都得到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问题导学法能够体现出学生在知识发现和探究中的作用,让学生还原化学知识的生成过程,掌握化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奠定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高中化学教师应积极应用问题导学法,通过设置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思考,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循序渐进的培养,指导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实现化学水平及综合素质的提升,进而使化学教学质量与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荣.试论新课标下高中化学课堂提问策略[J].成才之路,2019(19).
[2]郭志东.高中化学问题导学型学本课堂教学实践与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7(23).
[3]王丽芳.“问题导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生数理化,2019(04).
[4]韩忠登.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3(11).
Explor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Guidance"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Wang Pinghua
(No.8 Middle School of Wuwei City, Gansu Province, Wuwei 733000, China)
Abstract: The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 mainly takes the problem as the core, guides the students to analyze and solve the problem, promotes the students' learning autonomy, enlivens the students' learning thinking, and then improves the chemistry teaching effect. The applic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guidance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subjectivity, inspiration, integrity and participation. When teachers apply problem-based learning approach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teaching, they can set up bedding problems, progressive problems, guiding problems and exploratory problems.
Key words: senior middle school chemistry; problem guidance method; bedding problem; gradual problem; guiding problem; inquiry probl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