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摭探
2021-04-25何玉胜
何玉胜
摘 要:在中小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关注学生的德育,基于立德树人理念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基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教师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时,可以引入爱国教育和感恩教育,将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工作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立德树人;爱国教育;感恩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02-0018-02
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目标,而中小学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关键阶段,对学生未来走向社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强化中小学德育工作是落实基础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抑制了德育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基于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优化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措施进行探讨。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一些中小学领导、教师缺乏对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视,把精力都投入到提升升学率方面,导致德育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其次,中小学德育工作模式较为单一,学校领导、教师没有结合中小学生的个性化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开展德育工作,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最后,中小学德育工作落实不够彻底,存在形式重于实质的问题,不能真正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问题与学习问题,无法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制约了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基于立德树人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策略
1.在中小学德育中融入爱国教育
中小学德育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非常有必要,其能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使学生拥有一颗爱国之心。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容。首先,学校需要营造浓厚的爱国教育氛围,在各学科教育活动中鼓励教师渗透爱国教育,并定期开展爱国教育实践活动,在无形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其次,学校要在爱国教育工作中寓情于史、寓情于景、以情感人,让学生了解一些伟人、爱国人士的生平事迹,引导他们意识到当前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鼓励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为将来服务社会积蓄能量。最后,教师需要合理运用网络,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上传至学校网络平台,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爱国故事,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主题班会活动,为学生展示一些爱国影视作品、图片等,让学生充分感悟爱国精神,并立志将爱国精神落实到生活点滴小事之中,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在中小学德育中引入感恩教育
孝和忠属于德育的核心内容,“孝”主要体现出“孝悌出于天性”的孝敬之心,“忠”主要体现出“士不居官终爱国”的思想感情,孝和忠是相辅相成的,均建立在浓烈的“爱心”之上。由此,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学校需要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拥有一颗爱祖国、爱父母、爱亲人、尊敬他人的心,学会孝和忠,继承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首先,要让孝忠文化德育活动顺利开展,就需要校本教材作为支撑。校本教材要把“孝忠文化”作为主题,在内容编排上要满足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发展需求,包括综合实践活动、古今典故等,引导学生遵守日常的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做到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在社区做一个好公民,在家里做一个好孩子,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其次,要在各学科教育活动中渗透孝忠文化、感恩教育,让课堂教学活动成为感恩教育的重要渠道,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孝的内涵、忠的做法。比如,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育人功能非常强的学科,教师可以在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渗透孝忠文化,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孝忠教育素材,让学生通过学习现代伟人的孝忠事迹、孝忠故事,来全面、深刻地了解孝忠文化。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所包含的体现孝忠文化的故事较多,语文教师可以将其作为孝忠文化教育的素材。每个人都是孝忠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所以学校需要在各学科常规考评中融入孝忠教育内容,以提高各科教师参与孝忠教育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促进孝忠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升華学生的心灵,将学生培养为有孝心、有道德的人。除此之外,各学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孝忠教育时,需要多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规则意识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与生活,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成长。
3.将中小学德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
校园文化是体现学校精神风貌的重要载体,能够反映出本校教师、学生的整体道德风尚和文明素养。由此,学校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积极融入德育内容,营造浓郁的德育氛围,彰显文化育人理念,展现“以德育人,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特色。学校可以在教室、走廊、橱窗等地方进行德育宣传,张贴一些有关德育的图文并茂的资料,如诗词歌赋、名人警句和书画作品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还可以设置“德育大厅”,让德育理念在中小学生的内心深处逐渐扎根,从而影响其思想意识、言行举止。同时,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德育榜样宣传活动,如选举“德育教师”“德育学生”,还可以在学校公告栏设置“教师风采”“优秀学生”“优秀班级”等内容,在校园中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这样做,不仅贴近、符合中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且能达到引领学生积极向上、涤荡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的目的,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素养等。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在校园中要做到言行和蔼、谈吐大方,穿着得体、整洁、简约。
4.将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
要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就需要树立新型教育理念。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思想及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树立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感特点,进行创新教学,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应重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或者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由结组,在组内探讨一些与心理健康有关的话题,尝试评价自己和他人。评价对于学生非常重要,因为正确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中小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评与他评的方式了解自身的不足,并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改进。另外,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与家长的支持密不可分。对于学生来讲,家庭是他们的主要生活场所。要想提升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家长的支持必不可少。教师要与家长及时沟通,保持良好的沟通、合作关系。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观念应当保持一致,教师应当向家长不断渗透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定期进行家访,结合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的表现制订合理的德育计划,让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这样才能促进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結语
总之,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教师需要科学、合理地引入德育内容,还要注重德育工作的分层,让学生能够多方面、多角度地接受德育,从中真正有所感悟和启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具体的德育工作中,教师要引入爱国教育、感恩教育等,这些都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还要将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工作结合起来,从而丰富德育内容,提高德育品质。同时,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多元化的德育模式,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戴八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七)[J].中国德育,2019(04).
[2]张凤池.立德树人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活动衔接性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9(06).
[3]于文静.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中小学德育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9.
[4]黄宝源.试论中小学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0.
Research on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Based on Fostering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He Yusheng
(Complete Primary School of Daba Town, Minqin County, Gansu Province, Minqin 733399, China)
Abstract: In the teaching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teachers should not only teach students knowledge,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teachers can introduce patriotic education and thanksgiving education, combin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ith moral educ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mprov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level, and cultivate students' good behavior habits.
Key words: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moral education;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patriotic education; thanksgiving education;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