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信息结构中的主题研究初探
2021-04-25温晓亮柴冒臣
温晓亮 柴冒臣
摘 要:文章通过梳理现有研究成果与文献,展开对日语信息结构研究现状的反思,从日语信息结构的主题研究的角度分析相关语言现象。文章从结构和意义两个层面追溯日语中主题研究的历史和发展现状,旨在形成日语信息结构主题研究的完整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语篇中的主题研究成果。
关键词:日语;主题;信息结构;结构;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07-0122-02
日语中关于信息结构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主题和焦点的研究,其中关于主题研究的兴趣远远大于关于焦点的研究。在日语中关于主题的研究最早是从关注助词“は”的研究开始。可以从结构和意义两个层面分析日语中关于主题的研究。从结构层面来看,日语中的主题研究主要关注格成分与主题之间的关系问题。从意义(主要是信息)层面来看,日语主题研究主要关注已知未知、指定措定等。
一、结构层面的主题研究
格成分与主题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日语语言学界关注的重点。最早可以追溯到山田孝雄(1908)关于“係助詞”的研究。山田认为作为“係助詞”的“は”和格助词是属于不同层面的。“は”作为具有陈述功能的“係助詞”之一,与其相对应的句末表达在文语中使用终止形,在口语中一般使用连体形,这也是与组成“節”的格助词的区别。佐久间鼎(1940)将“は”“も”命名为“提题助词”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论述。
关于句子主题研究不仅局限于单句层面,也扩展到关于从句中主题的研究。山田(1936)对下面两个句子进行了说明。
(1)鳥が飛ぶ時には空気が動く。
(2)鳥は飛ぶ時に羽根をこんな風にする。
山田認为(1)中“が”的管辖范围只在涉及从属节中的“飛ぶ”,而(2)中的“は”不和从属节的“飛ぶ”直接形成关系,而是和“羽根をこんな風にする”形成陈述关系。野田(1998)又根据主题出现的情形进一步将从属节分为“从属节”“强从属节”“弱从属节”“引用节”四类。“从属节”和“强从属节”内部不出现表示主题的“は”,“弱从属节”和“引用节”可以出现表示主题的“は”。
从主题角度分析日语句子的种类也是日语研究的一大特点,松下大三郎(1928)根据句子是否有主题分为“有題断句”和“無題断句”。松下继承山田(1908)“提示語”的提法,将“提示語”分为“題目語”“係語”“特提語”三类。“題目語”包括“は”和“も”。主题有三种:“分説”“合説”“単説”,其中“分説”用“は”表达;“合説”用“も”表达;“単説”用“Φ”表达。三尾(1948)将句子分为“現象文”“判断文”“未展開文”“文節文”四类。野田(1998)指出这其中“現象文”和“判断文”是根据主题存在与否进行分类,“現象文”是没有主题的句子,“判断文”是有主题的句子。自此,关于“現象文”和“判断文”的区分意识扩展开来。
三上(1953)将句子分为“名詞文” 和“動詞文”。其中“動詞文”中的系助词“は”出现与否句子都可以成立,而“名詞文”需要有系助词“は”的协助。不仅如此,三上还对日语中的格成分的“主題化”操作进行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不仅“が”“に”等格成分可以形成主题,“Xのx”的“Xの”和“Xのx”的“のx”也可以成为主题。仁田(1979)对有提句的判断句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分为“顕在題”“省略題”“陰題”三类。野田(1996)根据句子中什么成分作为主题将句子分为“格成分成为主题的句子”“格成分的连体修饰节成为主题的句子”“谓语名词的连体修饰节成为主题的句子”“被修饰名词成为主题的句子”“句节成为主题的句子”“有破格主题的句子”六类。
二、意义层面的主题研究
从意义角度对日语主题进行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松下(1928)关于句中“既知不可変、未定可変”等概念与主题之间关系的说明。可以说这是从信息结构角度研究日语的。其后很多学者继承了松下的句内信息结构说,并进一步发展句子间的信息结构研究。
根据松下的定义,为了表示“未定可変”的概念,一定是用“平説態(無題文)”。能够作为主题成分是既定的,主题句的述语部分是未定的、可变的、自由的。未定的、可变的、自由的成分绝对不可以作为主题出现。使用“未定”“可变”概念的时候一定是“平说态”。然而判定使用的材料是说话人选择的,所以是“未定、可变、自由”的东西。这里的“未定、可变、自由”是绝对不能成为“题目”,如果使用“题目态”的话则是不合情理。(松下,1928:773)
另外,松下还指出主题是先于述部被确定下来的,因此,对于述部来说主题是旧概念。三上(1953)指出日语句子的基本结构不是“主语—谓语”构成的主谓关系,而是“主题—述题”构成的题述关系。从叙述文的角度确定了“主題(topic)—解説(comment)”的基本结构。另外三上(1953)还从信息结构角度阐述了“主題”是已知的、消极的,“解説”是未知的、积极的,句子重点总是落在解说上。因此,缺乏“主題”的“解説”是有意义的,而缺乏“解説”的“主題”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最先使用新信息(新しいインフォメーション)和旧信息(古いインフォメーション)对日语中“は”“が”之间的差别进行说明的是久野(1973)。久野认为用“は”提示的主题的名词节一定是“総称名詞句”或者是指前文提到已经成为话题的“文脈指示名詞句”,而表示对比的“は”则不受这样的制约。
大野(1978)认为在区别“は”“が”的时候,除了要考虑语言内部的语境,还要考虑事实上的语境。他认为句子是已知和未知的组合。并且根据已知未知的组合形式将句子分为“既知+未知”“既知+既知”“未知+既知”“未知+未知”四类,并且“は”主题句采取“既知+未知”“既知+既知”的形式,大部分是“既知+未知”。
北原(1981)和大野(1978)一样,从语境中的“新情報旧情報”角度进行研究。“は”表示已经知道的旧信息。“が”表示还不了解的新信息。北原进一步指出“既知”“未知”和“は”“が”的对应关系。即“既知は未知”“未知が既知”“既知は既知”“未知が未知”。
三、语篇中的主题研究
日语中关于主题的研究除了关注单句和复句中的主题外,还对语篇中的主题进行了研究。语篇中主题主要涉及语篇中第一个句子中的“は”和语篇展开过程中的“は”。不仅如此,日语中关于主题的研究还关注一些非典型的主题以及提示助词“は”表示对比功能的研究。
除此之外,塚田(2000)从系统功能学角度比较了日语和英语中的主题、主语和省略现象。堀川智也(2012)重点探讨了“格项目”主题化的问题。三尾砂(1956),佐治圭三(1991)等也从不同的角度对日语的主题进行了研究。
四、结语
本论文从结构、意义两个层面对日语中的主题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主题作为信息结构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多角度,综合地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中需要使用真实的语料,尽量避免自创语料。并且我们的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语种的研究,应该是在两种以上语种比较的基础上进行的类型学视域下的比较研究。这样才能使研究更具有普遍意义。
参考文献:
[1]山田孝雄.日本文法論[M].東京:宝文館,1908.
[2]山田孝雄.日本文法学概論[M].東京:宝文館,1936.
[3]松下大三郎.標準日本口語法[M].中文館書店,1930(復刊勉誠社1974).
[4]三上章.日本語の論理[M].くろしお出版,1963.
[5]塚田浩恭.日英語の主題,主語そして省略[M].東京:リーベル出版,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