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2021-04-25吴娟

教育界·A 2021年4期
关键词:情境式教学数学课堂学生

吴娟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的重任,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数学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是更强调学生的领悟和理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情境式教学以其生动、形象的特点被教师广泛运用,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情境式教学;数学课堂;学生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的基础,而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稳步提升。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已成为小学教育的首要任务。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创设学生熟知的场景,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无处不在,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习主动性。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是思考的源泉,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而学生通过思考又能使问题得到升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随着问题逐步深入思考与探究,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实际问题,使课堂教学在问与思中前行,激发学生进行数学探索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建立数学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使数学课堂向着高效发展。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课题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枫叶、蝴蝶等学生熟悉的图形,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的性质。接着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呢?”学生积极思考,寻找轴对称图形,如雪松、房屋、衣服等等。接着,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用剪刀在纸上剪出心中所想的轴对称图形,并在小组内交流、展示,从而直观地感受轴对称图形的本质,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多少条对称轴?……”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

有目的地设置问题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联系实际进行思考,而且能在动手操作中将头脑中的资料表现出来,促进学生动手动脑,手脑并用。因此,教师应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不断地认识知识,促进学生开动脑筋思考,在学习中发现新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性,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探索过程才能有效掌握知识。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变得生活化,让数学知识变成了生活经验的总结,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存在,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领会学习知识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提高应用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认识负数”一课时,由于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大多数学生对负数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可借助生活中的实例来讲解:“假设小军暑期打工赚了5元钱,那么小军就有了收入,请问这5元钱对小军来说是正数还是负数呢?”这时学生对正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假如小军在回家的路上不小心弄丢了10元钱,那么大家仔细想一想,这10元钱对于小军来说还是正数吗?总体来说,小军是赚了钱还是亏了钱呢?”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负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发现问题,学习利用日常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能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增强自信心。如上述案例中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了熟悉的感觉,对新知识的学习不再恐惧,能够积极地投入到生活情境当中进行思考,提高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在生活情境中,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得到增强,学习兴趣变得浓厚,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会自主归纳学习方法,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使数学知识真正回归现实生活,为生活服务,充分发挥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三、创设矛盾情境,引发学生探究

自主探究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现的规律和出现的问题对于后续的数学学习有重要的价值。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法设法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去挖掘,在探究中去发现,在探究中达成对数学本质规律的认识。其中,利用情境来引发矛盾,让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之上进行对新问题的思考,是一种有效的做法。

例如在“用方向和距離来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创设一个游戏情境:利用多媒体创设一个海上搜救的情境,指定一名学生蒙上眼睛接受指令,让其余学生代表将大屏幕上出现的点描述出来,然后由接受指令的学生指出描述中出现的点。在游戏中,笔者故意安排了几个同一区域中距离中心点长度相等的点,这样学生在接受指令之后指出是哪个点的时候就犯了难,因为他们发现在同一个方位有很多距离中心长度相等的点,仅凭借原来的方向(东南、西南之类的)判断无法避免这样的矛盾。在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笔者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交流之后学生发现需要在原来的方向上加上角度来精确定位。所以之后的教学就延伸到如何来度量角度,以哪个方向为基础,如何科学描述方向等问题上。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一步一步探索,最终成功地解决了问题。

教师利用学生认知冲突创设矛盾情境,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在情境中由知识经验产生疑问,产生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师在进行矛盾情境创设时,要结合本班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年龄特征,注重矛盾的设定,基于学生知识基础设计略微超出学生认知范围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一定的挑战性,通过努力能够解决,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热情。

在上述案例中,情境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在情境中,学生不仅玩得开心,唤起了以往的方位知识,而且在情境中发现了矛盾,引发了思考,引领了探究,推动了课堂学习,进而解决了问题,建立了相应的知识体系。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掌握了思考问题的方法。

四、创设操作情境,促进思维发展

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组织数学教学时,应该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通过数学学习,学生可以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情境创设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动手操作,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先出示一个长为4厘米、宽为3厘米的长方形,并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给一组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给另一组6个同样的正方形,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求出长方形面积。第一组学生将全部正方形按照一排4个,摆成了3排,很快得出长方形面积为12平方厘米。第二组学生看着手中的正方形,怀疑教师给错了个数。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很快发现,将第一组拼的长方形沿长边从中间对折后,6个正方形正好铺满,也就是长方形的一半面积为6平方厘米。教师及时予以肯定。这时有学生提出,四个排一行,代表长方形的长,其余两个代表长方形的宽,这样长方形的面积就是4×3=12平方厘米,并进一步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案例中是一个简单的情境,教师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的认知矛盾,让学生在矛盾中积极思考,促使学生通过不同途径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创设操作情境,引领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发散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认知,提高了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积极创设操作情境,使学生在动手中发现新知识,经过归纳总结,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无形中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師要开动脑筋多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发现、体会、升华知识内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达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赵建儒.教学情境创设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影响[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08):144.

李寿宝.“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途径[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8(12):95.

猜你喜欢

情境式教学数学课堂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关于语文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
学生写话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茶艺课程中情境式教学方法探究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