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起来
2021-04-25金俊美
金俊美
摘要: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主要是以教师讲课为主,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引导和培养。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实际上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那么传统的教学方式如何转变才能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生动而富有活力呢?下面我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 有效教学
与传统教学理念不同的是,新课标明确提出学习应当是主动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对知识进行讲解外,还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通过调查研究,最终尝试自主解决问题,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当学生的学习过程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后,学习效率以及学习效果将会大大提高。但是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如何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总结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改变教师角色,引导自主学习
一直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此外,学生的逻辑思维等个人能力的发展并没有受到重视。教师过多地强调新知识的讲解,而学生大部分时候作为听众,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但是实际上课堂是学生的,班级是学生的,富有活力和生机的课堂和班级是需要教师去引导的。唯有如此,才能让数学课堂充满新意、创造和活力。要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需要改变单向的教学方式,进行新的师生定位。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唯一主体,除了传道授业解惑外,还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主动进行探索。教学过程要从过去教师单纯讲授为主转变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教学。通过这些转变,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知识,教师的教学才会更有效。比如在进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时,我首先在黑板上写: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让同学们先思考一下再发言。大家想了一下之后,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猜测。接下来,为了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测正确与否,我将学生分组,并给每组提供了一张白纸和三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让学生通过这些教具自由探索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每组派一位同学向全班进行计算过程的讲解。学生拿着教具展开了讨论和操作,有的学生给三角形画一条高,并沿着画的高剪开后将两个小三角形组合成长方形;有的学生通过直角三角形的底和高,借助于直尺画出了一个长方形,逐步探索出其面积计算公式……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因此,作为小学教师,我们首先要学会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自由探索的空间,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大大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设计教学情境,提高学习热情
从古至今,无数的例子证明了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潜力?这是我们小学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果能成功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思考,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那么教学质量便会大大提升。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学会通过教学环节的创造和设计,通过兴趣的激发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才能让小学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逐渐兴起并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使数学教学中的抽象概念得以具体化,从而大大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首先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视频:炎热的夏天,小花的妈妈买回来一个大西瓜,让小花叫爷爷、奶奶、爸爸和弟弟出来吃西瓜。然后妈妈让小花数一下家里有几口人,小花挨个数着,然后大声说:“一共6个人!”妈妈接着问:“家里每个人都能吃到西瓜,应该怎么分呢?”画面暂停了,同学们纷纷回答切成6块,接下来就继续演示小花将西瓜平均分成了6块,每个人都拿了一块,由此我开始引入分数的概念。在教学中,除了多媒体辅助以外,游戏是另一种重要的模拟生活情境的方式。“寓教于乐”是千百年来教学的真谛,游戏是小学生体验学习无穷乐趣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厘米和米”的教学中,我让同学们量自己的橡皮、文具盒、书本、书包等,让学生在测量过程中体会厘米的概念。接着让大家量书桌的长度和高度,最好让大家互相量同桌的身高,自然地引入米的概念,同時在学生动手测量的过程中体会厘米和米的关系。又比如在“概率”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提前让学生准备1元硬币,规定数字面为正面,图案面为反面。同桌合作,一位向上抛硬币,一位在纸上记录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次数,抛十次后进行角色互换。学生很兴奋,在活动过程中不停地猜测这一次到底是正面还是反面朝上。活动结束时,我再适当地引入概率这个概念,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对概率产生了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新知识。新颖的教学设计和方法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总之,情境教学能让学生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的奥秘。数学课堂上的游戏让学生感到新奇,丰富的教学情境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而且加深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有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让小学生在丰富的情境中学习,能够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从而让学习更加高效。
三、尊重学生差异,落实因材施教
数学是一门注重思维发展的学科。过去我们常常认为班级里的学生是一个整体,教学内容和目标通常都是一致的,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的一面。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学习能力有所不同,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会存在不同步性。现今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同学的发展。因此,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和全面性,教师应首先考察班上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了解其具体情况,按照能力差异进行相应的教学,让每位学生在学习中“跳一跳”就能摘到属于自己的那个“桃子”。比如在《打折与策略》的教学中,我给学生设计了具有层次的题目:
儿童节到了,商店为了提高营业业绩,推出各种折扣:
薯片:大包装(104 g×3罐)25元;小包装(104 g)10元。
A店:买一大包装,送一小包装。
B店:所有包装薯片一律九折。
C店:到店单次消费达100元即可享受八折优惠。
如果分四次去商店购买:第一次买一个大包装薯片和一个小包装薯片;第二次买一个小包装薯片;第三次买五个大包装薯片;第四次班级举办活动,给全班40位同学每人准备一罐(104 g)薯片。如何用最少的钱买到商品呢?每一道题都分开作答。同学们觉得很有挑战性,积极主动地思考起答案来。这几个问题的设计从易到难,分别针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使所有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发挥,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分层教学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新的知识,始终保持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针对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层次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正是对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有效实践。
如何激发小学生对小学数学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真正地“活”起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需要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真正充满活力和热情。从改变角色、设计情境以及因材施教等方面入手,深入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最终实现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潋艳.新课标背景下关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新课程(小学),2017(10).
[2]王玉营,郝宪菊.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