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中规划设计与实施管理
2021-04-25程丽萍
程丽萍
根据2020年10月16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内容,建议要进一步提升城市排水系统的基础上,考虑将有限的雨水保留下来,获取更多的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渗透—净化”的城市海绵体。要加大海绵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力度,根据实际情况发掘地区“海绵体”的规划资源,全面调动城市绿化、道路、管网等设施,形成海绵城市网络结构,凸显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保护与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水资源利用率,有效解决径流污染及水资源消耗过大的问题。
一、海绵城市的相关概述
海绵城市就是指“像海绵一样”的城市循环系统,在下雨时能够自动吸收、积存水资源,形成“吸水、蓄水、渗水、净水”于一体的循环体系,在必要时将积蓄的水资源释放出来。规划设计海绵城市,需要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有效结合人工措施与自然路径,在保证城市防洪排涝稳定的情况下最大程度上积存雨水,利用雨水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稳定。在海绵城市的实施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统筹调动自然降水、地表径流水、地下水,协调城市给水、排水各个环节,形成长期、稳定的水资源自动循环过程。现如今,海绵城市这一概念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与建设转型的关键标志之一,我国已经有130多个城市开始了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二、海绵城市建设中规划设计分析
1.修复生态海绵体
在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中,建议工作人员最先关注城市自然生态海绵体的运行状况,对其采取保护、修复措施,以此奠定城市高效水循环系统的基础。海绵城市的建设是立足于自然生态圈中“自然海绵体”的基础上,自然海绵体不仅能够有效调节城市的河流水情况,调节地表水体污染情况,还能够有效解决旱涝灾害。基于此,在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建议要关注自然生态海绵体的保护与维护,根据地区有关规定,明确限建区、蓝线区与绿线区,加强对生态板块的保护,制定强制性规定与法律条款,避免这些区域遭受破坏,让自然海绵体保持自己的调蓄与呼吸能力。之后,需要加强对城市水环境、自然绿地环境的修复,开展河流疏浚、河流截污工程,保护天然湿地环境,建设人工湿地,形成人工湿地与天然海绵体之间的有机融合,进一步打造完整的海绵体系,实现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
2.明确水资源需求
要想形成科学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就要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地区城市的水资源需求进行设计,调整城市的蓄水能力与调节能力,保证城市蓄水恰好满足循环的需求,避免蓄水量过多或者过少影响城市自然水循环的健康指数。科学合理的海绵城市规划设计,需要工作人员考虑城市地理位置、自然气候、生态环境、降水情况、洪涝特点等综合因素,根据城市发展情况、人民生活需求,综合评估城市的内涝风险、防洪情况、旱灾风险等,从而得到海绵城市设计指数,有目的、有方向地展开设计与规划。根据《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中“评价内容、评价方法方面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若地区年径流量控制量≥79%、防洪标准为近期50年(远期100年),水质标准为III类,SS去除率≥30%,雨水资源利用率≥1.5%,则此时可以根据城市管网现状、自然水系、地形走向等因素,构建SWMM模型,明确划分城市自然水循环分区,评估各个分区,之后提出满足不同分区条件与需求的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方案,提升海绵城市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发展性。
3.强化规划的管控
开展在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工作人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规划设计方案实施的管控力度,贯彻落实规划内容,明确技术路线与手段。建议工作人员要分析出具体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按照城市整体布局情况,制定完善的海绵城市建设阶段性方案、管理策略、管理原则,指出重点规划区域,为之后的工程建设奠定基础。之后,要分别开展绿化工程于道路的建设,将这两部分作为降雨收集的重要来源,加强道路与绿化的减排能力,提升海绵城市的雨水调度与吐吸能力。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实施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技术路线,第一就是解读规划设计,形成以地形地势为核心的海绵城市空间规划;第二就是分解海绵城市规划中的雨水积蓄与吐吸能力,形成不同分区的建设指标;第三就是搭建海绵城市综合效益评估结构,实时关注海绵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效益。此外,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SWMM模型,利用专业软件分析模型的模拟结果,绘制海绵城市径流系数表格与分区建设指标图示,将其作为落实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推动建设进程的重要资料。
三、海绵城市建设中规划实施管理策略
1.绿地雨水的循环应用
城市绿地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海绵体中雨水积蓄的主要来源之一。在海绵城市规划实施管理过程中,建议要从绿地系统入手,加强城市绿化景观工程建设,形成绿化景观与市政设施相协调的城市水循环环境。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城市市政设施建设情况及绿化分布情况,提出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绿地改造工程、景观海绵化工程,搭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有效降低地表径流速度,加强地表对雨水的积蓄能力,这样既能够净化地表径流水,又能够获得目标降雨积蓄。工作人员还可以依托城市景观工程推动海绵设施建设,比如:以丰富植物群落初步降低地表径流速度;还可以利用地表空间吸纳雨水,打造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提升城市地表的雨水调蓄容积;之后借助绿地下方的雨水管渠汇集雨水资源,在旱季补给绿地植物,促进旱季时期的地表地下水循环速度。
2.完善水系网络的系统
要想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实施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城市水系网络与生态系统的保护。从河道整治角度入手,由于城市周边的地表径流-江、河、湖等具有自净功能,能够有效净化城市雨水中的杂质与脏污,可以进一步开展城市河网水系、湖泊水系、湿地、绿地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提升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河道自净化能力,维护自然水系网络的净化功能。从防洪防涝角度分析,建议开展大坝、水库修筑工程、堤岸加固工程,通过这种方式调节城市水系统循环情况,阻止水流肆意扩张。从城市水系循环角度分析,建议对城市水系海绵体进行改造,建设完善的骨干河网,连通大小河道的水系,引入分散式处理系统,将多个网点搜集到的水资源集中汇集于地下某区域,通过调节池与污泥池进行处理与消毒,最终排入河流或者海绵体蓄水池中,作为绿化灌溉使用,而系统处理之后得到的污泥可以用作城市绿地肥料或者农业肥料,实现城市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零污染排放。
3.加强城市道路的建设
要想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实施管理,工作人员要加强城市道路建设力度,开展道路海绵化工程建设。建议要充分利用城市各级道路,发掘其水资源储蓄与调节的功能。在海绵城市实施管理中,可以根据城市道路建设规划、道路建设工程,增加设置绿化隔离带,设置排水设置,在人行道上安装具备蓄水能力的铺面材料等,提升城市道路的水资源吸收能力。在道路两侧可以设置宽度较大的绿化带,形成下沉式消纳径流。此外,还可以在道路上铺设透水砖,选择具有一定透水性能的建设材料;在行车道路上设置雨水口及较大管径的排水管道,从而吸收超大雨量,将自然降雨作为城市储备水资源,凸显海绵城市优势。
四、结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与实施是进一步提升城市整体建设水平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城市资源利用率、改善城市水循环环境的关键措施。在实际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把握规划设计核心——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分别从城市景观工程、城市道路网、城市地下管网等角度入手,调动各个部门展开联合设计,形成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海绵城市网络体系。之后,工作人员要进一步推进绿地雨水循环系统、水系网络结构、城市道路建设进程,有效提升各方面建设的综合效益,在最大程度上强化海绵城市影响力,从而凸显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与实施管理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