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视角下“汴京八景”的演变研究

2021-04-25张文英

山西建筑 2021年9期
关键词:八景汴京景点

马 华 张文英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1 概述

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历史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在特定地域环境与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大量物质形态化的历史景观和非物质形态化的传统习俗[1]。在延续与传承地方特色中,“八景”被贴上了具有浓郁地方性色彩的标签,各地有代表性的“八景”的形成往往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地域文化积淀的结果[2],作为一种集称文化,“八景”是众多景观的提炼性概括,既有人文景观,彰显了地方的人文精神,是市民对城市依恋情感的寄托,体现了一定审美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包含自然景观,再现自然山水美景,高度浓缩了一个地区的文化景观,兼具展现城市风貌、树立城市标志、传承文化意蕴等功能。

千百年来,黄河的泥沙淤积着开封这座“八朝古都”,古代文人曾用“汴京富丽天下无”的诗句来描绘这座古城的胜貌,而开封也曾因战乱和黄河的存在遭受到了颠覆性的改变,在开封历经沧桑、几度沉浮后,历史的积淀让开封成为一个无可替代的文化地标。“汴京八景”是认识开封的窗口,是开封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的浓缩和提炼,是城市的形象标志,从“汴京八景”入手,研究开封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挖掘其丰富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景观特征,在历史的基底上,盘活文化建设的棋局,对开封历史文化、城市发展及旅游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2 “汴京八景”的历史变迁

2.1 “汴京八景”的兴起

关于“八景”的说法最早来源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度支员外郎宋迪工于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3]。“潇湘八景”后来经宋代书法家米芾作《潇湘八景》诗并序,使其名声大振,传播到全国各地,于是“八景”就像雨后春笋般在全国涌现,开封也产生了最早的“汴京八景”,成为开封古都名胜古迹的精华。

历史上有关“汴京八景”的研究中,学者公认的最早的记载是明代《明成化河南总志》,但是“汴京八景”应形成于宋代,虽无具体的史料记载,但此后有可考究的资料中的“汴京八景”是对北宋东京汴梁繁华盛世的回忆。《明成化河南总志》一书中对“汴京八景”有两个版本的记载,一版名为“开封八景”:黄河春涨、大隗秋容、沁巴合流、荥孟通泽、齐晋盟台、楚汉战垒、隋堤霜柳、宋宫烟花。这八景是开封府所管辖地区的总体景观,但位于开封城内的景观只有“宋宫烟花”这一个[4]。本文是针对开封城内的景观的演变探讨,暂不把此版本列入研究范围。另外一个版本名“城八景”即开封城本身的八景(见图1):艮岳晴云、夷山夕照、金梁晓月、资圣熏风、百冈冬雪、大河春浪、吹台秋雨、开宝晨钟。

书中收录的这一版本的“八景”与明初周宪王朱有燉所拟的“八景”一致,这在周王的《诚斋新录》也有记录。随后,在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李濂所撰的《汴京遗迹志》卷十三中,又记载了两个版本的“汴京八景”[5](见图2,图3)。

“汴城八景”:铁塔行云、金池过雨、州桥明月、大河涛声、繁台春晓、汴水秋风、隋堤烟柳、相国霜钟。

“又八景”:艮岳春云、夷山夕照、金梁晓月、资圣熏风、百冈冬雪、吹台秋雨、宴台瑞霭、牧苑新晴。

关于明代“汴京八景”的记载还有于谦所作的古诗《题汴城八景总图》,但因其在诗中只写到了五个景点,还有三个内容不详,所以在此不作深入探讨,“汴京八景”在经历了四次更名后,共涉及黄河、艮岳、夷山、金梁桥、资圣阁、百冈、吹台、开宝寺钟、铁塔、金明池、州桥、繁台、汴河、隋堤、相国寺、宴台、牧苑共17处景点,其中既包含自然类景观,也有人文类景观。

2.2 “汴京八景”的传承与发展

到了清代,开封城历经多次战乱和黄河水患,城市的地理环境和景观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许多地方已面目全非,有的甚至不复存在了。即便如此,当地的文人和知识分子仍怀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结合明代残留下来仍有价值的景观,继续建构着新的“汴京八景”,并收录在《祥符县志》中(见图4):

繁台春色、隋堤烟柳、汴水秋声、相国霜钟、铁塔行云、梁园雪霁、州桥明月、金池夜雨。

此后在《开封府志》中,河南巡抚胡介祉的《大梁杂咏八首并序》中也记载了“汴京八景”[6],与《祥符县志》的八景一致,只是顺序有所不同。清代涉及到的景点有繁台、隋堤、汴河、相国寺、铁塔、梁园、州桥以及金明池这8处,除地势较高的繁台、铁塔等处,艮岳、夷山、金梁桥、吹台等景观都消失了,值得注意的是清代版本的“汴京八景”中出现了“梁园雪霁”这一景点,这是新增加的一景,梁园即梁孝王兔园,也是开封的别称,在继承明代八景尚存的一些现实基础后,融合了汉初典故,依托历史的记载,带着这种怀古情思建构新的意识景观。可以看出清代的“汴京八景”是在明代“汴京八景”基础上的继承与发展。

2.3 “汴京八景”的现代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开封市入选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虽有厚重的历史底蕴,但也确不复“东京梦华”之光景,为了使这座古老的城市重新焕发出新的气象和活力,各位学者也在历代“汴京八景”的解读中给予“汴京八景”新的定义,为其融入新的生命力。

20世纪60年代,开封博物馆的李村人作为解放后研究开封历史文化的第一人,在根据文献资料和实地考证后,续写了“开封新八景”(如图5所示):禹王台公园、繁台及繁塔、相国寺展览馆、龙亭公园、铁塔公园、通明阁、鼓楼、汴京公园[7],并对应八景写了八首诗,但在命名形式上没有延续明清时代八景命名的惯例。

此后,一些专家指出,开封从古至今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开封应有新的八景、十景、十六景;并有热心文化的学者表示,多少年来,开封经历了沧桑巨变,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可能没有新八景。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汴京八景”的传承,其间也不乏热心网友的评选,在众多学者中杨庆化所提的“汴京八景”是目前被较多人认可的一种说法。他在2005年发表的《汴京八景记》中续写的“汴京新八景”(如图6所示)是:清园早春、视塔白云、名观新晴、南衙秋容、会馆瑞雪、龙亭夜色、翰园烟雨、古城暮霭[8]。这八景涵盖呈现的景点中,有中国翰园、清明上河园、广播电视塔、开封府4个新建景观,有延庆观、开封城墙、山陕甘会馆3个元、明、清三代遗存的“国宝”和龙亭1个清代遗存的“省宝”。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开封解放70周年之际,开封“汴京新八景”系列推选活动正式启动。此次活动评选出的“汴京新八景”(如图7所示)是:东京梦华(清明上河园)、南衙清风(开封府)、龙亭菊影(龙亭公园)、西湖烟雨(开封西湖)、学府书香(河南月(开封城墙))、包祠秋霜(开封包公祠)、汴京晨韵(汴京公园)。此次八景的评选让全民参与,不仅对旧的景观赋予了新的含义,还体现了富含时代意义的景观,真正让“汴京八景”做到了“以古闻名,以新出彩”,彰显新的风采。

3 开封“八景”变迁的特点

3.1 空间位置上日益向内的表征

明清不同版本的八景中涉及18个景点,其中位于城内的仅有5处,其余均位于城外,随着黄河水患的日益严重,许多景点在不断的演化中逐渐消失,新中国成立后,仅有1处位于开封城外,其余均落位于古城内部。从不同版本的八景选取落位及发展的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八景”的空间位置有由城外向城内、分散到集中的变化趋势,区域辐射力减弱,反映出开封城市发展日益向内的表征。

3.2 景观评定的通俗化趋向

明清时期的“汴京八景”多是文学创作的部分,由当时的知识精英分子评定,有许多景点是对过去美好景致的怀念,且多为观赏者的主观感受,审美关注的对象多为日月星辰和山水,所描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是实景与虚景的结合,并且在当时的“汴京八景”中没有出现与居民密切相关的区域,比如钟鼓楼一代及城墙城门附近地区。随着生态环境的变迁,大众审美和价值观发生变化,普遍意识到“汴京八景”的价值不仅仅是表现自然风貌,更是在创造历史,凝结文化,关于八景的评定由最初的文人知识分子审美转变成为一种集体意识,八景评定的审美主体逐渐大众化,与民众密切相关区域的景观也出现在了当代的八景之中,这是审美价值趋向通俗化、民众化的体现。

3.3 浓厚精神寄托的传承

“汴京八景”的发展沿袭已久,从明代的“城八景”、清代的“汴京八景”、现代“开封新八景”,在八景的命名形式与景观内容上,后者都或多或少的带有前者的印迹,体现出一定的传承性,影响“汴京八景”演变的最关键因素是战争与黄河水患,明清时期的“汴京八景”建构的许多景观都已经不复存在,怀着对北宋盛世的怀古追思,消失的景观借助想象的建构,保留了下来,体现“汴京八景”的精神寄托意义。

4 结语

“汴京八景”是大自然给开封这座城市慷慨的馈赠,是历代文人建立起的一个相对稳定的文化体系。尽管有许多现实环境消失了,也仍然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和回忆空间,形成特有的文化记忆与景观想象。当前,公众对“汴京八景”的认知与其历史价值不匹配,“汴京八景”沿袭至今,像“大河春浪”“艮岳春云”“夷山夕照”等现实景观虽然已经消失了,但它们仍然留给人们无限的回忆,形成开封特有的文化记忆。这些消逝景观的地理区域、空间形态以及伴随着这些景点而产生的诗词、绘画、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值得我们深入的挖掘和传承。研究“汴京八景”演进过程及规律,不仅有助于激发市民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而且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开封地区丰富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景观特征,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城市形象与市民文化的形成和提高都具有重大作用。

猜你喜欢

八景汴京景点
泛东亚地区八景文化研究进展
书法作品欣赏
影摇江海,思结潇湘——第二届潇湘八景论坛在永州召开
汴京诗群
《水浒传》中的汴京
打卡名校景点——那些必去朝圣的大学景点
东坡梅
溪南八景图册
《庄家不识勾栏》创作年代与地点新考
英格兰十大怪异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