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种类瓷贴面修复的长期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的比较评价

2021-04-25仇碧莹张凌余昊翰廖紫璇牛丽娜综述陈吉华审校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贴面牙本质牙体

仇碧莹 张凌 余昊翰 廖紫璇 牛丽娜 综述 陈吉华 审校

瓷贴面是因美观需要,用于修复患牙唇面、切端及部分邻面,通过粘接获得固位的一类薄型的瓷修复体[1]。因具有微创、美观、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瓷贴面修复已成为口腔微创美学修复的主流技术之一。但是,瓷材料本身的机械性能欠佳:脆性高、低拉伸强度、裂纹容易扩展、难以修补等,会对陶瓷修复体的寿命产生不利影响[2]。临床上,决定瓷贴面固位力的粘接技术敏感性高,且使用的瓷贴面在材料、结构设计和制作工艺等方面均有多种选择,这些因素都将直接影响瓷贴面的长期修复效果。但是,不同种类瓷贴面的长期使用寿命、相关并发症和防治措施等尚缺乏系统的评价。本研究回顾了近10 年来维普、CNKI、CBM、Pubmed发表的关于瓷贴面修复的临床研究,对不同种类瓷贴面修复的长期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作以综述,为提高瓷贴面的远期修复成功率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 不同种类瓷贴面的长期修复成功率

前牙瓷贴面修复是一种成功可靠的修复技术[3]。目前临床使用的瓷贴面,按照不同加工方式及瓷材料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类。

1.1 粉浆涂塑烤瓷贴面

长石质烤瓷贴面光学性能非常接近牙釉质和牙本质,但机械性能较差。Layton等[4]的一项研究显示长石质瓷贴面5 年和10 年累计成功率分别为95.7%和95.6%。Layton[5]发现长石质瓷累计成功率为5~6 年95%~97%; 10~11年91%~95%; 12~13 年88%~94%。Layton[6]的另一项长期研究结果显示长石质瓷贴面10 年累计成功率为95%~97%, 20 年为89%~93%。

1.2 热压铸造瓷贴面

热压铸瓷贴面具有较好的抗折断性能,半透明性、折光性类似牙釉质,同时还具有良好的边缘密合性以及耐磨性,是目前瓷贴面的主要类型[7]。采用的瓷材料有两种: (1)白榴石增强型玻璃陶瓷:代表产品为IPS Empress®(IvoclarVivadent,列支敦士登); (2)二硅酸锂增强型玻璃陶瓷:目前临床瓷贴面修复使用最多的瓷材料。代表产品为IPS Empress II、IPS e.max Press (IvoclarVivadent,列支敦士登)、UP.press(爱尔创,中国)。

Layton等[4]的Meta分析提示IPS Empress®贴面修复术后5 年和10 年累计成功率分别为92.4%和66%~94%。Beier等[8]发现玻璃陶瓷贴面修复术后5 年成功率为94.4%, 10 年成功率为93.5%, 20 年为82.93%。

1.3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CAD/CAM)瓷贴面

此分类仅加工方式与上述有差别,材料的构成基本相似。CAD/CAM技术使用包括CEREC®Blocs (Dentsply Sirona,美国)、IPS EmpressCAD、IPS e.maxCAD (IvoclarVivadent,列支敦士登)等多种瓷材料,利用计算机来辅助设计制作瓷贴面。另外CAD/CAM技术还使用多晶陶瓷,如氧化铝和氧化锆陶瓷。但氧化锆粘接性能有争议,不推荐用于贴面[9]。

1.3.1 CAD/CAM长石质瓷贴面 代表产品为Vitablocs®Mark II(Vita Zahnfabrik,德国)、CEREC®Blocs(Dentsply Sirona,美国)。Morimoto等[10]的Meta分析研究显示,CAD/CAM系统用长石质瓷贴面的9年累计成功率为87%,所以目前临床使用的非常有限。

1.3.2 CAD/CAM玻璃陶瓷 (1)白榴石增强型玻璃陶瓷:代表产品为IPS Empress CAD (IvoclarVivadent,列支敦士登); (2)二硅酸锂增强型玻璃陶瓷:代表产品为IPSe.max CAD (IvoclarVivadent,列支敦士登)、UP. CAD(爱尔创,中国)。Morimoto等[10]的Meta分析研究显示CAD/CAM玻璃陶瓷的9 年累计成功率为94% ,高于长石质瓷贴面(87%)。Farahnaz等[11]指出CAD/CAM玻璃陶瓷贴面的5 年累计成功率为92.4%~100%,e.max CAD贴面的成功率显著高于Empress CAD。

1.3.3 CAD/CAM新型陶瓷 (1)氧化锆颗粒加强型玻璃陶瓷:在玻璃陶瓷材料中除了二氧化硅、氧化锂外,添加约10%的二氧化锆均匀分散于玻璃相中。贴面粘接方法与传统玻璃陶瓷相同,需经过氢氟酸及硅烷化处理后进行规范化粘接操作[12],代表产品为Vita Suprinity(VitaZahnfabrik,德国)和Celtra®Duo(Dentsply Sirona,美国); (2)复合陶瓷:新型可切削材料,兼具树脂材料的高韧性和陶瓷材料的高强度。分为树脂渗透陶瓷和纳米树脂陶瓷两种,树脂渗透陶瓷的代表产品为Vita Enamic®(VitaZahnfabrik,德国);纳米树脂陶瓷的代表产品为LAVATMUltimate(3M ESPE,美国),Ceramage Block(Shufo,日本),润瓷(爱尔创,中国)及CeraSmartTM(GC,日本)[12],复合陶瓷制作的贴面具有比单纯玻璃陶瓷更好的强度和韧性,可直接加工成0.3~0.5 mm厚的修复体,适合制作超薄瓷贴面。CAD/CAM的长石质瓷和玻璃陶瓷贴面在切削时均需保证0.5 mm的最低厚度以避免崩裂[9,13]。但是目前这类材料的长期修复效果还有待临床观察来进一步验证[12]。

2 瓷贴面修复的术后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临床上一般可采用改良CDA/Ryge标准来评价瓷贴面修复后的效果[8,14-15],评价指标包括边缘适合性/完整性、边缘着色、瓷表面性状、瓷贴面解剖形态和继发龋这几类。根据Morimoto等[10]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瓷贴面修复后不同并发症,按照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瓷贴面折裂、边缘缺陷、牙髓问题和继发龋、贴面脱落。

2.1 瓷折裂

因此,理想的瓷贴面制备深度和范围均应控制在釉质内[17],选择合适的切端预备方式,为了减少贴面裂纹的发生,需确保均匀的牙体预备空间、一致的瓷层厚度及最薄的粘接材料层[21]。熟练掌握不同部位解剖关系及牙釉质的厚度,建议使用显微设备,按照牙齿解剖生理进行预备,确保达到0.1 mm 的预备精度[22]。可选择强度较高的材料进行修复,对于磨牙症患者,在瓷贴面修复完成后制作硬质丙烯酸树脂垫保护最终修复体,且告知患者,垫的使用对降低瓷折裂的风险有重要预防作用[8,10]。

2.2 边缘缺陷

边缘缺陷主要是指边缘密合性欠佳及边缘着色。多数研究发现较大的边缘缺陷和瓷贴面的断裂是瓷贴面修复失败的主要原因[8,18]。Arif等[14]发现贴面边缘完整性破坏和边缘着色为失败早期的临床表现,常发生于唇侧牙颈部,其次是腭侧切缘的部分。Dumfahrt等[21]的10 年回顾性研究发现99%的患者认为边缘完整性是可接受的,17%出现边缘着色,31%可检测到边缘缝隙。

因此,瓷贴面的边缘应位于牙体组织上易清洁的位置,从而减少继发龋和边缘着色的发生[10,17]。建议使用高填料的粘接树脂水门汀以减少聚合收缩过程中产生的应力[20],最终固化前使用阻氧剂,保证树脂水门汀固化完全[25]。尽量采用光固化型树脂粘固材料、降低粘固剂层厚度,以减少边缘缺陷的发生[24]。

2.3 牙体并发症

牙体并发症包括牙髓失活和继发龋。瓷贴面修复后出现继发龋的比例为1%[10]~4%[14],牙髓失活为1%~3%[10]、 2%[14]。瓷贴面的边缘位于复合树脂上会增加继发龋的发生率[24],边缘缺陷的发生也会增加瓷贴面继发龋的发生率[15]。当牙体预备距离髓腔小于0.5 mm时,可能会对年轻牙髓产生不可逆的损害,牙髓炎症程度随剩余牙本质厚度的降低而增加。传统瓷贴面较微创瓷贴面牙体预备量多,牙本质暴露量多,术后牙本质敏感性增加[22],加上粘接强度降低和微渗漏,使得非微创手术的远期效果较差。

因此,控制牙体预备量,保护牙髓,可借助数字化备牙导板提升预备精度,也可采用即刻牙本质封闭(IDS)技术,促进即刻和远期效果[22,26]。龈边缘设计应位于釉牙骨质界以上,减少牙本质暴露量,确保粘接剂与基牙间获得长久稳定的密闭效果,防止界面微渗漏的发生[19,22]。

2.4 贴面脱落

瓷贴面修复后脱落的发生率为1%~4%[10]、 2%[14]。贴面修复后第一年尤其6 个月内出现的问题中,与粘接失败相关的并发症较多,之后发生率下降并趋于稳定[15]。瓷贴面脱落率的下降与粘接技术的发展有关[19],研究表明,喷砂和酸蚀处理陶瓷表面,联合使用化学偶联剂,且在涂布硅烷偶联剂时,可使用热风(如吹风机)加热,易于粘接剂分子凝聚于瓷材料表面,有利于树脂粘接材料与瓷贴面的粘接[17,25-26]。Cötert等[27]认为当粘接的基质超过80%为牙本质时易发生脱落,而当边缘保留至少0.5 mm的釉质时脱落发生率较低; 不论釉质存留量的多少,若粘接过程中污染也会导致贴面脱落。因此,在瓷贴面粘接过程中保证良好的隔离可降低贴面脱落率[14,20],尽量保证釉质粘接,熟练掌握规范化瓷贴面粘接技术操作流程,以保证高质量的瓷贴面粘接效果[26]。

2.5 老化变色

粘接后即刻瓷贴面的颜色对目标色度的匹配很重要,修复效果的颜色稳定性对长期的美学效果更重要。瓷材料本身着色、变色、以及树脂水门汀老化变色均可导致瓷贴面修复后的颜色改变。Arif等[14]的回顾性研究发现因贴面老化变色患者要求更换的比率约为4.38%,瓷贴面修复后长期使用过程中的老化会使瓷材料变暗、透明度下降、略带红色和黄色。

多数研究认为光固化树脂因其颜色稳定性、光学性能、聚合方式、操作便捷度更适合瓷贴面的粘固, 双固化树脂水门汀自聚合时芳香胺的氧化造成树脂粘固剂聚合后变色从而影响贴面最终修复效果[20,28],建议使用光固化材料进行贴面粘接,对于厚度较大的贴面时使用无铵双固化材料[26]。研究表明修复体的厚度与透明度呈负相关[29],即陶瓷的厚度是影响修复体遮色能力的主要因素。可通过增加瓷贴面的厚度或选择透明度较低的瓷材料,遮盖老化导致的颜色改变[30]。另外,有研究表明同一色号的粘固剂因生产厂家的不同颜色略有不同[29],同一色号的试色糊剂与粘固剂的颜色之间也存在差异[7],因此应尽量选择相对无色、透明度较高的粘固树脂,以避免粘固后颜色发生不可控的改变,避免寄希望于使用树脂水门汀进行终颜色的调整[26]。

2.6 牙龈反应

因瓷贴面修复引起牙龈炎症反应的相关数据不足,难以进行统计分析[10]。尽管有研究表明瓷贴面修复后7 年未出现牙龈问题[24]。但一般认为固定修复体若侵犯到结合上皮会影响牙周健康,引起炎症反应和牙龈退缩,然而现有证据无法确定其负面影响是菌斑因素、创伤因素、亦或是二者综合作用引起的[31]。修复体与牙周组织之间的生物学平衡对修复体的长期稳定性产生直接影响,牙龈损伤更多时候与修复体制作过程中的临床操作熟练度有关[31-32]。粘接过程需严格按照临床操作规范,及时清除多余粘接树脂并精细抛光颈缘,避免对牙周组织产生刺激[28,33]。此外,牙周的健康状况与患者进行修复治疗后对自我菌斑控制和牙周维护的依从性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31],研究表明,每年进行随访的口腔卫生良好的患者中,瓷贴面的远期成功率很高,提示定期术后随访对瓷贴面修复的重要性[3]。

瓷贴面修复技术是一项成熟的微创前牙美学修复技术,但综述近10 年的临床研究发现,不同种类瓷贴面修复的10 年修复成功率为66%~96%,这与口腔美容修复技术的普及和规范化不足有重要关系。综上所述,瓷折裂、边缘缺陷、牙体并发症、贴面脱落及老化变色为贴面修复后常见的并发症。临床医生在进行瓷贴面修复时,应综合考虑患者条件,严格选择适应证,选择适当的瓷材料及加工工艺,术前借助数字化美学设计确定完善的目标修复空间,术中进行规范化的预备、粘接及调操作,术后加强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及术后维护的宣教,定期回访、复查,有助于提高瓷贴面修复的远期成功率。

猜你喜欢

贴面牙本质牙体
《激光牙体修复学临床指南》出版发行
不同预备方式前牙瓷贴面修复临床应用效果的对比研究
激光联合脱敏剂治疗牙本质过敏症
不同根管填充程度治疗牙体牙髓病的效果
橡皮障使用情况在牙体牙髓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分析多次法根管治疗术与一次性根管治疗术在牙体牙髓病中的效果差异性
Er:YAG激光联合生物活性玻璃对封闭牙本质小管效果的研究
可摘戴临时贴面的临床研究
关于某综合楼外墙贴面砖脱落原因的探讨
英国贴面礼,分寸不好拿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