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花丝镶嵌技艺器物美学意义及出版传播策略研究
2021-04-24商箫怡叶頔
商箫怡,叶頔
(1.天津商业大学 宝德学院,天津 300384;2.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 300350)
一、天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发展史与撰写出版传播的重要性
天津地区的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起源于清朝末年,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前,该技艺发展极为衰落,生产几乎停顿。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对传统工艺美术的政策扶持下,天津花丝镶嵌技艺逐步得到恢复。建国后天津首饰厂成为天津地区花丝镶嵌行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天津首饰厂于1958年建厂后,在天津武清县、北京通县请来优秀的花丝镶嵌匠人晋继年、宋庆春、王清、赵连斌、车冒年、郭金宝等人,进厂传授花丝镶嵌的制作技艺,他们为首饰厂培育了优秀的传承人,如孙奎成、林永平、侯燕洁、刘军、王鹏等人。
20世纪出口创汇时期是天津花丝镶嵌技艺发展的巅峰期,天津首饰厂承接了北京工美集团大量定制订单,产品多以大型银器皿(如鼎、炉、盒、熏等)和首饰为主,产品名扬国内并畅销海外。其中著名的作品有孙奎成与赵连斌为李先念主席夫人林佳楣女士制作的花丝镶嵌老翠领花《花开富贵》,1989年天津首饰厂作品《三英战吕布银鼎炉》获全国百花奖银杯奖。(图1)
自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国际市场不景气,出口订单量锐减,以花丝镶嵌等传统技艺制作的产品销售量骤然下降,天津首饰厂经营情况大不如前,厂内大量职工或辞职再就业,或提前退休,天津首饰厂包括花丝镶嵌在内的所有传统手工技艺就此中断。因管理松散,厂内关于花丝镶嵌等与技艺生产相关的档案资料、样品、材料和工具也大量流失,地方传统制作技艺传承险些失传。
现今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地方非遗保护日益受到重视。2017年5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鹏(原天津首饰厂设计员)申报的“津派花丝镶嵌技艺”入选天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市级(省级)非遗项目,该项目侧重于集花丝、堆垒和镶嵌技艺的立体造型制作,设计风格符合当代审美特点,主要产品为摆件、佛供器和配饰;2017年7月,古鼎世家(天津)珠宝有限公司刘军(原天津首饰厂花丝组技工)申报的“津派花丝制作技艺”入选天津市河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项目延续上世纪首饰厂时期的风格,在花丝技艺中融入錾刻、搬打、锤鍱、烧蓝、点翠等多种传统手工技艺,作品以中小型银器、摆件、饰品、宗教用器为主。此外,天津地区花丝镶嵌的非遗项目还有武清区的“宫廷花丝镶嵌制作技艺”“马氏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和河北区“津派宫花丝廷镶嵌制作技艺”。
图1 三英战吕布银鼎炉
图2 银福寿杯
图3 花丝镶嵌器皿生产图纸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是我国传统金银器制作工艺中的代表,被称为“燕京八绝”之一,在中国拥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独具地域特色,风格不同于北京、河北、四川的花丝技艺。故为继承与发扬天津地区花丝镶嵌传承人的“工匠精神”与技艺,加深工艺美术行业花丝镶嵌“大国工匠”的培养认知与投入,天津花丝镶嵌技艺专业书籍的撰写与出版具有重要意义。
二、天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的器物美学意义与出版传播的内涵
花丝是传统金银器手工制作所能达到的精细之最,它把金银器物的制作定型为技术化的风格:纤巧、秀丽、规整、精细至上。同时花丝器物特有的材质之美、技艺之美和纹饰之美,能给使用者和观者带来感官上的享受和心灵上的愉悦。
材质美。《考工记》中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指的是材质、材料。在花丝镶嵌技艺中,先将片材拉成细丝,在器物的制作中掐成最小的构成部件,金银特有的延展性使其品质柔韧,可在花丝器物中发挥到极致。在天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中,用到的金银花丝最细的仅有0.2毫米,匠人们以对原材料的精细加工使得器物用材大为节省,金银本身的柔和轻盈更易于在花丝镶嵌工艺中衬托玉石的润泽和宝石的华美。同时也丰富了器物图案的表现手法,比如平填和堆垒。
技艺美。天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同时也结合了搬打、堆垒、锤鍱、錾刻、镶嵌等辅助技艺。搬打和錾刻两种技艺表现出器物纹饰的浮雕效果;堆垒则以镊钳为工具,掐出玲珑精绝的基础部件后,再加以巧妙的组合;镶嵌则是以珠宝玉石为器物点缀敷彩。几种技艺的结合使得器物有限的空间内容纳了更多的表现因素。如上述天津首饰厂作品《银福寿杯》即运用了花丝、堆垒、镶嵌、錾刻、烧蓝、搬打等手工技艺,并嵌以红珊瑚。其中鼎炉顶部的立体梅花鹿和耳部装饰用花丝镶嵌技艺制作而成,整体典重华美、局部秀巧纤丽,以平衡、对称中的变化来展示和乐与谐美。(图2)
纹饰美。目前天津花丝镶嵌器物纹饰主要有动植物、昆虫、祥云、龙凤等。在取材于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基础上,以审美的眼光将这些极具形式美感的造型元素与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寓意相结合进行艺术变形和设计创作,最后在器物表面进行对垒、焊接和镀金等工艺处理,既反映了社会时尚,也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内在美学风格。
综上所述,天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的器物美学意义内涵在于“三美”,而其中的“技艺美”彰显着地方性非物质文化的发展特点,在传统花丝镶嵌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材拟创、以技为魂、以器为美。伴随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要运用3D技术、AR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利用出版传播技术,充分挖掘传统艺术的当代价值,确保其拥有持久生命力,使地方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环境中能够得到有效传承,以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艺术风貌。
三、天津花丝镶嵌技艺传承现状分析与出版传播路径
(一)天津花丝镶嵌技艺传承现状分析
为了对天津花丝镶嵌技艺的发展历史与传播现状有更清晰、全面的了解,并为书籍出版积累丰富的历史资料,2020年1月起,课题组曾多次对天津花丝镶嵌技艺传承单位和传承人调研和访谈,并分别从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挑战(Threat)四个方面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
1.优势因素分析
随着天津首饰厂花丝组进一步扩大生产和销售,工厂管理层与花丝老艺人们共同制定了完善的技术管理制度和花丝与镶嵌的质量检验标准。详细地规定了花丝镶嵌产品从设计、制作到完成出厂过程中所有的执行标准。每一件花丝产品的制作均以图纸为据,图纸上都附有详细的工艺说明、产品编号和设计师签字(图3)。在学徒进厂学习的三年,首饰厂制定了《首饰设计与制作综合实习》,有针对性地模拟客户和市场,进行常规首饰设计和个性化首饰设计、模拟首饰设计绘制参考效果图的任务。这些珍贵的生产档案、图纸和样品为今后天津花丝镶嵌技艺书籍的出版与传播提供了详实的历史资料。
2.劣势分析
天津花丝镶嵌技艺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了大量可供现今技艺传承与创作参考的质量检测标准、制作工具和生产图纸。但因其传播范围小,尚无国家级传承人,与北京、河北大厂、西南等地区花丝镶嵌技艺相比影响力不大,因此学术界对天津花丝镶嵌技艺的研究相对较少,可以参考的文献资料稀缺,迄今为止天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未能得到广泛传播。
3.机遇分析
国家相关政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振兴传统工艺。”国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总体战略和发展规划,各省级政府设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说明这一工作的开展刻不容缓,为天津市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的传承、书籍出版、媒体传播指明了发展方向。
近日教育部特别指出“支持鼓励各地各校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学校兼职美育教师,畅通非遗传承人担任学校美育教师通道”。由此可见,鼓励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兼职任教必将成为教育部持续深化推动的一项基本政策。目前天津花丝镶嵌技艺传承人刘军、侯燕洁分别执教于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将“非遗进校园”落到实处,花丝镶嵌技艺相关教学书籍出版势在必行。
此外,当今数字化、信息化存储技术的发展为天津花丝镶嵌技艺的保护、传播和书籍出版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传承单位不再局限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积极迎合数字化趋势,运用数字媒体及自媒体、抖音、微视等新媒体进行宣传。
4.挑战因素分析
天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在100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记录,这些记录共同构成了该技艺的书籍出版资料,妥善管理好这些资料并进行书籍出版,对于天津花丝镶嵌的传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根据笔者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天津地区对于花丝镶嵌技艺资料的整理和保管尚无统一的管理制度和规范,以天津首饰厂为主的生产资料、样品、模具等均由刘军个人进行搜集和储存,但因年代久远,部分图纸已出现严重的破损,且没有进行数字化存储。因此,天津花丝镶嵌技艺资料进行急需抢救性保护,如生产资料汇总编目、原始图文资料数字化存档及修复、生产工具保养保护、建立传承人谱系等工作,从而为日后的出版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天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出版传播路径策略
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设计应以艺术和科学为两翼,形之于物,赋之以道,是一种具体、直观、富有影响力和感染力的传播手段。故天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书籍出版,应采用先进的出版学理论和管理方法,以顶层设计、系统化思维将该技艺自身的历史发展、传承人谱系,以及能够反映非物质文化的遗产管理、传承与保护等工作的所有记录,进行收集、整理、分类、鉴定和统计,以利于专业书籍出版的一系列工作。促进天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使其文化精髓得以传承和发扬。结合本课题组对天津地区花丝镶嵌技艺生存与保护现状的SWOT分析结果,笔者深入思考后对该地方技艺书籍的出版原则、出版范围和出版策略进行以下设计:
1.出版原则
天津地区的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遗“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的分支,它植根于天津,对于该技艺的书籍撰写、出版的基本原则要尊重原始并植根本土。此外,天津花丝镶嵌属于传统手工技艺范畴,其传承主要依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在书籍撰写过程中,应注重“活态传承为主、静态保护为辅”的原则,在保护其技艺特点、艺术形式等核心要素的同时,更要注重传承人的技术版权,促进天津花丝镶嵌技艺的活态传承。
2.出版范围
天津地区花丝镶嵌技艺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按主要内容和载体形式,其出版范围可分为以下四类:
(1)工具设备,即花丝镶嵌技艺及辅助技艺(錾刻、锤鍱、搬打、烧蓝等)所用的制作工具,如拔丝板、搓丝板、特制镊子、锤子,摽丝用的麦秆,线锯等,以及化料用熔炉、焊枪等制作设备。
(2)生产材料,即花丝镶嵌制作所用的基础材料,如纯度在95%以上的金、银,色料、羽毛,以及天然宝石和半宝石等。
(3)图文资料,即天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各时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如产品图纸和成品照片、产品检验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产品制作工序的影像资料等。
(4)传承人及代表作品资料,包括天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基本情况、历史发展中的传承谱系、代表作品和获奖证书等,这部分属于传承人特有的专项资料,需要以单独的版面呈现。
3.出版策略
根据前文天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的SWOT分析结果,及关于出版原则和出版范围的论述,结合该技艺传承与保护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该技艺的出版策略,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对天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的传承资料进行深度挖掘与整合。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书籍的出版,首先要对历史传承资料进行全面的收集和深入的挖掘。一方面要持续开展抢救性发掘与记录工作,尽可能多地丰富天津花丝镶嵌技艺的内容与形式,深入全面地发掘该技艺的传承与保护资料,将调研结果和搜集工作做到实处、做到深入、做到细致,为书籍出版建立完整的资料体系。另一方面,要避免出版内容的重复与冗余,充分发掘天津花丝镶嵌的美学特点,展示其独特魅力。
(2)积极推动天津花丝镶嵌技艺传承资料的数字化媒体传播。
随着电子书和新媒体的流行趋势,天津花丝镶嵌相关书籍内容的数字化有利于对其的保护与传播。首先,在书籍撰写过程中,可通过文本录入、图片扫描、摄录、OCR字符识别、三维立体建模等方式形成数字化资料,建立天津花丝镶嵌技艺的特色数据库。从其历史变迁、传承现状、美学特点、代表作品等方面进行资料的组织和集中整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代表作品及技艺传承脉络发展进行转化分析,形成电子图谱或画像,做到“水有源、树有根”,并通过电子书或新媒体网络平台进行展示。其次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VR)和混合现实技术(MR)等手段,360度全景展示天津花丝镶嵌技艺代表作品的工艺细节,增强用户的沉浸式体验。
(3)开展天津花丝镶嵌技艺传承人访谈专项出版工作。
传承人资料作为书籍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和反映着时代背景下,代表性传承人及传承团体的生产情况、文化背景和美学观念。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当代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天津花丝镶嵌技艺作为传统的手工技艺,主要依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口述历史的记录与整理应成为出版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该技艺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像花丝中堆垒这样的复杂工艺面临失传,急需开展传承人专项出版工作,深入收集代表性传承人个人资料,全面记录传承人的口述历史、技艺特点和代表作品等内容。
综上所述,天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作为天津地区重要的传统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须开展对其的书籍出版工作。这对于传承、保护和传播地方特色传统手工技艺、民间文化和工艺美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