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腕运动操联合微波热疗预防老年PICC化疗患者静脉血栓的效果分析
2021-04-24王慧芳张小红符玲萍
王慧芳 张小红 符玲萍
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是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其中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应用广泛,与传统颈静脉、锁骨下静脉给药等方式相比,使用时间更长,避免反复穿刺,降低药物或穿刺对外周血管的损伤,安全性较高[1-2]。随着PICC在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广泛使用,发现PICC置管侧可能因活动量减少、高龄等因素导致静脉血流变缓,甚至发生静脉血栓,报道称,PICC静脉血栓发生率为5%~20%,而老年人群、肿瘤患者作为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其发病风险更高,轻者影响化疗进程,重者出现肺栓塞造成更严重的后果[3-4]。目前对老年PICC化疗患者静脉血栓的预防主要进行经验性的药物预防、增加肢体活动等常规护理,但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仍不容乐观。微波热疗在改善血液循环,提升细胞膜渗透性方面效果明显;旋腕运动操是本研究自“预防下肢DVT的踝泵运动”[5-6]中改良而来,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研究探讨旋腕运动操联合微波热疗预防老年PICC化疗患者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8年2月—2020年2月医院收治的老年PICC化疗患者164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年龄>60岁的PICC化疗患者;患癌前凝血功能、上肢活动功能正常;TNM分期Ⅰ~Ⅲa期;患者认知功能、精神状况基本正常;预计生存时间>3个月。排除条件: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既往有静脉血栓史;多次接受PICC穿刺。按照组间性别、年龄、TNM分期匹配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2例。观察组中男44例,女38例;年龄61~76岁,平均68.12±4.01岁;TNM分期:Ⅱa期34例,Ⅱb期26例,Ⅲa期22例。对照组中男40例,女42例;年龄62~78岁,平均67.87±4.30岁;TNM分期: Ⅱa期36例,Ⅱb期24例,Ⅲa期2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TNM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置管后进行常规导管冲洗、定期进行敷料更换以及肝素帽更换,做好穿刺皮肤局部护理,保护导管接头,局部湿热敷等。指导患者置管侧上肢适当活动,避免大幅扩胸、上举或提重物,防止管路脱出。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旋腕运动操联合微波热疗。
(1)旋腕运动操:以广播体操八拍的形式进行,第一节为伸指运动,每个节拍完成伸指-握拳1次,每组4个八拍;第二节握球运动,手握大小适中的弹力球,随着节拍进行拿捏,每组4个八拍;第三节为旋转运动:每个节拍完成手腕向左右侧旋转各45°,每组4个八拍;第四节为绕环运动,每个节拍完成手腕360°环绕,每组4个八拍。每日早中晚各完成4组。
(2)微波热疗:采用TB2600-PBPLUS型微波治疗仪,患侧肢体远端进行局部微波照射,放置治疗仪探头距离皮肤2~5 cm处,功率设置为20~30 w,穿透深度设置为3~4 cm,温度控制在40~42 ℃,每次20 min,每2 d 1次,连续治疗30 d。
1.3 观察指标
(1)化疗期间静脉血栓发生率[7]:采用彩超检查判断,Ⅰ级:静脉血管内有孤立型小团低快回声,血流相对通畅,管腔横断面狭窄率<30%;Ⅱ级: 静脉血管内多处血栓形成,静脉血流受到影响,管腔横断面狭窄率31%~50%;Ⅲ级:形成多处血栓,管腔大面积被充填,管腔横断面狭窄率>50%。
(2)凝血指标: 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治疗1个月后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APTT)等凝血指标[8],彩超检查腋静脉血液流速[9]。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 “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校正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化疗期间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化疗期间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及腋静脉血液流速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化疗期间PT、APTT、腋静脉血液流速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化疗期间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级腋静脉血液流速的比较
3 讨论
PICC相关静脉血栓多出现于置管后早期,既往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合并恶性肿瘤、年龄>60岁患者静脉血栓风险高出正常人群2.877倍以及2.661倍[10]。肿瘤细胞能够刺激凝血系统释放促凝物质,造成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老年患者可能由于血糖升高、高脂血症导致静脉血流比较缓慢,因此,对老年PICC化疗患者静脉血栓的预防更为重要[11]。本研究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包括常规管道护理、减少血管内膜损伤、局部湿热敷、手部活动促进血液循环[12],结果显示,化疗期间静脉血栓发生率为9.76%,仍处于较高水平,也说明PICC相关静脉血栓传统预防措施的预防效果不容乐观。观察组患者采用旋腕运动操联合微波热疗预防,静脉血栓发生率仅为2.44%,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旋腕运动操联合微波热疗能够有效预防老年PICC化疗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
功能锻炼是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减少凝血因子聚集最简单有效的物理干预方法,本研究旋腕运动操不同于一般的置管侧肢体活动,传统肢体活动枯燥,缺乏指导动作,而旋腕运动操以广播体操八拍为基础,进行反复、长期、定时、定量的旋腕运动,充分保证了置管侧上肢锻炼的频率、时间、强度以及效果,且仅活动手腕部,安全性较高,患者积极性更高且易于操作,适用于各类PICC置管患者[13]。旋腕运动时化疗患者留置PICC侧肢体的肌肉会凭借规律的收缩力量出现肌肉泵效应,从而加快上肢腋静脉血液回流速度,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血栓形成风险。广播体操式的旋腕运动弥补了传统自我锻炼时的枯燥,患者在节拍下锻炼能够提升锻炼的兴趣以及依从性,易于长期保持,坚持锻炼后在促进上肢腋静脉血液循环中效果明显[14]。因此,在干预30 d后,观察组腋静脉血液流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旋腕运动能够有效提升PICC侧的血液循环,这对预防静脉血栓具有积极意义。
微波治疗仪热效应作用于组织内部,因为微波能被水分子吸收, 因此照射部位附近组织的温度会上升,本研究设置为40~42 ℃,略高于体温,局部组织内发生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使血液流量增加[15-16]。微波治疗仪在局部组织产生感应电流,细胞膜电位改变,造成细胞去极化,组织通透性增强,加快了水肿吸收, 促进血流速度的同时能够降低血液黏稠度,对纤维化过程起到抑制作用。同时相关酶系统被激活,血液凝血因子水平降低,起到血栓抑制作用[17-1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化疗期间PT、APTT均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微波治疗仪可通过改善局部凝血功能,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另外,微波治疗属于非侵入性治疗,对局部组织无损伤、患者无痛苦,治疗简便,患者接受度较高,有助于长时间使用,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
综上所述,旋腕运动操联合微波热疗能够提高置管侧腋静脉血液流速,改善凝血指标,降低老年PICC化疗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