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政策对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影响研究 *

2021-04-24王金龙邬志辉

关键词:生源双一流一流

王金龙 邬志辉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长春 130024)

高校要培养高素质人才,既需要具备先进的教学设施、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更需要有高质量的生源(别敦荣,叶本刚,2012)。根据国际著名高等教育专家贾米尔·萨尔米(Jamil Salmi)的理论,判断一所大学是否为世界一流大学要有三个关键要素,即大量的资源投入、集聚的优秀人才和良好的治理。萨尔米进一步指出,优秀的人才不仅指优秀的教学科研人员,还包含优质的生源,这是高校建设和发展世界一流大学必不可少的条件(哈巍,占雯燕,2018)。高校的生源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从学术研究看,有学者通过研究“985 工程”实施前后高校生源质量变化发现,“985 工程”对于高校生源质量具有明显的影响(栗晓红,张莉娟,2014)。从实际经验看,一些用人单位在人员招聘时,不是将个人实际能力作为遴选条件,而是将“是否毕业于985 或211 高校”作为招聘门槛,这种方式反馈到考生报考上则出现了“宁愿上好学校的差专业,也不上差学校的好专业”的现象。这说明“985 工程”“211 工程”等国家重点建设计划对高校生源质量有一定影响。那么,“双一流”政策作为国家重点建设计划的一种新制度设计,是否会对高校生源质量产生影响?对不同层次高校的影响效果有什么不同?没有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生源质量是否会下降?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采用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2016—2020 年高校生源质量排名数据,运用中断式时间序列准实验方法中的单组时间序列实验法,拟对“双一流”政策对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影响情况进行探究。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范围

根据2017 年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全国共有42 所高校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5 所高校入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总计达137 所(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17)。其中,国防科技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第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等9 所高校缺少研究数据,北京协和医学院缺少2018 年数据,西藏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大学3 所高校缺少2020 年数据,故未将以上13 所高校纳入本研究范围。另外,虽然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在“双一流”名单中按照3 所高校计算,但在招生录取时却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6 所高校分别进行招生,生源质量排名数据也是分开的,所以本文将这6 所高校分别进行研究。最终,本文实际研究高校为127 所,分为四类:985 高校进入一流大学建设行列(用字母A 表示)、非985 高校进入一流大学建设行列(用字母B 表示)、211 高校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大学行列(用字母C 表示)、非211 高校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大学行列(用字母D 表示)。(具体见表1)

表1 “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情况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借鉴栗晓红、张莉娟的中断式时间序列准实验方法(栗晓红,张莉娟,2014),即把遴选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作为一个事件(“双一流”政策不受研究人员控制),把事件发生前与后的高校生源质量数据作为一个时间序列,研究事件对生源质量有无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即比较单组对象在事件发生前后产生的变化,如表2 所示。

表2 中断式时间序列准实验方法的逻辑

“双一流”政策是本研究中的事件,事件的时间节点是2017 年9 月,分析事件是否给高校本科生源质量带来变化。“本科生源质量”概念本应包含学生高考成绩和综合能力,但从我国实际情况看,统一高考录取成绩仍然是影响我国大学生源质量的重要因素(别敦荣,叶本刚,2015),同时考虑到录取成绩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比性,本文主要以统一高考录取成绩为数据来源。由于历年考试的难度不同,不同省份之间也存在差异,所以不能对高考录取成绩数据进行直接比较,为此本文主要以高校生源质量名次排位作为衡量标准。“本科生源质量”的操作定义为高校录取学生的平均分数经加权计算后的排名,主要研究“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公布前后“双一流”建设高校及生源质量较好但未进入“双一流”的高校生源质量变化情况。

(三)数据选择及统计方法

1. 数据选择。本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最好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人才培养”一级指标下的“生源质量(新生高考成绩)”二级指标的排名数据。之所以选择这个数据,主要是由于该指标体系公开透明,数据来源于公共渠道,不存在高校自主报送情况,数据的真实性更强、可靠性更高,具有可验证性。中国最好大学网从2015 年开始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一级指标对外公布“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在人才培养指标下共有2 个二级指标,其中生源质量(新生高考成绩)占30%,是9 个二级指标中占比最高的。2020 年,软科对排名指标体系进行了调整,将“生源质量(新生高考成绩)”指标占比调整为8%,但排名方法并未改变。由于本文主要研究生源质量排名情况,所以某项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变化对本研究没有影响。

但是,“双一流”政策事件发生前后的数据选择却是影响研究结果的重要因素。根据最好大学网的排名规则,当年发布的生源质量排名数据依据的是两年前的高考成绩,譬如2020 年公布的生源质量排名数据依据的是2018 年的高考成绩。“双一流”政策发布时间为2017 年9 月,“双一流”政策如果对本科生源质量产生影响,应该体现在2018 年高考成绩数据中,即最好大学网2020 年公布的排名数据。所以,本研究选取事件发生前(2016—2019 年)以及事件发生后(2020 年)公布的数据进行对比研究。

2. 统计方法。本研究主要依据最好大学网对生源质量排名的统计方法,在计算单项指标得分时,令该项指标表现最好的大学为100 分,其他大学按其与最高值的比例得分。

具体统计方法(软科中国,2020)为:

(1)收集2014—2018 年全国普通高校在各省高考文史类(简称文科)、理工类(简称理科)本科及提前批次录取平均分和录取人数,同时收集上海市和浙江省不分文理科的本科及提前批次录取平均分和录取人数。

(2)计算学校(如A 校)文科和理科得分:

i指A 校文科招生的所有省份;D文i指文科录取线差,即A 校在i省的文科平均录取分数与该省文科本科批次控制分数线之差;M∑AXD文i指所有在i省文科招生高校的文科录取线差中的最大值;N文i指A 校在i省的文科录取人数;N文i指A 校文科全国录取人数。

本研究不分析高校生源的具体得分,主要分析高校生源排名数据(用字母R 表示)。选取从2016—2020 年的生源质量排名数据,将2016—2019 年的平均排名数据与2020 年的排名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所谓平均排名数据,就是将四年的排名进行加和平均,得到事件发生前的平均排名数据。高校排名升降计算公式为:(R2016+R2017+R2018+R2019)/4−R2020。由于排名数值越大说明排名越低,所以公式计算结果如果是正值,说明排名上升;如果是负值,说明排名下降。假设A 高校2016 年排名为200 名,2017 年排名为350 名,2018 年排名为300 名,2019 年排名为350 名,那么2016—2019 年A 高校的平均排名为300 名;国家实施“双一流”政策后,2020 年A 高校的排名为200 名,公式计算结果为100,说明A 高校在“双一流”政策实施前后生源质量排名上升了100 名。

说明1:最好大学网历年发布的排名高校数不等,数量为500-1000 所,为了保证历年数据的可比性,本文对数据进行了相应的处理,剔除一些数据不全的高校,最后可比高校数为467 所。

说明2:最好大学网2016—2019 年生源质量排名数据,在计算录取线差时采用的是平均录取分数与本科批次控制分数线之差。但2020 年,由于一些省份2018 年未公布平均分数线数据,所以最终采用的是最低分数线与本科批次控制分数线之差。虽然两种计算方法在录取线差上会存在差异,但基于生源质量较高的高校平均录取分数和最低录取分数应均高于生源质量较差高校的基本判断,笔者认为这一变化不会影响本研究的整体结果。

说明3:笔者认为,生源质量排名波动在10 名以内属于正常现象,因为影响生源质量排名的因素有很多,考生选择的不确定性广泛存在。

二、研究结果

根据软科最好大学网公布的2016—2020 年生源质量排名数据,本文利用EXCEL 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清洗、排序、统计分析和图形化处理等,得出生源质量的评价结果。统计分析主要包括“双一流”建设高校生源质量总体情况、四类不同层次高校生源质量的变化情况,以及生源质量较好但未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生源质量变化情况。

(一)127 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生源质量差异较大,但区间分布相对比较稳定,“双一流”政策实施后,整体生源质量有较大提升

“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有985 高校、211 高校和非211 高校,各高校之间的生源质量有较大差异。从数据看,并不是985 高校的生源质量排名一定比211 或非211 高校高,比如中央财经大学虽然不是985 高校,但是2016—2020 年的生源质量一直排在10—20 名之间,高于大部分985 高校。再比如,上海科技大学虽然是非211 高校,但是生源质量也一直排在50 名以前。由于985 高校有39 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有42 所,为了将这类高水平大学按照一个整体看待,本文按照每50 名为一个区间,对127 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生源质量排名进行了分区。从表3 可以看出,“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历年生源质量排名区间分布上相对比较稳定,80%左右的高校排名在150 名以前。“双一流”政策实施后,2020 年数据比前些年数据有较大进步,200 名以下的高校数从2016 年的18 所减少为11 所,而50—200 名之间的高校数都有所增加。

表3 “双一流”建设高校生源质量整体排名情况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150—200 名区间的高校很少,而排名在200 名以下的高校数较多。这些高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非211 高校,另一类为地处边远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211 高校。以2019 年为例,15 所高校中有9 所为非211 高校,6 所为211 高校,这6 所211 高校包括郑州大学和新疆大学2 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以及贵州大学、石河子大学、海南大学、延边大学。

(二)A 类38 所高校生源质量排名波动小,吸引生源优势地位持续稳固

由图1 可以看出,“双一流”政策实施前后,38 所高校中除吉林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分别下降18 位和14 位外,其他36 所高校整体趋势比较平稳,排名都是在10 名以内波动,占94.7%。有29 所高校波动在5 名以内,占76.3%;19 所高校波动在2 名以内,占50%;5 所高校排名没有变化,占13.2%。在2016—2020 年生源质量排名中,清华大学一直名列榜首。东北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 所高校在此次“双一流”建设名单中与云南大学、郑州大学、新疆大学3 所高校一起成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B 类)”,在当时引起热议,但从“双一流”政策实施前后的生源质量数据对比看,前3 所高校情况各不相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下降了14 位、湖南大学上升了3 位、东北大学上升了10 位。可见,经过国家多年积极投入和重点建设,“985 工程”已经深入人心,考生们对“985 工程”高校的认可度已经建立起来,“双一流”政策对985 高校的生源质量影响不大。虽然教育部明确将“985 工程”和“211工程”统一纳入“双一流”建设,但是“985 工程”的标签在高校招生方面的影响作用短期内不会减弱。

图1 38 所985 高校生源质量变化情况

(三)B 类3 所高校生源质量上升明显,但整体生源质量仍然较低

从图2 可以看出,3 所高校在进入“一流大学建设”名单后,生源质量排名上升明显。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新疆大学,上升了196 位;云南大学和郑州大学也分别上升了30 位左右。但从生源质量排名看,虽然3 所高校被列入“一流大学建设”名单,而且生源质量排名不断上升,但是相对于其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还存在较大差距。近三年,郑州大学、新疆大学处于200—300 名之间;云南大学处于100—150 名之间(具体见表4)。由于政策影响效应与时间的长短有关,随着国家对“双一流”建设高校投入和建设力度的加大,相信这3 所高校的生源质量还会进一步提高。

图2 3 所进入一流大学建设名单的非985 高校的生源质量变化情况

表4 3 所高校生源质量排名情况

(四)C 类67 所高校生源质量相对比较稳定,同时部分高校存在两极分化现象

从图3 可以看出,67 所高校中42 所排名有所上升,占62.7%,上升幅度最大的达83 位;1 所高校生源质量保持不变,占1.5%;24 所高校排名有所下降,占35.8%,下降幅度最大的为213 位。在42 所排名上升的高校中有19 所上升幅度超过10 位,占45.2%,可见211 高校依然保持着生源竞争的优势,包括南昌大学、贵州大学等一批位于西部地区的重点建设大学。在24 所排名下降的高校中有10 所下降幅度超过10 位,占41.7%,主要为地处边远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整体上看,C 类高校在“双一流”政策实施前后,大部分生源质量排名比较稳定,一半以上排名在10 位以内变动。另外,西部及东北地区高校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些高校大幅上升,一些高校大幅下降。

图3 67 所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211 高校的生源质量变化情况

(五)D 类19 所高校生源质量整体大幅提升,中西部地区高校排名上升明显

从图4 可以看出,19 所高校大部分排名都有提高,平均上升70 位,最大上升幅度为165 位。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南京林业大学等一批隶属于地方管理的高校排名上升超过100 位。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原来没有进入“211 工程”但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地方高校来说,“双一流”对生源质量影响非常大。中国科学院大学在D 类高校中比较特殊,是中科院着力打造的一所定位于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校,2016—2020 年生源质量数据排名一直稳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之后,排名第3 位。

图4 19 所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的非211 高校的生源质量变化情况

D 类高校中只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排名下降明显,2020 年比2016—2019 年平均排名下降了88 位。由表5 可见,2016—2019 年该校排名相对比较稳定,历年排名上下相差10 名左右,但2020 年明显下降。原因是2020 年最好大学网计算录取线差采用的是最低分,但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招生就业网显示,该校历年招生最低分和平均分相差20 分左右,个别省份达30 分。同样地处北京,2016—2019 年排名在130 名左右的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最低分和平均分差都在10 分以内。所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属于技术处理不周导致的排名下滑。

从区域分布上看,这19 所高校中,地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有15 所,占78.9%,且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三个地区。可见,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高校办学水平相对较高,进入“双一流”的比例也相对较大。地处中西部地区高校有4 所,占21.1%,排名均大幅上升,西南石油大学上升80 位、河南大学上升86 位、成都理工大学上升117 位、成都中医药大学上升147 位。

表5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6—2020 年生源质量排名情况

(六)生源质量较好但未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生源质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地域因素也发挥重要作用

以本文所研究的127 所“双一流”高校为参照,对2016—2019 年排名曾经进入前127 名但却未进入“双一流”的35 所高校生源质量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见图5)发现,其中有8 所高校排名上升,占22.9%,上升最大幅度为24 位;2 所高校排名保持不变,占5.7%;25 所高校排名下降,占71.4%,包括一些曾经排名前50 名的高校,比如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下降最大幅度为107 位。排名上升幅度超过10 名的高校有:南京财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深圳大学,这4 所高校均地处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地域因素对生源质量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即使没有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生源质量也没有受到影响。整体上看,原来生源质量较高的高校由于未进入“双一流”,大部分生源质量出现了下降,但同时,一些地处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的生源质量依然向好,地域因素仍是影响生源质量的重要因素。

图5 排名曾进入前127 名但未进入“双一流”的高校生源质量变化情况

三、研究结论及原因分析

(一)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客观上“双一流”政策对高校本科生源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 127 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生源质量差异较大,但区间分布相对比较稳定,80%左右的高校排名在150 名以前。目前一些“双一流”高校生源质量并不十分理想,生源质量排名较低。“双一流”政策实施后,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高校的整体生源质量得到提升,2020 年排名在150 名以前的高校数占85%,相对政策实施前提高了5 个百分点。

2. “双一流”政策对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确实存在一定影响,并且对不同层次高校产生了不同的影响。A 类和C 类高校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双一流”政策虽然对这两类高校的生源质量有影响,但影响相对较小;B 类和D 类高校生源质量都得到大幅提升。原来生源质量较好但未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高校的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这个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国家重点建设计划对高校的影响力,从985 到一流大学,从211 到一流学科,重点建设高校范围不断扩大,从生源质量上看,新晋级高校的生源质量都得到明显提升,原有重点建设高校基本稳固了原有地位。

(二)原因分析

将以上结论与其他学者关于“985 工程”对高校本科生源质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无论过去的“985 工程”还是现在的“双一流”政策,对高校本科生源质量的影响都呈现出以下特点:原来国家重点建设的985 高校和211 高校的地位基本稳固,新晋级高校的地位不断提升,未晋级高校生源质量有一定下滑。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由政府资源投入的持续性决定的。无论是“985 工程”还是“双一流”,其背后代表的是国家的资源投入。我国虽然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但是高等教育要参与国际化竞争,以我国现有的财力,不能对全国2000 多所普通高校平均投入,而需要对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校重点投入,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话语权,努力把我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985 高校和211 高校原来已经获得了国家大量的资源投入,学校整体办学实力高于其他高校,资源获取能力更强,所以对这些高校来说,“双一流”政策只是换了一个名字而已,不会影响其学校的社会地位和生源质量。而那些非211 高校,原来获取的资源相对较少,进入“双一流”建设名单后,将获得更多的资源投入,学校发展将面临新的发展契机,会吸引更多的人才,也必将吸引更好的生源。

二是由社会人才需求的导向性决定的。有学者研究表明,就业情况是考生报考决策时最关注的因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会影响高校的生源供给。985 高校和211 高校生源地位之所以会比较稳固,就是因为社会对高校的认知是具有稳定性的。虽然国家明确将“985 工程”和“211 工程”统一并入“双一流”,但一些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时仍沿用“985 工程”和“211 工程”说法,并将其作为招聘的门槛,两个“工程”的导向作用短期内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双一流”政策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安排,逐渐成为一些部门人才招聘的新门槛。如某市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的2018 年《关于实施现代产业人才集聚工程的若干措施》中就将毕业于“双一流”高校作为引才聚才的新标准之一。一些省份还为“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加丰厚的资金、住房等待遇。考生的报考决策是具有趋利性的,对于同一专业,考生多会选择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这样会为将来的就业增加砝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三是由大学自身发展的稳定性决定的。大学不同于企业,大学是社会中最稳定的组织。张维迎教授曾指出(张维迎,2004,第123 页),大学很容易成为基业常青的组织,如果从大学看企业,那么大学比企业要长久得多。一所大学的发展是多年不断积累的产物,是历史文化的传承,是伴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成长的。既有的“985 工程”和“211 工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一张名片,也已经成为老百姓评判大学的标准,不会因为某一个政策而在短期内产生大的变化。“双一流”政策是在原有政策基础上做的“加法”,所以对于原来的“985 工程”和“211 工程”高校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对新晋级高校来说,由于“双一流”政策的外力作用,其社会影响力不断提高,生源质量也随着发生了变化。

(三)待讨论事项

1. 研究视角的局限性。影响高校生源质量的因素有很多,生源质量的变化不是单一政策决定的,而是政策组合作用的结果。本文只是将“双一流”政策作为一个事件,对事件发生前后的数据变化情况进行自然对照,揭示数据反映的事实。至于这些事实是不是由“双一流”政策直接作用的结果,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在起重要作用,需要通过对当年考生的全面调查才能得到更加准确的答案。

2. 研究数据的局限性。一方面,本文所采用的排名数据是对一所高校总体情况的反映,不同高校的招生总量、招生计划、招生专业各有不同,排名低不一定意味着是学校不好,因此需要客观公正看待。另一方面,目前“双一流”政策实施后只有2020 年一年的数据,说服力稍显不足,随着时间的延长,就业市场的反作用力是否会进一步拉大“双一流”高校与非“双一流”高校之间的生源质量差距,还有待进一步考察和研究。

猜你喜欢

生源双一流一流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两类生源高职生的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①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跨省生源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