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态绚烂:两宋书法艺术
2021-04-23李方红
李方红
韭花帖 行书 纸本墨笔 26×28.5cm 五代 杨凝式 无锡博物院藏
双峰并峙
907年,朱温灭唐,建立了后梁政权,开启了五代十国的纷乱局面。960年,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称帝,建立了宋朝。此后,宋朝南征北战,先后扫平了南唐、吴越、北汉等割据政权,统一了全国。五代时期,政局混乱,经济凋敝,书法艺术相对衰落,稍可称叹的仅有杨凝式和李煜两人。两人代表了五代书法的面貌,并对北宋的书法产生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杨凝式历仕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五朝元老,官至太子太保,人称“杨少师”。杨凝式历经五朝之风云变幻,为了明哲保身,他不得不装疯卖傻,并把内心的情绪释放到书法中,由此形成了离奇多变的书风,故人亦称其“杨风子”。杨凝式有题壁的习惯,各大寺院庙宇都乐意为其粉刷墙壁,好让其随时可以题壁,以此来提高寺院的声誉。
夏热帖 草书 纸本墨笔 23.8×33cm 五代 杨凝式 故宫博物院藏
李煜题赵斡《江行初雪图》
因为题壁不容易保存,所以杨凝式的书迹流传下来的并不多,有行书《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题跋》,草书《神仙起居法》《夏热帖》等。杨凝式的笔法继承了颜真卿的“屋漏痕”中丰腴自然的特征,又未脱离王羲之《兰亭序》的笔意,字形和章法疏朗大方,显示了一种清远淡泊的气质。苏轼曾评价在唐末“人物凋落磨灭,五代文采风流扫地尽矣”之时,“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宋人学书的路径多沿杨凝式学王羲之、颜真卿的道路,因此,杨凝式对于宋代书法的复兴功不可没。
五代时期,杨凝式的书法风格代表了北方的雄强一路,而南唐后主李煜则是南方神韵一路的代表人物。作为一名文艺皇帝,李煜在书法上相当有成就。他传习“二王”的笔法,并学习柳公权,其书法风骨瘦硬而神采外显,经常使用一种“颤掣”的笔势,谓之“金错刀”。李煜的墨迹流传很少,南唐画家赵斡《江行初雪图》上的一行题跋被认为是他的真迹,从中可见其风采。李煜将书法批评的风气发扬光大,并开创了古代法帖汇刻之先河。他曾出示南唐内府秘藏的书法作品,命徐铉摹刻上石,汇成《升元帖》。《升元帖》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法帖,被尊称为“法帖之祖”,可惜今已不存。
贵宅帖 行书 纸本墨笔 31×27.5cm 北宋 李建中 故宫博物院藏
上图:土母帖行书纸本墨笔31.2×44.4cm 北宋 李建中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下图:同年帖 行书 纸本墨笔 33×51cm 北宋 李建中 故宫博物院藏
肥扁朴拙
北宋初期,书坛最重要的人物当属李建中。李建中在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及第,曾任西京留司御史台等职,人称“李西台”。李建中的书法得法于欧阳询,又学习颜真卿及魏晋书风,结体端庄稳健,风格丰肌秀骨。欧阳修、黄庭坚对李建中的书法评价颇高,如黄庭坚评价:“西台出群拔萃,肥而不剩肉,如世间美女,丰肌而神气清秀者也。”黄庭坚认识到李建中书法的肥厚之美,而苏轼却对此不以为意。李建中的存世墨迹中,最为著名的有《土母帖》《贵宅帖》《同年帖》。
除李建中外,北宋初期的书坛名家还有林逋、李宗谔、宋绶、周越等人,特别是林逋,深受苏轼推崇。苏轼的《书和靖林处士诗后》中有“诗如东野不言寒,書似西台差少肉”之句,是对林逋诗书恰如其分的评价。《自书诗》是林逋的行书代表作,书体瘦劲秀逸,笔法厚重,风姿绰约,与李建中风骨俊整的书风极为接近,章法疏朗又似杨凝式的《韭花帖》。总体来说,这些书坛名家与李建中一道为宋代尚意书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体制入格律
北宋中期,书法领域出现了更为自觉的书法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这种探索主要以欧阳修和蔡襄为中心而展开。欧阳修有意识地建立书法的道统,如编辑《集古录》、整理碑刻、评价当朝书家、建立传承谱系等,从文化的高度提高了书法的地位。欧阳修无意成为书法家,但仍留下了《灼艾帖》《集古录跋尾》等传世名作。
作为北宋中期书坛的中流砥柱,蔡襄的书法被苏轼评为“本朝第一”。蔡襄曾官至端明殿学士,人称“蔡端明”。蔡襄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他的传世墨迹有数十件,精彩者如《蔡襄自书诗》《谢赐御书诗》《远蒙帖》《陶生帖》《澄心堂帖》《离都帖》等。
北宋中期,书坛除欧阳修、蔡襄之外,还活跃着石延年、唐询、苏舜元、苏舜钦、文彦博、韩琦、刘敞等。这些人虽非书法史上的一流人物,但是在推动北宋书法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优秀的作品,如文彦博的《内翰帖》《三札帖》,韩琦的《信宿帖》,唐询的《征局帖》等。
自书诗 行书 纸本墨笔 32×302.6cm 北宋 林逋 故宫博物院藏此诗卷是林逋归隐西湖孤山时所作,诗文意境幽远,书法笔势瘦劲。卷后苏轼跋《书和靖林处士诗后》,藏锋敛锷,恣媚可爱,是苏轼的传世佳作之一。此卷中两位名家的书法相映生辉,实为难得。
灼艾帖 行书 纸本墨笔 25×18cm 北宋 欧阳修 故宫博物院藏
集古录跋尾楷书 纸本墨笔 27.2×171.2cm北宋 欧阳修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据《宋史》记载,欧阳修以公职之便广阅金石遗文,并依此编写了10卷《集古录》。此跋尾字体新丽,笔画道劲,给人清新爽利之感。
蔡襄自书诗(局部) 行书 纸本墨笔 28.2×221.2cm 北宋 蔡襄 故宫博物院藏
陶生帖 草书 纸本墨笔 29.8×50.8cm 北宋 蔡襄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诗卷为蔡襄的个人诗稿,因作者无意求工,故笔致飘逸流畅,点画婉转精美,充分展示了其中年时清健圆润的书风特色与纯熟的书写功力。
离都帖 行书 纸本墨笔 29.2×46.8cm 北宋 蔡襄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遠蒙帖 行书 纸本墨笔 28.6×28.6cm 北宋 蔡襄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在中国书法史上,蔡襄为“宋四家”之一。他的书风典雅而又极具法度,且他擅写各类书体,草书参用飞白法,正楷端重沉着,行书温淳婉媚。
澄心堂帖 行书 纸本墨笔 24.7×27.1cm 北宋 蔡襄此帖为蔡襄晚年崇尚端重书风的代表作品,结构端正,结体疏朗,字体婉丽。作者运笔工致而雍容,颇具晋唐韵致。
黄州寒食诗帖 行书 纸本墨笔 33.5×118cm 北宋 苏轼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尚意书风
北宋后期的书法呈现出名家辈出的局面,并形成了宋代书法的代表风格。在这一进程中,苏轼引领了书法审美的主流,在黄庭坚、米芾以及众多苏门弟子的推动下,宋代书法“尚意”的主题被演绎得绘声绘色、酣畅淋漓。
治平帖 行书 纸本墨笔 29.2×45.2cm 北宋 苏轼 故宫博物院藏
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赋 纸本墨笔 28.3×306.3cm 北宋 苏轼 吉林省博物馆藏此作为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贬官惠州途中所作。此时的苏轼已59岁,仕途失意,家人离散,病骨支离,苏轼作此二赋抒发心中郁结。此二赋笔意雄劲,姿态娴雅,潇洒飘逸,而结字极紧,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
前赤壁赋 行楷 纸本墨笔 23.9×258cm 北宋 苏轼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苏轼与友人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作此赋抒怀。此赋结字多欹侧而向左倾斜,笔法自然流畅,字体宽厚丰润,通篇错落有致,表现出一种静穆而深远的气息。
李白仙诗帖 蜡笺纸本 34.5×106cm 北宋 苏轼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苏轼在尚意书风运动中具有中流砥柱的作用,他的书体被后世称为“苏体”,在书法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苏轼对于自己的学书历程没有进行系统追述,而黄庭坚却将之考察得甚为详细,并梳理出两条线索:其一,苏轼年轻时学习徐浩,笔法圆润,姿态媚丽有余;中年临摹颜真卿的楷书和行书,较为随意;晚年学习李邕,笔法多豪劲。其二,苏轼少年时把临习《兰亭序》当作日课,因此,其书法姿态媚丽如徐浩;苏轼在酒酣之时作书不计工拙,字体瘦劲,有“柳体”之意;中年喜欢临摹颜真卿、杨凝式的书法,得意处不输李邕。当然,作为宋代尚意书风的中心人物,苏轼的书法面貌绝非上述黄庭坚的评价所能概括。
苏轼的书法风格,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书意造本无法”,强调的是“意”。他的书法重神态,运笔多取侧势,结体扁平稍肥。《治平帖》笔触精到,字态妩媚;《黄州寒食诗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运笔及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通篇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境界;《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胜在古雅,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虽然“元祐党禁”事件使得苏轼的墨迹大量失传,所幸仍有不少存世,其中不乏闪耀书法史的名迹,除上述作品外,还有《归去来辞》《前赤壁赋》《祭黄幾道文》《天际乌云帖》《李白仙诗帖》等。
天际乌云帖(局部) 行书 北宋 苏轼
松风阁诗帖 行书 纸本墨笔 32.8×219.2cm 北宋 黄庭坚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黄庭坚为“宋四家”之一,其书法以侧险取势,纵横奇崛,自成风格。此帖风神潇洒,提顿起伏意韵十足,为黄庭坚晚年的作品,是其众多行书精品中最负盛名的一帖。
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牍 行书 纸本墨笔 27.8×47.4cm 北宋 黄庭坚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花气熏人帖 草书 纸本墨笔 30.7×43.2cm 北宋 黄庭坚 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是黄庭坚的小品之作,诗文为“花气熏人欲破禅,心情其实过中年。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作者以随意自在的笔法书写,运笔潇洒挺健,墨色浓润枯涩富有变化,笔意极具天真烂漫。
诸上座帖(局部) 草书 纸本墨笔 32.9×738cm 北宋 黄庭坚 故宫博物院藏
蜀素帖 行书 绢本墨笔 29.7×284.3cm 北宋 米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治平进士。在宋代书法史上,黄庭坚是仅次于苏轼的大家,也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宋史》称其“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至于黄庭坚的学书经历,他曾自述:“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黄庭坚的存世书迹,今日可见的仅有行书和草书二体。他的行书作品,如《松风阁诗帖》《经伏波神祠诗》等,起笔处欲右先左,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结体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辐射,纵伸横逸,气宇轩昂,舒展大度。而《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诗》等草书作品瘦劲奇崛,气势雄健,结体变化多端,深得怀素草书遗意,似有禅家气息,可谓超凡脱俗。此外,《廉颇蔺相如传》《赠张大同卷》《致景道十七使君尺牍》等,亦是黄庭坚的书法精品。
在书史上,米芾有“米襄阳”之称。作为宋代尚意书风的殿军,米芾行为怪异,对艺术也抱有游戏的态度。米芾的书法潇洒奔放,又严于法度,苏轼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宋高宗在《翰墨志》中对米芾书法的总结甚为中肯:“芾于真楷、篆隶不甚工,惟于行草诚入能品。以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笔端,故沉着痛快。”如高宗所述,米芾的存世书迹中较为著名的有《蜀素帖》《苕溪诗》《甘露帖》《盛制帖》等。
甘露帖 行书 纸本墨笔 35.5×50.3cm 北宋 米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盛制帖 行草 27.4×32.4cm 纸本墨笔 北宋 米芾 故宫博物院藏
秾芳诗帖 瘦金书 绢本墨笔 27.2×265.9cm 北宋 赵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在书法领域,宋徽宗最大的贡献就是创造了“瘦金体”。这一书体字形曲折,笔势迅捷,瘦硬中蕴含腴润之致。宋徽宗的瘦金书多露笔出锋,一波三折并极力强化顿挫,飘逸妍美,潇洒清丽。《秾芳诗帖》运笔畅快淋漓,锋芒毕露,瘦硬腴润,展现出书家精深的艺术功力。
赐岳飞手敕 行楷 纸本墨笔 36.7×67.5cm 南宋 赵构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后期的书法家还有王安石、司马光、薛绍彭、蔡京、赵佶等人,他们的书法在宋代书法史上亦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如王安石的行书《楞严经旨要》,字势于端庄中有奇纵的变化,运笔清劲,颇得杨凝式笔意,呈“横雨斜风”之势,有萧散简远的意韵。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稿》虽涂改处颇多,但是书体方正,别有一种洒脱,有颜真卿之余韵。薛绍彭工楷、行、草书,师法晋唐,历来书家对其评价甚高。蔡京的书法笔致姿媚,字势豪健,独具风格。赵佶虽治国无能,但是艺术成就斐然。他的书法早年学习薛稷、薛曜以及黄庭坚,后参以晋唐诸家优点,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即“瘦金书”。他的作品《牡丹诗帖》《闰中秋月帖》《秾芳诗帖》等字体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是典型的瘦金书。其楷书《夏日诗帖》结体笔势舒展劲挺,草书《千字文》笔翰飞舞,气势宏大。
因循复古
“靖康之难”后,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是为南宋之始。时局动荡,北宋几代人创造的书法繁荣局面几乎戛然而止。在赵构的治国理念中,书法关乎文明、关乎正统,甚至关乎国运。因此,时局刚一稳定,赵构在重建南宋政权的同时,也试图重建书法传统。赵构在理政之余勤于学书,他初学黄庭坚、米芾,后改学“二王”。赵构擅长楷、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之神韵。他曾自谓:“余自魏晋以来至六朝笔法,无不临摹……众体备于笔下,意简犹存于取舍。至若《禊帖》,则测之益深,拟之益严……以至成诵,不少去怀也。”赵构的传世墨迹有《洛神赋》《临虞世南真草千字文》《赐岳飞手敕》《徽宗文集序》等。
赵构对于书法的倡导,在南宋掀起了一股学习书法的风潮,推动了南宋书坛的兴盛。他和皇后吴氏给太学书写了课本并铭刻上石,被称为“南宋太学石经”。此外,赵构还把吴说树立为南宋书坛的典型。吴说的榜书沉稳端润,行书、草书圆润流丽,他的复古书风很符合赵构的书法审美。至于南宋初期的其他书家,较为著名的还有赵令畴、米友仁、蒋璨、陈与义等。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议和后,南宋进入平稳发展时期,并出现了文化繁荣之局面,在书法方面出现了陆游、范成大、朱熹、张孝祥等书家。另外,虞允文、吴琚、姜夔等人在书法上亦有优秀的表现,共同推动了南宋书坛的复兴。
自書诗(局部) 行草 纸本墨笔 31×701cm 南宋 陆游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此时较为著名的书家,大多在文学史上享有专名,朱熹甚至是理学的一代宗师。他们的书法多少带有一些职业特征,如文学家陆游、范成大多喜行草,因为行草具有强烈的抒情功能,多少可以抚慰壮志难酬的赤子之心。陆游的《自书诗》《怀成都十韵诗》,范成大的《西塞渔社图卷跋》《荔酥沙鱼帖》都是其中的代表之作。理学大师朱熹在政治上提倡“克己复礼”,其书法也是谨守法度,作品有《城南唱和诗》《卜筑帖》《书翰文稿》等。张孝祥的书法笔力雄健道劲,深得高宗称赞,可惜生不逢时,年未过四十而终。后人从他的《台眷帖》《柴沟帖》中可见其书法气韵。
最后的绝唱
嘉定元年(1208年),随着“嘉定和议”的订立,南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南宋书坛也只有张即之和文天祥尚可一提,成了仅有的绝唱。
张即之的书法初学欧阳询、褚遂良和颜真卿,继而转习米芾,最后自成一家。张即之以书法名闻天下,不少人不惜重金求购他的作品。在南宋后期书坛,张即之可谓力挽狂澜,以毕生之力改变了衰落之书风,并且留下了《汪氏报本庵记》《双松图歌》《台慈帖页》等墨迹及多本佛教写经卷。文天祥乃忠义之士,书法亦可称雄。他的行书《宏斋帖》点画端遒不苟,结体宽博似苏东坡;草书《木鸡集序》《谢昌元座右自警辞》线条瘦劲,得怀素遗意而不失跌宕之趣。
宋范成大书尺牍草书 纸本墨笔 31.5×61.7cm 南宋 范成大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书翰文稿(局部)行书 纸本墨笔 南宋 朱熹 辽宁省博物馆藏
在中国书法史上,宋代不仅创造了尚意书风,还推动了刻帖的盛行与流布,如官修的《淳化阁帖》《大观帖》《绍兴米帖》《秘阁续帖》等和私修的《潭帖》《绛帖》《临江帖》《西楼苏帖》《群玉堂帖》《凤墅帖》《宝晋斋法帖》等。这些公私刻帖系统地保存了古代书法的图像资料,为后世“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代还留下了丰富的书学论著。虽然宋人的笔记、诗话中夹杂有丰富的书学论述,但宋人还是专门创造了一种新的论述样式——题跋。《六一题跋》《山谷题跋》《海岳名言》《广川书跋》《翰墨志》等都是这一文学样式的代表。此外,宋代还有比较系统的书学著作,如《续书断》《东观余论》《宣和书谱》《负喧野录》《书苑菁华》等,其中既有系统的书学理论著作,又有追溯源流、构建谱系的书法史著作。
木鸡集序 草书 纸本墨笔 24.5×96.5cm 南宋 文天祥 辽宁省博物馆藏
汪氏报本庵记 行楷 纸本墨笔 29.3×91.4cm 南宋 张即之 辽宁省博物馆藏
双松图歌 行书 纸本墨笔 33.8×1196cm 南宋 张即之 故宫博物院藏此卷是张即之晚年的作品。卷中大字神完氣足,劲健雄强,又时见险怪之态。张即之是南宋著名书法家,书学米芾并参用欧阳询、褚遂良的体势笔法,尤其善写大字。其书法结体谨严,笔法险劲,对当时的书坛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