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古开新:元明书法艺术

2021-04-23东门之云

读者欣赏 2021年3期
关键词:运笔唐寅赵孟頫

东门之云

道德经(局部) 楷书 纸本墨笔 24.5×618.6cm 元 赵孟頫 故宫博物院藏此作为赵孟晚年小楷的代表作。作品结体谨严,笔画精到,笔势稳健苍劲,书风姿媚洒脱。此作虽为五千余字的长篇,但作者运笔首尾如一,毫无懈怠,令人称绝。

贵有古意:师法晋唐的元代书法

蒙古大汗忽必烈于公元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建立了空前统一的政权。在建立政权的过程中,统治者和贵族们逐渐认识到汉文化的重要性,也有很多人体会到汉文化的魅力。元世祖忽必烈曾命太子真金学习汉语,并派人到江南搜访宋末贤臣,对南宋宗室赵孟頫礼遇有加;元仁宗的姐姐——大长公主祥哥刺吉有收藏历代书画的爱好,曾多次举办雅集,邀请汉族文士共同鉴赏书画;元文宗的书法,甚至有唐太宗《晋祠铭》的风采……统治者努力亲近汉文化,使得汉族文人得以在比较宽松的氛围中进行各种文艺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元代在时间上与宋相接,但元人對书法的审美却与宋人大相径庭。宋代书法家崇尚个性,不甚注重法度,而元代书法家虽然艺术风格各异,水平也有高下之分,但大多着力钻研晋唐书法,追求端丽复古的风格,书坛面貌因此为之一变。这种复古的风潮,直到元代后期才出现瓦解的趋势。

帝师胆巴碑(局部) 楷书 纸本墨笔 33.6×166cm元 赵孟頫 故宫博物院藏此作记述了元代僧人帝师胆巴之生平,赵孟頫奉元仁宗救命书于廷祐三年(1316年)。作品为赵孟頫晚年碑书体的代表作,笔法雄浑、恣媚。

最能代表元代书法艺术成就的书法家,非赵孟頫莫属。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南宋灭亡后,赵孟頫出仕元朝,受到元世祖、武宗、仁宗、英宗四朝礼遇。

据说,赵孟頫英俊潇洒、神采不凡,元世祖一见到他便为之倾倒,以为他是天上的仙人。这份出众的气质,离不开深厚文化素养的滋润;深厚的文化素养,又直接影响了赵孟頫对书法的审美,使他形成了独步当时的艺术风格。他5岁开始学书,用功甚勤,年龄稍大,便开始临写智永《千字文》,每天要练习一万字。对钟繇、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前代书法大师的作品,他也认真研究。至于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等,更是赵孟烦重点学习的对象。凡有《兰亭序》的摹本、拓片,他几乎都认真品评、题跋,并反复临写。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宋、元时仍然流传于世,曾被赵孟頫收藏。赵孟頫的行书《洛神赋》,结体端正匀称,运笔圆润灵动,整体风格既飘逸又内敛,深得王献之韵味。

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赵孟頫形成了独有的温润娴雅、秀丽雍容的书风,人称“赵体”。他篆、隶、行、楷各体兼善,十分难得。流传后世的小楷书《道德经》、行书《酒德颂》、楷书《帝师胆巴碑》等,无不运笔精致,笔力扎实,书风洒脱,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他的书风对元代乃至后世都影响深远。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行书 元 赵孟頫 辽宁省博物馆藏赵孟頫所作《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并非只此一件,此作是写给元代高僧中峰和尚的。作品点画妍丽,布局疏朗有致,运笔自如流畅,笔墨清润又极富变化。作品巧于经营而妙在自然,既有静穆之气,又显蓬勃朝气。

御史箴行楷 纸本墨笔50.1×409.6cm 元 鲜于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在元代书坛,有一位书法家与赵孟頫并称“二妙”,他就是鲜于枢。赵孟頫与鲜于枢不仅是关系密切的好友,在艺术主张上也有相似之处,二人都崇尚魏晋、唐代的书法。鲜于枢的墨迹,现存约有40件。楷书《御史箴》是其成熟期的作品,笔画虽然不如赵孟頫那般工致,但运笔得法,自然流畅,大气磅礴,别有一番韵味。

赵孟頫、鲜于枢等人倡导的崇古风气,影响了元代书坛的大多数书法家。到了元代后期,效法赵孟頫的人越来越多,工稳秀丽的风格趋于定型,渐渐流于平庸。另一方面,元代后期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人们不再满足于雍容华贵、典雅中正的审美,而是追求另辟蹊径。

杨维桢就是元末高超峻拔书风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书法字体大小不一,用墨浓淡相间,充分表达个性。楷书《周上卿墓志铭》是杨维桢应友人之邀撰写,运笔劲健,结体谨严而不乏古拙之意,也吸收了唐代书法家欧阳通《道因法师碑》的一些笔法。现存的杨维桢墨迹以行书、草书居多,这件楷书作品因此显得弥足珍贵。而其行书《城南唱和诗帖》笔势开阔,挥洒自如,面貌也与元代常见的儒雅精致的行书大不相同。

城南唱和诗帖 行书 纸本墨笔 31.6×216.6cm 元 杨维桢 故宫博物院藏

论草书帖 元 鲜于枢

周上卿墓志铭 楷书 纸本墨笔 25.9×86.2cm 明 杨维桢 辽宁省博物馆藏杨维桢的小楷书法弥足珍贵,流传至今的仅有《周上卿墓志铭》一幅。此作行文简洁生动,富于性情,充分显示出作者出色的文字功底。书法笔致稳健劲险,结体端严精准,因多用挑笔,更显气息连贯、满幅生机。

述张旭笔法卷(局部) 草书 纸本墨笔 35.8×329.6cm 元 康里巎 故宫博物院藏

少数民族书法家康里崾与赵孟頫齐名,世称“北崾南赵”。他擅写行书、草书,书法以行笔迅疾为特色,风格却很稳健,具有劲挺洒脱之神韵,十分难得,其草书《述张旭笔法卷》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规矩守成:明前期书法

明代书法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明代前期的书法艺术,大体继承了元代的成就。由于明成祖、明宣宗等几位帝王都雅好翰墨,书家以帝王的喜好为尚,缺少创新、结体方正、大小统一、字迹光洁乌黑的“台阁体”风靡一时。

明代前期的代表书家为“三宋二沈”,即宋克、宋璲、宋广、沈度、沈粲。宋克,字仲温,号南宫生。他的书法初学赵孟頫,进一步临习“二王”及晋唐诸家作品,再上溯两汉,学习章草。

宋克精于章草,且对章草情有独钟。他的章草师法三国时期书法家皇象和西晋书法家索靖,可谓取法高古,功力深厚。他晚年临写的章草《急就章》,笔势流畅,结构散逸,波磔险劲,古意盎然又富有自身特色。

急就章(局部) 章草 纸本墨笔 20.3×342.5cm 明 宋克 故宫博物院藏

沈度则是明初“台阁体”书法的代表人物。永乐二年(1404年),朝廷下诏搜求擅长书法者入翰林院习书,沈度就在入选之列。沈度的书法清秀端正,深得统治者喜爱,被明成祖誉为“我朝王羲之”,官至侍讲学士。然而,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台阁体”中规中矩,与书法讲究抒发个人性情的本质是相悖的。

吴门大盛:明中期书法

明代中期,江南地区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出现繁荣景象,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繁荣及艺术审美的提升。在这一背景下,明中期的江南地区涌现出沈周、祝允明、文徵明、唐寅、王宠等一批优秀的书家,“吴门书派”登上了历史舞台。其中,家喻户晓的当属唐寅。这位在影视作品中常以風流不羁的形象示人的江南才子,实际的人生经历却不那么顺遂。

唐寅少年时天资过人,16岁时便考中苏州府秀才,29岁赴南京参加乡试又中解元。弘治十二年(1499年),唐寅因受科场舞弊案牵连下狱。虽然唐寅历尽艰辛,终于在一年之后出狱,但从此仕途无望。正德九年(1514年),唐寅接受宁王朱宸濠的邀请,成为宁王幕僚,却发现宁王正在谋划造反。经历过科场舞弊案的唐寅不敢再度造次,装疯卖傻回到苏州,从此靠卖文鬻画为生。

虽然唐寅以绘画作品闻名于世,但其书法也颇具特色。有论者认为,唐寅的书法“出入于松雪与北海之间”,短短10个字,道出了唐寅的师承。“松雪”是指赵孟頫,而“北海”指的是唐代书法家李邕,因曾任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唐寅的《落花诗》卷,通篇布局疏朗,行笔潇洒利落,柔美中蕴含挺拔风骨,字与字之间偶有自然的牵丝映带,颇有赵孟頫一脉的清丽风采。诗中“刹那断送十分春,富贵园林一洗贫”“桃叶参差谁问渡,杏花零落忆题名”等句,似乎也蕴含着唐寅对自身命运的感伤。风格近似李邕者,则以行书《七律诗》(又称《龙头诗》)为代表,此作行笔迅疾,相对来说更加雄健沉着。

落花诗(局部) 行书 纸本墨笔 23.5×445cm 明 唐寅此作章法规矩,笔画粗细相间,字体温润妍美。作者运笔平和,行笔圆转细腻、温文尔雅。作品整体气韵生动,展现出一种春意盎然的意趣。

千字文(局部)行草 纸本墨笔 27.8×460.6cm 明 王宠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自书五忆歌 草书 纸本墨笔 29.3×294.7cm 明 王宠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自书五忆歌(局部)此作笔势峻拔,转笔圆润,通篇恣肆纵逸,神采飞扬。书体虽为今早,但几乎字字独立,带有章草的笔意。因使用了质地坚硬的金粟山藏经纸,起伏顿按、急遽有力的书法特色体现得更为明显。

李白古风诗 草书 纸本墨笔 26.8×771cm 明 王宠 故宫博物院藏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评价王宠的书法:“虽结法小疏,而天骨烂然,姿态横出,有威风千仞之势。”《李白古风诗》共8首,书法风神疏朗,运笔沉着圆遒,字迹温润婉转。作者以金粟山藏经纸书写,因纸张质地坚硬,纸面光滑,故笔墨线条清晰可辨。

词翰册行草 明 文徵明

与唐寅大约同一时期,还有一位极富天资的书法家——王宠。王宠一生中8次应试,最后依然没有考中。他40岁时因病去世,短暂的人生中却留下了不少精彩的书法作品,其中尤以行草最为出众。王宠的书法初学虞世南、王献之,之后形成了独有的婉丽流畅风格。其行草《千字文》点画落笔极为爽健,行笔干净利落,通篇气韵畅达,观之赏心悦目,乾隆皇帝还在此卷后留下了“晴窗载展,犹睹瓣香”的赞美跋语。《自书五忆歌》是王宠35岁时的作品,字的形态有欹有正,却能达到一种和谐的统一,颇有晋人章草的韵味,其中透露的内敛含蓄、古拙天真之趣,更是常人难以模仿的。而其草书《李太白古风诗卷》《石湖八绝句》等作品也十分有个人特色。

相比唐寅、王宠的天纵大才,明中期的另一位重要书法家文徵明则是勤学苦练终有所成的典范。传说文徵明两三岁时还不能站立,11岁时才会说话,左邻右舍都认为这孩子天生愚笨。幸而父亲文林一直坚定地认为儿子只是大器晚成,将来必有施展才华之时。

文徵明19岁时以诸生身份参加歲试,宗师认为他的字写得太丑,评定他的试卷为第三等。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从此以后,文徵明开始将练字作为每日必修之功课。据《书林纪事》记载,文徵明的练字量极大,每天要写10本《千字文》,这个习惯一直从青年保持到老年。现存的文徵明小楷作品,有不少都是他中后期的作品,仍旧法度谨严,一丝不苟,多年练习积累的深厚功底由此可见。

文徵明22岁时开始跟随南京太仆寺少卿李应祯学习书法。有人指点加上勤学苦练,文徵明在书法上很快便有所成就。他的书风既受欧阳询、苏轼、黄庭坚等人的影响,结体严整,运笔雄健,又吸收了“二王”、赵孟頫等人书风的飘逸柔和,遒劲而不失舒徐意致。《行草书词翰册》《书札册》《朱懋功五十寿颂卷》等作品都能体现文徵明书法刚柔并济的特色。其书风对文氏一门乃至整个“吴门书派”都影响深远。

领异标新:明后期书法

明代后期,向晋唐学习的老传统趋于僵化,正当书坛渴望求新、求变之时,社会上的个性解放思潮给书坛带来了新的生机。书法界逐渐摒弃以“二王”、赵孟頫为标杆的典雅审美,流行标新立异、崇尚个性的风气,出现了徐渭、倪元璐、张瑞图等一批个性鲜明的书法家,在书法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而徐渭无疑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

徐渭,字文长,号青藤道人、天池山人等。他与唐寅一样,在年幼时便展现出了非凡的资质,20岁时已是一名秀才,然而此后连续8次乡试均以落榜告终。最终,他放弃科考,进入胡宗宪幕府,当了一名幕僚。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卷入政治斗争的胡宗宪含冤自尽。徐渭十分害怕波及自己,精神濒临崩溃,曾多次尝试自杀,都没有成功。次年,徐渭又因杀害妻子张氏下狱7年。

草书白燕诗卷 纸本墨笔 30×420.5cm 明 徐渭 绍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此作笔墨苍润相间,笔画跌宕起伏,笔意奔放豪迈、从容不迫。作品运笔酣畅淋漓而又苍劲浑厚,飞扬恣肆而又不失法度,体现出作者高超的书写功力,令人叹为观止。

科举不第、胡宗宪倒台、自杀未遂、杀妻入狱,这些经历带给徐渭严重的心理创伤,也促使他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及书画风格,在艺术上取得了异于常人的成就。徐渭书学索靖、米芾、黄庭坚等人。其书法作品以行草书居多,字形忽大忽小,笔画忽粗忽细,狂放的线条和强烈的节奏表达着鲜明的个人情感,汪洋恣肆,狂放不羁,被人誉为“字林之侠客”。徐渭对自己的书法水平颇为自信,认为在自己的多项才能中,书法排名第一,其次是作诗,再次是作文,最后才是绘画。

杜甫醉歌行诗 行书 绢本墨笔31×301cm 明 董其昌 昆仑堂美术馆藏此作笔精墨妙,以中锋运笔,藏多露少,行笔圆转自如,用墨浓淡相间,彰显出一派淡然之风,为董其昌的行书代表作。董其昌认为:“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这是一种取其意而不求其形的临帖观。董其昌的行书从中年开始受到米芾的影响,他甚至认为米芾的书法应在苏轼之上。

行书轴 纸本墨笔 明 董其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白羽扇赋 行书 绫本墨笔 136.5×60.2cm 明 董其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杜甫诗册(局部) 行草 纸本墨笔 明 张瑞图

刘景孟八十寿诗 行草 洒金笺 171.1×40.6cm明 米万钟 苏州博物馆藏米万钟为明代书画家。其书学米芾,行草气势豪迈,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米”之誉。此作为米万钟的代表作,笔势沉着俊逸,点画婉丽轻灵,字体劲健丰润。

盡管徐渭狂放不羁的书法风格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但总体而言,明后期书法家的风格比较多样。董其昌、邢侗、张瑞图、米万钟并称“明末四大书家”。其中,董其昌的书法以平淡古朴、闲适自然为特色,受到康熙皇帝的喜爱,对清初书坛影响甚大。其行书代表作《杜甫醉歌行诗》以中锋运笔,藏多露少,圆转自如,彰显出一派淡然之风。董其昌精于鉴赏书画作品,其现存的题跋、尺牍等也颇能体现他的书法特色。邢侗善于摹古,流传的作品以临写的王羲之法帖为多,运笔丰劲不失婉转。张瑞图的书法多以侧锋起笔,奇崛劲健,如行草书《杜甫诗册》、行书《论书卷》等,皆笔势凌厉,转折锐利,视觉效果强烈,令人印象深刻。米万钟书学米芾,行草书气势豪迈,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米”之美誉,代表作有《刘景孟八十寿诗》等。

由明入清的书法家中,王铎与傅山是极富个人特色的两位。王铎擅长行草、狂草,在结构与空间的处理上有独到之处,其作品《赠张抱一草书诗卷》的点画、运笔充满激情,线条变幻而富有动感,整体效果别具一格。傅山提出了“宁拙毋巧,宁丑毋媚”的书法创作原则,并身体力行。这一创作原则对清代书家影响甚大。其行书《奉祝硕公曹先生六十岁序》十二条屏,笔墨点画间洋溢着朴拙雄强的意味。

元明书法对宋人的率意书风进行改变和创新,又为清代书法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元代的赵孟頫,书风出入晋唐,使得整个元代书坛呈现出一种典雅的古风,甚至可以说他奠定了明、清两朝的书法基调;明代的“吴门书派”,改变了明初“台阁体”盛行的单调审美趣味,影响亦至深至广。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独具风貌的书法家,共同构成了中国书法史上一段重要的发展时期。

猜你喜欢

运笔唐寅赵孟頫
杭州六品书院作品展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上篇 笔走龙蛇 冠绝古今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装疯卖傻的唐寅
字钉运笔
唐寅: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唐寅绘画专题
浅谈水墨画中的“笔、墨”
从“人”字书写时的运笔方式感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