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各体毕备:隋唐书法艺术

2021-04-23李方红

读者欣赏 2021年3期
关键词:欧阳询颜真卿行书

李方红

龙藏寺碑(拓本局部) 楷书 高171cm 宽90.5cm 隋 现存于河北正定隆兴寺此碑运笔沉挚,结构朴拙谨严,方整有致,遒劲端丽中尚留隶书遗韵,在南北朝至唐代书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

融合南北

随着隋朝一统天下,南北书风渐趋融合。虽然隋朝国祚甚短,但是其在书法史上仍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隋朝在短短30余年时间里,统一了南北朝末期形式固定而又略显杂乱、彼此相异而又趋于接近的书风,形成了骨架整齐和笔致清润的新样式,石碑、墓志、造像记、造塔记、写经等书法作品皆体现了这种新风格。

隋开皇六年(586年)龙藏寺落成,产生了有“隋碑第一”之称的《龙藏寺碑》。此碑没有魏碑的高峻,反而具有安静端凝的风度;在整齐的结构中可看出南朝特有的柔软转折和波势;遒劲潇洒、瘦劲挺秀的风气融合了南北之书风,开创了新样式。《龙藏寺碑》因在书法史上处于楷书变革的转折阶段而倍受关注。所以,自宋代欧阳修以后的许多评论家都推称此碑是初唐欧阳询、虞世南的开路先锋。

真草千字文(拓本局部) 隋 智永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真草千字文》是智永的传世代表作,为真书、草书两种字体写成。作品运笔流畅,法度謹严,点画灵活,通篇温婉秀劲,古意犹存。

隋朝僧人智永,王羲之七世孙,其书法以先祖王羲之为宗,兼能诸体,尤擅楷书、草书。智永隐居永欣寺,潜心习书,用坏的毛笔聚集在一起多达十瓮,后埋在一起被称为“退笔冢”。随着智永书名大盛,求书之人甚多,以至于把其居室的门槛都踏破了,智永只好请人在门限上包裹了一层厚厚的铁皮,后人称之为“铁门限”。“退笔冢”和“铁门限”的故事足以说明智永习书用功之勤和其书法受欢迎程度之高。从传世的唐摹墨迹本来看,智永的书法骨气沉稳清润、笔致端凝娴熟,大有“精能之至,返造疏淡”的妙处,代表了隋代书法的风格和成就。

隋代较具代表性的书法家有智果、房彦谦、丁道护等人。能够代表隋代书风整体面貌的作品除《龙藏寺碑》、智永《真草千字文》外,还有《董美人墓志铭》《启法寺碑》《曹植庙碑》《赵芬残碑》等。这些作品虽然表现出了端朴、清劲、娴美等特色,但是都能融合南北,既嗣法“二王”,又脱胎北派。

九成宫醴泉铭(拓本) 楷书 唐 魏徵撰文 欧阳询书 宝鸡市麟游县博物馆藏

九成宫醴泉铭(拓本局部)碑文记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在九成宫内发现涌泉的经过,描写了九成宫的规模和环境,并歌颂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此碑书法结体谨严,字体修长险劲、刚健秀媚,是欧阳询75岁时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开创法度

唐承隋制,继承了隋代书法的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在唐代,书法为国子监六学之一,朝廷设立书学博士,以书法取士。唐代科举注重仪表、谈吐、楷法、判词四个方面,即“身、言、书、判”。这其中的“书、判”和书法具有密切关联,能写一手好字成为科考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读书人都纷纷苦练书法,不仅专门的书法家人才济济,成就辉煌,就连文学家、诗人,甚至是寺院里的经生,都写得一手好字。

帝王提倡并热爱书法是唐代书法空前繁荣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唐太宗酷爱“二王”书法,大力收藏,临习不辍,为此还留下了“萧翼赚兰亭”之典故。上行下效,唐代社会便形成了一种崇尚书法的风气。

这种时代风尚表现在唐代书坛上:一是书家辈出,群星璀璨;二是书体完备,佳作如林;三是书论迭出,涉论广泛。唐代之书法,略可分为初唐、盛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时期,唐太宗崇尚王羲之,注重骨力丰神,以楷书、行书为胜;盛中唐时期,唐玄宗推崇隶书,喜博宽华丽、道逸圆劲,及篆、楷、行、草诸体;晚唐书风开于唐宪宗元和年间,书风自硕厚而趋瘦劲,以柳公权、柳宗元、杜牧、高闲为代表。此时,瘦剔之书风已显凋敝之兆。

书贵瘦硬方通神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是初唐时期最为杰出的三位书法家。他们都擅长楷书,同时又兼擅行书。经过他们的努力,楷书的法度和典范在唐初便已确立。欧阳询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学索靖,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貌。到了晚年,其书法笔力险劲,意态俊逸,这种书法风格由其子欧阳通继承。

皇埔诞碑(拓本局部)楷书 唐 于志宁撰文 欧阳询书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瘦劲”“险绝”为欧阳询书法的主要特征,《皇埔诞碑》虽是欧阳询早期的作品,但运笔妍润,法度谨严,章法疏朗,书体瘦劲挺拔,因此独具风貌。欧阳询书学“二王”,其书法劲险刻厉,于平正中见险绝,人称“欧体”,对后世影响很大。

上图:梦奠帖行书 纸本墨笔 26.5×34cm唐 欧阳询 辽宁省博物馆藏此帖运笔挺险劲厉,结体以瘦纵为主,融朴厚、灵动为一体,既有晋人书札的俊逸超迈,又有魏碑的瘦劲挺拔。

右圖:张翰帖行书 纸本墨笔 25.1×31.7cm唐 欧阳询 故宫博物院藏此帖字体修长,笔力刚劲挺拔,风格险峻,精神外露。宋徽宗赵佶评价欧阳询的书法“笔法险劲,猛锐长驱”,并指出欧阳询“晚年笔力益刚劲,有执法面折庭争之风,孤峰崛起,四面削成”。

卜商帖行书 纸本墨笔 25.7×16.5cm 唐 欧阳询 故宫博物院藏此帖亦称《卜商读书帖》。卜商为孔子的弟子,春秋时卫国人,《卜商帖》展现了孔子与弟子卜商的一段对话。此帖墨气鲜润,笔法谨严,结体疏朗,气韵生动,点画首尾强化方折,与当时流行的“二王”书风有较大不同。

孔子庙堂碑(拓本局部) 楷书 唐 虞世南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碑文记述唐高祖封孔子三十三世后裔孔德伦为褒圣侯及修葺孔庙等事。此碑书法继承“二王”,俊朗圆逸,外柔内刚。

欧阳询在追寻王羲之、复学刘珉、参学章草、领悟索靖运笔诀窍后成为一代大家,其书名在初唐影响很大,甚至远播域外。高丽国的国王十分喜爱欧阳询的书法,曾经派人来求书,唐高祖李渊得知此事后深为感慨。欧阳询的书迹流传下来的有很多,较为著名的有楷书《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皇甫诞碑》,隶书《房彦谦碑》,行书《卜商帖》《张翰帖》《梦奠帖》等。这些作品虽然书体不同,但是运笔结构都是外平内险,体现了技巧和构思的完美融合。

古人谈论初唐书法,常有“欧虞”之称,这里的“虞”就是指虞世南。自隋入唐后,虞世南受知于李世民。李世民于秦府开文学馆,礼遇学士,得预其选者,人称“登瀛洲”,虞世南即是“十八学士”之一。唐太宗对虞世南礼遇有加,称其有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辞,五曰书翰。”虞世南死后,唐太宗赐其陪葬昭陵,并令阎立本为其画像置于凌烟阁中供人瞻仰。

虞世南的书法承自智永,工楷书、行书。虞世南受过智永禅师的亲自教诲,因此,其书法在形态上虽然也以狭长取势,但是不像欧阳询之书法那样紧张、咄咄逼人。他的书法是在规整中见气度,风骨蕴含其中。虞世南的传世碑帖中,有楷书《孔子庙堂碑》、行书《汝南公主墓志铭》等。虞世南之后,其外甥陆柬之继承其衣钵,留下了行书《文赋》一卷墨迹传世。

汝南公主墓志铭 行书 纸本墨笔 25.9×38.4cm 唐 虞世南 上海博物馆藏

文赋(局部)行书 唐 陆柬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初唐书法三杰中的最后一位是褚遂良。褚遂良的父亲褚亮是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褚遂良糅合了隶书、行书和楷书之书风,创造了一种笔致瘦硬清挺、风神流美的书法风格。褚遂良的书迹流传下来的有楷书《雁塔圣教序》《房玄龄碑》《孟法师碑》,行书《枯树赋》《文皇哀册》等,其中《雁塔圣教序》最为有名。此碑书法细骨丰润,在刚健中蕴含婀娜之韵,从后世宋徽宗的瘦金书中亦可以看到其中的些许影子。

褚遂良是在父辈的庇护下成长起来的,他年轻时在虞世南属下任职,并且得到了唐太宗、魏徵、长孙无忌等人的眷顾。因其书法水平高超,唐太宗让其鉴别宫中所藏王羲之书法的真伪。唐高宗时期,褚遂良因谏阻改立武昭仪为皇后而遭贬,最后客死他乡。但是他的正直受到后世敬仰,并影响了人们对其书法的认知。在初唐书法史上,褚遂良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不仅继承了欧阳询、虞世南等人书法的特点,更深得东晋王羲之书法之精髓。

雁塔圣教序(拓本局部) 楷书 唐 褚遂良

此碑分两部分:一为《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表彰玄奘法师至西域诸国求法取经,往返17年,历经艰辛事;二为《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由太子李治撰文。此碑书法妍华道逸,瘦劲清虚,格韵超绝,为褚遂良书法的典型风格。

阴符经(抱瓮草堂本) 楷书 唐 褚遂良(传)唐代书法家韦续在《唐人书评》中评价褚遂良的书法:“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书概》中说:“褚河南书为唐之广大教化主。”《阴符经》全篇共96行,461字。此作起笔爽利干脆,行笔不失细腻,结体中宫抱紧,松而不散,字形略扁,表现出横向取势的特征,点画间游丝断而能续,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此作最大的特点是以行法入楷,线条灵动且不失稳重,充满生命力,体现出书者对晋人书韵的深刻理解。

信行禅师碑(拓本局部) 楷书 唐 李贞撰文 薛稷书此碑结体疏朗,点画瘦硬,笔法抑扬顿挫,充满韵律,整体风格瘦劲妍媚,为薛稷的代表作。

初唐书家中,除了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束之、欧阳通之外,还有薛曜、薛稷、孙过庭、颜师古等名家。薛稷是魏徵的外孙,书法临学褚遂良,达到了乱真的程度,时人有“买褚得薛,不失其节”的说法。薛稷有《信行禅师碑》传世,其点画清瘦婀娜比褚遂良更甚。孙过庭的书法直追“二王”,笔画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其《书谱》行笔浓润圆熟、放逸有度,是初唐草书的代表作,亦是中国书法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法论著。

短长肥瘦各有态

开元、天宝年间是唐代书法史上最恢宏的时期。唐玄宗一改初唐推崇楷书、行书的做法,更加重视隶书、草书,书法审美正式转向丰腴饱满。从徐浩开始,笔画写得越发丰肥,等到颜真卿横空出世,笔力转向丰劲腴润,开创了盛中唐书风的新气象。至此,书坛一时行、楷、篆、草适时而变,齐趋厚硕,各成规矩。

盛中唐时期的隶书,结体、运笔虽仍出魏碑格局,但是严整有法度,笔画圆润厚实,书家以蔡有邻、韩择木、史惟则、李潮最为著名。至于其他书体,受流风陶染,也都自精谨而茂逸、变清健为圆劲。行书笔力沉雄以李邕最为典型,楷书笔势雄健首推徐浩、颜真卿,篆书有“斯翁之后,直至小生”的李阳冰,草书则是“颠张狂素”—张旭、怀素。这些星光璀璨的名家装点了书法史上的盛唐气象。

李邕博学多才,曾任北海太守,史称“李北海”。李邕不仅文名“独步四十年”,而且行书声高一代,李阳冰称其为“书中仙手”,董其昌将他与王羲之相提并論,认为“右军如龙,北海如象”。李邕的书法初学王羲之,既得其妙,又摆脱旧习,笔力一新。其书风豪挺,结体宽博,笔画雄劲。魏晋以来,碑铭、刻石都用楷书撰写,李邕改用行书写碑,字形左低右高,笔力舒展道劲,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对于自己的书法,他曾自信地宣称:“学我者死,似我者俗。”李邕的传世作品有《麓山寺碑》《李思训碑》《晴热帖》《久另帅占》等。

在盛中唐的历史时空中,颜真卿享有崇高的名望。他曾参与平叛“安史之乱”和李希烈叛乱,后遭叛军缢杀,三军将士为之痛哭,唐德宗为他废朝五日,并追赠司徒。颜真卿曾出任平原(今属山东)太守,并受封鲁郡公,人称其为“颜平原”“颜鲁公”。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书、楷书。他初学褚遂良,后师张旭,并得其笔法。颜真卿曾和怀素一起讨论书法,怀素以自然界中的山峰、白云、飞鸟、游蛇做比喻,颜真卿听后开悟,提出了“屋漏痕”的概念。怀素听罢激动地握着颜真卿的手,称赞其领悟了书法真谛。

麓山寺碑(拓本局部) 唐 李邕

麻姑仙坛记(拓本) 楷书 唐 颜真卿

多宝塔碑(拓本局部)楷书 高285cm 宽102cm 唐 岑勋撰文 颜真卿书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碑文记述了禅师楚金深夜持诵,身心俱静,恍然间如见宝塔,中有释迦牟尼分身,因此发愿建塔。后皇帝捐赠大量钱财,并颁赐塔额。《多宝塔碑》是唐代书法的代表作品之一。此碑书法整密秀劲,法度谨严,秀丽多姿,是颜真卿早期楷书的代表作。

颜真卿提出的“屋漏痕”指的是在书写竖画线条时不能一划而过,而是要让墨汁顺着笔毫在纸上留有抑扬顿挫的痕迹。颜真卿对“二王”、褚遂良等人的书法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其长处,开创了筋肉丰满、骨骼雄秀的“颜体”。他的楷书雄秀端庄,结字由初唐的瘦长变为方形,方中见圆,具有向心力。运笔浑厚强劲,善用中锋笔法,饶有筋骨,亦有锋芒,一般横画略细,竖画、点、撇与捺略粗。其行草遒劲有力,结构沉着,点画飞扬,开创了行草之新局面。

颜真卿留下了许多书法经典作品,如《麻姑仙坛记》即是他楷书的代表作,还有《东方朔画赞碑》《多宝塔碑》《大唐中兴颂》《颜家庙碑》等。颜真卿的行书作品更是影响深远,闻名于世的有《祭侄季明文稿》《争坐位帖》等,对宋代及以后的书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被评为“天下第二行书”,是颜真卿为祭其侄颜季明而作。颜季明英年遭叛贼杀害,归葬时已失身躯,仅存头颅。颜真卿心情沉痛,悲愤交加中写下祭文,下笔顿挫纵横,一泻千里,文为千古绝调,书法则堪称奇绝。

祭侄季明文稿 行书 纸本墨笔 28.2×75.5cm 唐 颜真卿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亦称《祭侄稿》。作品书于唐乾元元年(758年),是颜真卿祭奠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子季明的文稿。通篇运笔苍劲,结体豪宕。因书者难以抑制心中的悲愤情绪,故运笔不计工拙,果断自然,常有渴笔、枯墨之状。《祭侄季明文稿》与晋代王羲之《兰亭序》、宋代苏轼《黄州寒食帖》并称为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三大行书法帖。

古诗四帖(局部)

古诗四帖草书 纸本墨笔 29.5×195.2cm 唐 张旭(传) 辽宁省博物馆藏此帖打破了魏晋时期拘谨的草书风格,整体气势奔放,如疾风迅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此帖行笔跌宕起伏,动静交错,笔画丰腴,气势连绵,如云烟缭绕,极其精彩。董其昌评价此作“有悬崖坠,急雨旋风之势”,当代书法理论家李志敏评价其“无一笔不争,无一笔不让,有呼有应,浑然天成”。

自叙帖草书 纸本墨笔 28.3×775cm 唐 怀素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帖是怀素晚年草书的代表作,也是其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书作,作者记述了其书写草书的经历、经验以及时人对其书作的评论。此作线条如游龙惊蛇,飞舞狂绕,又如闪电划空,转瞬即逝,整体热情奔放、超妙入神。

自叙帖(局部)

玄秘塔碑(拓本局部)楷书 高386cm 宽120cm 唐 柳公权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唐代的草书大家当推张旭和怀素,他们开创了草书的浪漫主义书风,人称“颠张狂素”。张旭嗜酒如命,常在酒后挥毫,兴致勃发时还把头发蘸进墨缸“濡墨而书”。张旭从公孙大娘舞剑的情景中获得灵感,把字字独立的今草变为狂草,字与字之间忽断忽连,线条流畅,随心所欲,尽情挥洒,留下了《古诗四帖》《肚痛帖》《千字文》等作品。怀素虽为僧人,但并不守清规戒律,是个“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的酒肉和尚。怀素嗜书,曾在芭蕉叶上练习书法,写了上万张芭蕉叶,把盛墨的漆盘都磨穿了底。他的狂草《自叙帖》最能代表其书法艺术,行笔线条如游龙惊蛇,飞舞狂绕,又如闪电划空,转瞬即逝,真是热情奔放、超妙入神。此外,怀素还有《论书帖》《苦笋帖》《圣母帖》等作品存世,都各具神态,体现了其草书艺术之面貌。

柳家新样元和脚

唐宪宗之后,唐王朝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都大不如从前,其浑厚豪迈、激烈奔放的书法风格随之衰落。刘禹锡有“柳家新样元和脚”之句,其中“元和脚”便是指柳公权的书法。

柳公权以书入仕,为三朝侍书,有“心正则笔正”的“笔谏”美谈。他削肉存骨,均衡瘦硬,开创了筋骨傲然的“柳体”,遂使晚唐书风为之一变。柳公权与颜真卿并称为“颜筋柳骨”。柳公权精楷书,其书法清劲瘦硬,棱角分明,爽利挺秀,以骨取胜。他多奉敕而作,大多传摹上石,且刻手多出自内府名师,因此,其楷书有一定的程式化倾向。其存世书迹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楷书《玄秘塔碑》《金刚经》《神策军碑》,行书《蒙诏帖》等。

晚唐虽然国势已衰,书道亦随之沉滞,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书法家,如高闲、杜牧等人。高闲擅长草书,留有草书《千字文》残卷墨迹,可看出其笔势浓重,坚挺奔放而不失规矩。杜牧书法亦可一观。《张好好诗》是杜牧的仅存墨迹,风格雄伟,笔法劲健,深得六朝风韵。杜牧之后,唐王朝时局维艰,兵燹频仍,文事废弛,直至五代杨凝式出,书坛方为之一振。

唐朝书法理论的发展体现了时代的特色。唐初“崇王”与“尚法”并重,重塑了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并对重要的书法理论进行了整理,这为唐代“尚法”之风提供了基础和规范;而孙过庭《书谱》的出现,则代表了唐人新的审美风尚和书法秩序的建立。盛中唐时期,出现了张怀瓘的《书断》和窦皋的《述书赋》,持续推进了唐代的书法理论建设。到了晚唐时期,张彦远提出了“书画同体论”,见重当时,延誉后世。

蒙诏帖 行书 纸本墨笔 26.8×57.4cm 唐 柳公權(传) 故宫博物院藏

千字文(局部) 草书 30.8×331.3cm 唐 高闲 上海博物馆藏

张好好诗 行书 纸本墨笔 28.2×162cm 唐 杜牧 故宫博物院藏

猜你喜欢

欧阳询颜真卿行书
书法家欧阳询貌不如字?
柳佳玮作品
潘池勇行书作品
颜真卿拜师
自撰联(行书)
唐欧阳询《用笔论》
书画名人汇
劝学诗
唐代书法家欧阳询
唐.欧阳询《九成宫》集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