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画同源:早期书法形象

2021-04-23木小六

读者欣赏 2021年3期
关键词:小篆金文书法艺术

木小六

源起:同自然之妙有

书法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久而弥新。这门古老的艺术之所以能常葆光彩,始终随时代变迁而接续发展,焕发活力,主要还是因为汉字本身的独特性。正如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在其著作《元西域人华化考》中所说:“书法在中国为艺术之一,以其为象形文字,而又有篆、隶、楷、草各体之不同,数千年来,遂蔚为艺术史上一大观。”

汉字是书法艺术的创作载体,汉字的起源,拉开了书法艺术发轫的序幕。书画同源,也正是“象形”这一充满创造性、画面感和自然情趣的基础造字方式,赋予了书法艺术在历史长河中源源不断地传承演变、创新发展的灵感动力。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有关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时期。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人们仅靠语言交流。随着氏族公社的发展,部落的形成,人们对表意工具有了更复杂的需求,于是便有了结绳、刻契和原始图画等帮助记忆和交流的方式。《庄子》中“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的记载,描写的便是结绳记事。

“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论是结绳、刻契还是原始图画,都是基于图像的表意方式,这是象形文字诞生的基础。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指出:“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象形是中国文字最初也是最基础的构造方法,为书法艺术的表现力奠定了丰富的可能性。

这种取法于天地万物之形而“以形示意”的方式,使得汉字书写的笔法和形态成为可供审美欣赏的对象。唐代张怀瓘《书议》中“取象其势,仿佛其形”之语,孙过庭《书谱》中“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之叹,感慨的都是书法艺术从自然中汲取灵感所得的万千奥妙。

右图:大骤风涂朱卜骨刻辞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左图:王宾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辞 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甲骨文:书法审美,笔意初现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汉字,因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而得名。它的出土地安阳,正是商代晚期都城的遗址“殷墟”。殷商时期是目前所见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甲骨文和金文是这一时期文字的代表。除此之外,虽然在陶、石、玉、角等物品上也发现了文字,但甲骨文和金文是考古资料可证实的、数量较多又相对成熟的早期汉字。

甲骨文的主要功能是占卜,天气、农业、战争、疾病、生育、出入的吉凶及官员的任命等,都是占卜的内容。商代负责占卜的官员称为“贞人”。贞人先用尖锐的刀具将卜辞和记录占卜活动的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再进行烧灼,根据龟甲兽骨上的裂纹来推断吉凶。贞人既是“神灵”意旨的传达者,也是早期的“书法家”。甲骨文已显横平竖直的文字特征,体现出早期的书法审美。

甲骨文有“书写”和“契刻”两个步骤,大部分为先书写,再照书写的笔画契刻,仅有少量是只书写而未契刻的。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也出现了以墨或朱砂书写的文字,笔迹中呈现出轻重粗细的变化,两端尖,中间粗,起止间已显锋芒。这说明此时已有类似毛笔的具有柔韧性的书写工具,这种特征也可视为书法最初的用笔形式。

甲骨文的文字排列疏密错落,其结字既呈现重心稳定、搭配得当的对称美,又体现出对单字结构进行多种变通的丰富性,字形自然活泼,稚拙随性,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性。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王宾中丁·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辞》,是罗振玉旧藏著名的甲骨大版之一,是殷商甲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骨版正面的刻辞有百余字,包含四条卜辞,涉及祭祀、田猎、天象等内容,“刻辞书风雄健,气韵宏大,字大体端,笔画遒劲,是宾组二类甲骨的典范,也是商代晚期甲骨刻辞中不可多得的珍品”。此外,字迹精劲的《大骤风涂朱卜骨刻辞》、道美丰腴的《鹿顶骨纪事刻辞》等,都是甲骨文书法中的代表作。

从书法风格上看,甲骨文的字形受刻工、环境、内容等因素的影响,且因刀刻时容易表现线条,不易刻写圆转,所以细直线较多,笔画以方折为主,总体风格瘦劲峻挺,不同的时期呈现出细微的差异。

戍嗣子鼎金文拓片 商

根据甲骨学家、古史学家董作宾的总结划分,盘庚至武丁时期,甲骨文笔力粗犷遒劲,行款错落有致;祖庚至祖甲时期,书法谨严,结体整饬;廪辛至康丁时期,款不整齐,书风草率;武乙至文丁时期,书法劲峭,行款率意,刀锋劲健;帝乙至帝辛时期,书法严整有度,鋒芒显露。

金文:典雅庄重,浑厚圆润

商代不仅有甲骨文,还有金文。古人称青铜器为“金”,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就是金文,金文和甲骨文属于同一时期的两个体系。西周是金文最为发达的时期。

商周时期,青铜器多用于祭祀和丧葬仪式。钟为礼乐之器,鼎为权力的象征,地位超然,因此,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金文铸刻工艺繁复,因其需要先在母范上写刻后再进行浇铸,所以对在母范上书写的笔法特征保留较多。

金文有两种铸刻形态,凹状的叫“阴文”,称为“款”;凸状的叫“阳文”,称为“识”。金文笔画丰满而柔韧,弯笔较多,体势恢宏,其古朴典雅的风格,也比甲骨文更显成熟规范。司母辛鼎、戍嗣子鼎、小臣赊犀尊等青铜器上的文字都是商代金文的代表作。

何尊金文拓片 西周

大盂鼎金文拓片 西周

大克鼎金文拓片 西周

毛公鼎金文拓片 西周西周晚期.金文更为成熟.笔画简练流畅.造型更加优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上的文字都是这一时期金文的代表作。

商末到周初,金文的书写渐趋简化,初期的象形特征逐渐演化为点画规律的曲线。西周时代,青铜器华丽繁复的外在装饰渐趋简单朴素。西周前期,金文大多呈现朴茂凝重、瑰丽沉雄的风格特征。利簋、何尊、康侯簋、大盂鼎上的金文都是这一时期的典范之作。西周中期,金文风格趋向典雅平和、端庄质朴,较具代表性的有大克鼎、询簋、史墙盘等青铜器上的文字。到了西周晚期,金文更为成熟,笔画简练流畅,造型更加优美,风格也更多样化。

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这些古老的文字都表现出书法艺术之美,对后世书法的发展影响深远。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因书写材料的改进与变化,金文、石刻、简帛书法呈现出更加绚丽多彩的艺术气象,书法审美中的“刀味”“笔味”“金石气”“篆籀气”等风格特性,皆能从中寻得源头。

石鼓文:尚实圆转,石刻之祖

春秋战国时期,汉字的字体发生了很大变化,因各诸侯国发展不同,汉字和书法艺术呈现出各异的地域特征。到了战国中后期,汉字的笔法更趋于简洁,出现了由大篆向小篆演变的趋势,书法艺术的表现力也更加丰富和自由。其中,齐系文字、燕系文字、晋系文字、楚系文字所表现出的书法风格较为典型,秦系文字更是独具一格。

以崤山为界,秦国因独处崤山以西,相对闭塞,不像齐、楚、燕、韩、赵、魏这六国同在崤山之东,因此,秦系文字的特征更为独特。石鼓文就是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秦系文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石鼓文是先秦战国时期的刻石文字,世称“石刻之祖”。石鼓文刻在鼓形大石上,因所刻内容为一首首记述秦国君游猎、行乐盛况的四言诗,故又被称为“猎碣”。

石鼓文拓片(局部)战国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全面推行小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从此,秦系以外的各系文字退出历史舞台,小篆成为官体文字。

石鼓文所刻文字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字体呈方形,略显竖长,结体上紧下松,布局稀疏,笔画均匀,圆转有力,体现了秦人尚实圆转的书风,方块汉字的基础也由此形成。其笔法既与早期金文典雅浑厚的特征大为不同,也与其他地域文字的风格迥然有别,已表现出对笔意的自然、书写的流利以及韵律的追求,极富艺术美感。

石鼓文自唐初被发现,唐代大诗人杜甫、韦应物、韩愈都曾先后称颂,不吝美辞。后世历代书法家也将其视为临摹篆书的重要范本,近代书法家吴昌硕正是因持之以恒临写石鼓文,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金石之风。

石鼓文在书法史上的重要性,更在于其承前启后,集大篆之大成,开小篆之先河。石鼓文常被认为是由西周大篆向秦代小篆转变的过渡性字体。所谓“篆”,《说文解字》中的释义为“引书”。段玉裁注曰:“引书者,引笔而箸于竹帛也。”指的是运笔书写。而“引”的古字形正像-人拉弓,其本义就是把弓拉开,引申为拉伸之意。古人将“篆”解释为“引書”。篆书也正像拉开的弓一样,形态圆匀,俯仰向背,有一定的弧度,舒展且飘逸,端庄而灵动,委婉又刚劲。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小篆已成为秦国的通行字体。

在广义上,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都可称为“大篆”。从商代到秦统一六国,汉字的演变由繁到简,字体随之变化,图像性日渐减弱,抽象性不断增强。除秦系文字外,春秋早期各系文字书法风格大体上承袭西周晚期方正朴茂的风格,从春秋中期到战国早期,开始转向颀长秀美,并出现装饰性较强的“鸟虫篆”等书体。到了战国中晚期,各系书法风格总体上走向简率。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全面推行小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从此,秦系以外的各系文字退出历史舞台,小篆成为官体文字。

猜你喜欢

小篆金文书法艺术
浅谈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语法填空专练
Analysing the cultural osmosis in English film appreciation class—Troy
小篆香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外卖小哥
气酣势畅 沉雄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