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早期牛耕的反映

2021-04-23刘兴林

环球人文地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耕田耕牛战国

刘兴林

商代已有牛耕,战国至秦开始推广,战国以前是我国牛耕的早期阶段。

春秋始见与牛耕相关的文字。《论语·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这是最早牛、犁联言的文字。受何晏“犁,杂文”解的影响,或不将此条与牛耕相联系。如徐中舒说:“物训杂毛牛”与《论语》何注“犁杂文”、《淮南子·说山训》高注“牛不纯色”等义又正相应。但犁牛为耕牛,清儒刘台拱、刘宝楠父子辩之綦详,综见齐思和《牛耕之起源》所引,而杨伯峻《论语译注》径释“犁牛之子”为“耕牛的儿子”。

持牛耕春秋说者,多引述与牛、耕相关的人物的名、字为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论语·颜渊》:“司马牛问仁”,何晏集解引孔安国:“牛,宋人,弟子司马犁。”孔子弟子司马牛又名司马犁,名牛字犁。古代有身份的人有名、有字甚至还有号,名、字在意义上是有内在联系的,字由名滋生,名字相应,二者同义或是同一意义范畴。犁字入人名也自春秋始,如莒国君主犁比公、楚国大夫伯州犁等。

孔子弟子的名、字中牛與耕或犁对应,其意义关联正来自当时之牛耕的存在,又寓耕读之意。《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少室周为襄主骖乘,至晋阳,有力士牛子耕,与角力而不胜。”牛子耕是春秋晋国大力士,姓牛,名或字为耕,也显然是刻意为之。只有在牛耕已是较常见之事,且人们充分认识到牛在耕田中的作用和意义之后,才会在当时人的名、字中有所反映。从“犁牛”和几例有身份的人物的名、字看,春秋显然远不是牛耕开始出现的时期,商代、西周牛耕的使用是春秋牛耕发展的基础。目前所见还只限于孔子弟子三人和晋国的牛子耕,因此,肯定春秋有牛耕的同时,也应对其在农业生产的使用情况有正确的估计。

《国语》卷十五《晋语九》记晋大夫窦犨对赵简子说:“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人之化也,何日之有!”虽然不是专为牛耕问题的论述,但它是关于牛耕最早的确切记载。这段话的意思是,牛本来的用途是宗庙中用作供奉、祭祀的牺牲,宗庙是它体现价值的地方;如今沦落为耕田的畜力,受人驱使,本是不该出现的状况。窦犨以此为喻,说范和中行氏为赵氏所败,子孙流落齐地耕作以谋生。用作牺牲到耕田的畜力的变化比喻贵族的没落,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牛的价值的认识。《左传·成公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牛因为是祭祀用的牺牲(太牢之首)而受到重视,但由于西周以来重农抑商自上而下已有牢固的社会基础,以及春秋战国进一步形成系统的农本思想,窦犨绝不会有贬低农业劳动的意思。合理的解释是,牛耕还未十分普遍,或者由于犁具结构或套驾方式的问题,人们尚未从牛耕中看到明显的效益对比,也由于当时普遍的祭祀风尚的影响,人们还无法把牛在农耕中体现的真正价值理清。这种状况同秦汉基于农耕意义保护耕牛的做法大不相同。

牛耕推广同大量的祭祀用牛是相矛盾的。《周礼·地官·牛人》:“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国之政令。凡祭祀,共其享牛、求牛。”《周礼》成书于春秋战国,而以战国说影响最大,其时牛的主要用途是献神(享牛)、求福(求牛)、宴享(积膳)、丧奠(奠牛)及驾兵车和辕外挽车(牵傍),尚未提及耕牛。这种情况既是牛耕尚未形成大势的表现,也与人们祭祀观念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有关,同《国语·晋语》的所述应做相似的理解。虽然战国时期在耕具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使用一定数量的铁犁,但牛耕的推广仍受制于人们传统的祭祀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加上驾耕技术的限制,进展较慢,直至战国晚期,秦律中才有了明确的田牛,有了专门对马和田牛进行保护和饲养管理的《厩苑律》 。

另外,牛耕的使用也存在地区间的差异,秦国可能是牛耕使用较多的地方。《战国策·赵策》赵豹语:“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史记·赵世家》所记略同。河南内黄三杨庄发现的战国晚期到西汉中期的田垄宽70厘米,与西汉晚期以大铁犁进行牛耕形成的代田形式十分接近,间接反映了战国晚期牛耕在中原地区推广的情况。

猜你喜欢

耕田耕牛战国
耕牛和农民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退休咏怀
九九歌
征友启事
包公巧断牛舌案
知道
孟母教子
九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