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辛辣文化
2021-04-23蓝勇
蓝勇
在中国古代,辛辣的调料十分多。明末辣椒传入中国前,花椒、姜、茱萸使用最多,是中国民间三大辛辣调料。
花椒在中国古代的辛辣调料中地位重要,历史上又称川椒、汉椒、巴椒、秦椒、蜀椒等,种植和使用都曾十分普遍,《诗经》中多处提到花椒。特别值得说的是,中国古代普遍有煮茶加姜、椒、桂的传统。历史上常用的“五味”,花椒居第二;“三香”為花椒、姜、茱萸,花椒又为首;过去使用的“五香”,也是由大小茴香、丁香、桂皮、花椒组成。
历史上四川地区是花椒最重要的产地,食用也最为普遍。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平均有四分之一的食品要加花椒,与今天花椒入菜谱相比,是很大的比例。从北魏到明代,使用花椒的比例逐渐增大,最高时的唐代达五分之二,明代也达三分之一。但从清代开始,花椒在食谱中的比例大大降低,降至五分之一。这可能与番椒(辣椒)传入、侵夺辛辣调料有关。同时,清代胡椒的大量使用,可能也侵夺了花椒在饮食中的份额。于是,清代以前在全国十分流行的花椒麻味被逐渐挤到四川一角,使川菜形成麻辣兼备的格局,中原地区惟有山东等地还有一定食麻的传统。
辣椒是在明末从美洲传入中国的,但起初只是作为观赏作物和药物,进入菜谱的时间并不太长。进入中国后,辣椒才有了蕃椒、地胡椒、斑椒、辣角、辣、秦椒等名称。最新研究表明,辣椒可能最先传入江浙、两广、贵州、湖南等地,后又流布于西南等地区。
清初,最先开始食用辣椒的是贵州及其相邻地区。康熙年间,在盐缺乏的贵州,“土苗用以代盐”,辣椒起了代盐的作用,可见与生活关系之密切。乾隆年间,贵州地区开始大量食用辣椒。相邻的云南镇雄和湖南辰州府也开始食辣子。嘉庆以后,黔、湘、川、赣几省辣椒普遍种植,嘉庆时有记载,江西、湖南、贵州、四川等地“种以为蔬”了。道光年间,贵州北部“顿顿之食每物必蕃椒”,同治时,贵州人“四时以食”海椒。清代末年贵州地区盛行的包谷饭,其菜多用豆花,便是用水泡盐块加海椒,用作蘸水,有点像今天四川富顺豆花的海椒蘸水。
嘉庆年间,湖南一些地区食辣并不普遍,但道光至光绪年间,已较普遍了。据清代末年《清稗类钞》记载:“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 (湘鄂人)喜辛辣品”“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说明清代末年湖南、湖北食辣成性,连汤都要放辣椒了。
四川地区食用辣椒的记载稍晚。雍正《四川通志》、嘉庆《四川通志》都没有种植和食用辣椒的记载,目前最早的记载可能是在嘉庆年间,主要在成都平原和川南、川西南和川、鄂、陕交界的大巴山区。道光、咸丰、同治以后,四川食用辣椒开始普遍起来,以至辣椒在四川“山野遍种之”。光绪以后,四川食用辣椒更为普遍,除在民间广泛食用外,经典菜谱中已经有了大量食辣椒的记载。在清代末年,食椒已经成为四川饮食的特色,徐心余《蜀游闻见录》记载:“惟川人食椒,须择其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辣不可。”
邻近贵州的云南镇雄在乾隆时期食辣椒,但在乾嘉时期云南食用辣椒并不十分普遍,民间在光绪年间大量食用。据清代末年徐心余《蜀游闻见录》记载,他的父亲在雅安发现,每年经雅安运入云南的辣椒“价值近数十万,似滇人食椒之量,不弱于川人也”。故清末徐珂《清稗类钞》称:“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
据《植物名实图考》记载,嘉庆年间江西已经种植食用辣椒了,光绪时期,江西地区食辣椒已经较普遍。今江西南康辣椒酱便十分著名。
辣椒传入中国约400 年,但这种洋辛香料很快红遍全中国,将传统的花椒、姜、茱萸的地位抢占,花椒的食用被挤缩在其故乡四川盆地内,茱萸则几乎完全退出饮食辛香用料的舞台,姜的地位也有下降。辣椒的传入及进入中国饮食,无疑是一场饮食革命,任何传统辛香料都无法与威力无比的辣椒抗衡。只是这场革命,由于那时的交通和信息的制约,显得有些缓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