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型社会视域下社区教育促进民营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以象山县西周社区教育学院为例
2021-04-23倪永侃
倪永侃
(象山县西周社区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315722)
文化是企业发展最持久的内驱动力,企业文化是企业成长的基因,是企业员工的精神家园。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就是要了解人的需要、思想、心理和行为,使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协调,将企业建成一个学习互动型组织,促进人和企业共同发展[1]。
社区教育是新兴的教育形态,渗透终身教育理念、贯彻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南。企业文化的发展要创新途径、集聚能量、积淀底蕴,可尝试“以教育兴文化”的路径。随着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加快,社区教育将教育活动的对象和场所从学校扩展到社区全体居民,把教育活动的边界从课堂延伸到社区生活和生产的所有场域。社区教育作为资源共享平台,能够与社区内的学校、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机构开展合作,有效整合社区中的优质资源,能为企业文化建设输送丰沛充足的产品供给,为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持久发展提供强大的资源和机制保障[2]。
西周社区教育学院所在乡镇为象山县工业重镇,除了4 家大型上市企业,尚有400 余家民营中小企业,员工3.5 万余人。这些企业囿于自身的局限及生存压力,他们普遍忽视企业文化建设,更多考虑如何降低成本、如何促进销售等。从我们2017 年所做的专题调查(见表1)表明,企业的短期行为阻碍了自身的长远发展。学院以助推地方经济、服务西周人民为出发点,紧密结合西周镇经济特点和企业文化建设现状,积极推动民营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
一、民营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在全面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中,处于激烈竞争中的企业应对社会变化的方法就是学习创新。惟有学习,才可能有创造不掉队,但从企业文化教育的现状看,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教育活动缺乏目的性。有些企业也会请有一定影响的学者为员工开设文化讲座,但很少去思考开设这种讲座的目的意义[3]。二是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一些企业的培训计划,各种内容都有,有传统文化、政治形势、企业管理等,看似内容丰富,实际杂乱无章,毫无系统性和深刻性。三是教育方式缺乏科学性。企业文化教育的关键是统一员工的思想和行动,教育培训的核心是企业文化,通过实践使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发生改变,与企业的核心理念达成一致。
企业文化主要包括:坚持始终的核心价值理念、严格执行的与核心价值理念一致的规章制度、持之以恒的教育与培训。企业管理者应清醒地认识到,要用优秀的文化规范企业成员的行为,引领企业发展。用正确的价值理念来引导员工的发展,将员工的个人成长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3]。
二、民营中小企业文化建设路径构建
民营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企业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引领者,企业主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社区学院可以主动介入积极引导,推动企业主的思想观念的改变。社区学院的基本职能是组织实施教育培训,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和培训,帮助中小企业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促进者、推动者,为企业的升级转型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转变以技能培训为主的办学理念,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一)制定基本满足企业文化建设需求的培训内容
企业文化培训课程的设立要全面考虑受训人员需求因素。具体培训课程体系涉及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基本知识技能。这是企业招聘纳新时需要进行的岗前培训,企业需要向员工灌输企业文化理念、规章制度和职务技能素养等。其二是专业知识技能。对于处在不同岗位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员工,企业对其的素质技能要求不同,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和有选择性地制定与安排技能培训内容。其三是管理知识技能。这部分内容针对的是企业管理层和决策层,课程内容要紧贴企业战略和培训目的。同时,要重视培训教材的开发,培训教材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学习与阅读兴趣,必须突出实用性和明了性。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业务需求、教学方式、培训过程和授课人等方面[4]。为此,学院开发了企业文化培训系列课程,以“项目课程化为主、专题讲座式为辅”开展培训活动(见表2)。
(二)建立以社区学院为主导的网络化培训体系
?
整合力量,创设平台,形成辐射式培训网络,提高培训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1. 以社区学院为中心,建立多个培训平台。社区学院是教育培训活动的主阵地,主要开展普遍性、理论性、人文性、全员性等培训。一是设立学历提升教育的“远程网络教育西周学习中心”和“双证制成人高中”。学院与浙江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西南大学等10 余所高校建立合作办学关系,设立远程网络学习中心,有专、本科各类专业可供选择,使广大企业员工通过网络在本地享受优质的高等教育服务。三年来,参加学习并毕业的网络大学大专、本科生就达700 余人,获得成人高中证书的近1 000 人。二是开辟“西瀛讲堂”和“外来人员大课堂”。以在本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外来务工人员为对象,实施外来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多渠道、分层次地实施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尽快胜任岗位工作融入当地生活。三是创建“职工技能培训基地”。学院与县总工会、县人社局合作,成立职工技能培训基地。对当地企业职工进行多层次、多门类、多样化的培训,鼓励企业职工学习文化技术,掌握新工艺、新技术,熟悉新设备、新材料,促进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四是建立数字化图书馆。学院携手宁波高教园区图书馆建立双向协作关系,由他们提供技术和资源,建立数字化图书馆,充分利用网络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共享,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2. 以企业为终端,送培训进企业。学院在规模企业成立“职工学校”,开设“职工书屋”,开展特殊性、技能性培训。既深化了校企合作,又提高了培训的实际效果,全面体现了学院“植根企业,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
3. 以“职工会所”为阵地,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学院以企业职工会所为依托,安排图书借阅、专题讲座、文体活动等休闲性项目,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提升员工的人文素养。
(三)探索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有效培训模式
通过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开辟立体交流渠道和采用灵活的培训方式,搭建起互联互通的“文化立交桥”,创造出一种优质高效的企业文化教育培训模式。
1. 共同参与,建立多方联动机制。企业文化培训,是涉及面很广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合作,相互支持。在具体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四方联动”的教育培训运行模式(见图1)。一是党政全力支持。学院通过多方努力,主动协调,努力促进当地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西周镇政府为确保中小企业文化建设顺利实施,落实专项培训经费,由工业副镇长任项目负责人,全面协调各项工作。二是学院主导推进。针对培训对象的不同特点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制定培训方案,与各家企业达成共识,本着“按需施教”的原则,有机结合员工个人成长和企业发展的要求,统筹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三是企业主动参与。企业将教育培训内容纳入年度计划当中,并积极组织参与各项培训。同时,各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对培训内容和方式提出建议,便于学院及时调整,以追求培训效益的最大化。学院也热情邀请镇内一些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参与其中,发挥他们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榜样示范作用。四是部门通力合作。学院联合镇总工会、工办、妇联、团委、商会、个私协会、文化站、人社服务中心等部门团体,组织文化、科普、普法、文艺、健体等各类培训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培训职能,扩展教育培训的覆盖面,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2. 跨界融合,开辟立体交流渠道。政府牵头,学院发力,部门合作,打破企业间的藩篱,协同发展合作共赢。一是携手商会成立“企业家联谊会”。以联谊、论坛、沙龙等形式,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创建、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探讨和交流,既加强了学院与企业的联系,也促成了企业之间的深层互通。二是联合团委成立“青年读书会”。定期举办“西周镇青年读书周活动”,吸引青年员工踊跃参与,促进青年员工之间的交流融合。同时,学院定期开放数字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让更多的青年爱上阅读,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升华境界。三是与工会、妇联、文化站合作共建“西周镇职工文化活动中心”。为西周企业职工提供一个交流、休闲、娱乐场所,推动外来务工人员和本地员工的经常性交流。此外,每年组织全镇企业界体育运动会,既锻炼强健体魄、展示良好风貌,又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以人为本,采用灵活培训方式。学院在发挥自身优势教育资源的同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大力整合高等院校、职业学院、专业培训机构、大型企业等各种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确保培训有效展开。一是培训组织灵活。采用自主培训、合作培训和委托培训三种模式开展培训活动。自主培训是学院自行组织培训;合作培训是指学院与部门团体合作开展培训;委托培训是指学院委托民营培训机构开展企业文化培训,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传递和展示企业的价值理念。二是培训方式灵活。采用集中面授和远程网络教学、长期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三是培训时空灵活。为顾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培训地点在社区学院和职工学校间随机安排;培训时间在白天或夜间、工余或调休时段内灵活切换。既不耽误企业生产,又能让员工参加学习,实现了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动。
(四)建立持续推动企业文化培训的长效机制
建立企业文化培训的长效保障机制是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推进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的根本之举,也是实现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迫切需要。
1. 组织机制。学院联合镇政府、行业协会及相关企业成立企业文化指导委员会。企业文化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商定企业文化的培训项目、课程设置、培训内容等,为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在师资力量、培训资金、场地设施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
2. 考核机制。(1)对培训企业的要求。要求企业建立完整的学习制度,每次培训严格执行点名制度、请假制度,确保每次培训都能顺利进行。(2)对培训过程的监测。为确保培训目标的达成,对培训效果的评估不仅要做到过程中质量监控,更要注重考察培训结果的反馈,以此判断培训是否有效,不断地改进,调整后续的培训方案[5]。一是培训档案检查:学院建立规范的资料存档制度,每次培训都要备份培训资料,包括培训方案、培训教材、教学计划、学员名单、培训通知、学员签到、培训图片、授课影像资料等。二是培训情况抽查:为有效监控学员的学习情况,在培训过程中加强对学员学习情况的抽测。比如检查学员的学习笔记、到课情况、作业提交情况,培训负责人介入培训活动,了解学员的收获和困惑。三是培训现场视察:培训负责人深入到培训现场,了解培训设备、教室布置、场地卫生、学员签到、饮水设施等各类后勤保障的落实情况,确保每次培训的顺利进行。(3)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学院采用Kirkpatrick 培训评估四步法,围绕反应、学习、行为、结果四个层面去设计培训方案(见表3)。
?
3. 宣传机制。学院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宣传企业文化理念,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使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一切活动中去,逐渐内化为员工的自觉意识,成为员工的行动指南。首先,开通教育培训信息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在校园网上设置“企业文化”培训信息专栏,将所有培训信息公示在网上,开通“在线咨询”“建议上报”“在线留言”等功能,拓宽信息反馈的渠道。其次,借助传媒宣传培训信息。通过象山电视台、《今日象山》等县级媒体对学院的培训信息、培训成果等进行宣传;在学院主办的《西周社区教育》,介绍企业文化的培训菜单和培训情况;利用各企业的宣传橱窗、电子大屏幕等发布最新培训资讯。
4. 激励机制。采用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激发员工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个人都感到力有所用,才有所展,劳有所得,功有所奖,认真自觉地参加培训工作。学院与相关企业沟通协调,对受训员工进行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激励,培训学习和绩效考核挂钩,具体包括:关心激励、榜样激励、数据激励、奖金激励等。对参加学历培训的职工,凡取得学历者,所属企业和社区学院给予培训费30%―70%不等的补贴。
(五)组建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通过挖掘资源、拓宽路径,组建一个来源广泛、结构合理、满足需求的教育资源库。选聘教师时,我们综合考虑经济性、实效性和现实性。师资队伍由以下几类构成:专任教师主要负责企业文化的通识培训;兼职教师由县文化讲师团、名教师、政府部门领导等人员组成,主要承担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方面的培训;特聘教师由当地具有较大影响力且热心教育事业的企业老总等高层管理组成,主要从事管理文化、团队精神培训;专家教授是根据实际需要临时性聘请高校、培训机构、企业管理咨询公司的专业人士,主要做前沿性、实效性、专业性较强的主题培训。
三、民营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实践思考
企业的发展与企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文化培训的重点在于企业和员工能够产生巨大共鸣,提高工作热情和效率。技能培训可以使员工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的特点,极大地方便员工积极投入工作并提出良好的建议,使企业能够及时在市场中做出快速敏捷的反应,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1]。
(一)从“技能”到“文化”,拓展了社区教育的办学职能
学院每年为中小企业组织10 多期技能培训,完成技能证书考核500 多人,参加成人高中学习300 余人,大专本科学习200 多人。同时,从培育文化的角度出发,开展企业文化专项培训,每年参加人员在1 000 人以上,员工的文化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习惯等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团结、合作、创新、诚信等理念业已成为员工的共识,企业的团队文化初步形成。学院对600 多名员工进行培训前后的对比调查表明:员工的敬业爱岗、职业操守、团队协作、学习创新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幅度提升。借助学院创设的多个平台,企业负责人之间有了正常交流沟通的渠道,企业员工通过QQ 群、微信群、联谊会、读书会等拓展了更加广泛的互动空间,既丰富了业余生活,又促进了企业和谐。企业不再仅仅是员工的工作场所,也成为了员工的精神家园,企业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
(二)从“学院”到“企业”,创新了校企共建的新模式
学院依托自身智力和师资优势建立起完善的培训保障机制,还和台湾传程、上海德明、杭州派迪等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合作,先后开发了10 多门校本课程,建成系统的文化培训课程体系,推出以企业文化为特色的专项培训,建立多层次的培训平台,形成以社区学院为中心,职工学校、职工会所为终端的企业文化教育培训新模式(见图2)。
(三)从“自愿”到“自觉”,增强了民营中小企业的文化认同
目前已有300 多位企业主参加了企业文化专项培训,使企业主的责任意识内在化。至2019 年底,有100 多家企业逐步建立起企业核心理念价值观系统,全镇有130 余家企业通过各类质量体系认证,100 多家企业获得“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象山县学习型企业达标单位”“省、市绿色环保企业”等荣誉。企业间的交流互动常态化,2017 年以来,每年都举行10 多场企业间的联谊活动。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在不断提高。
(四)从“自闭”到“融合”,形成了协同发展的新机制
长期以来,民营中小企业的教育培训活动一般以知识和技能培训为主,对促进企业文化建设较少涉及。学院在开展知识技能培训的同时,实施企业文化专项培训,引导改变企业的管理理念,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共同构建了政府统筹、教育发力、企业主导、部门协同的企业文化建设培训体系;通过“穿针引线”发挥大型企业榜样示范作用,举办实地考察、专题讲座等活动,扎实推进民营中小企业文化建设。
结语
推进民营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是影响深远、既复杂又富有创新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由浅表到深层、由混合到融合的发展过程和境界攀升。需要注意的是,各个企业发展不平衡,必须要因地制宜,顺势而为,不要拔苗助长;要顾及企业的具体实际,加强沟通协调,跨界联动绝非越俎代庖;坚持从实际出发,重视调研,周密部署,不能操之过急;争创特色,务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6]。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7]。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命脉,没有了创新,企业一定会被淘汰。企业管理者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用世界眼光审视企业自身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条件,用文化的力量创造更多适应市场需要的新思想、新体制、新举措,始终走在时代潮流的最前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