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民族声乐流行化趋势研究

2021-04-23孙强,薛亚君

艺术科技 2021年24期
关键词:电子音乐传播媒介民族声乐

孙强,薛亚君

摘要:民族声乐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民族艺术的瑰宝。在时代变迁、多元文化融合的社会背景下,我国民族声乐的流行化发展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基于此,文章简要分析21世纪民族声乐流行化趋势的基本表现及产生原因,重点从流行化载体和影响两大维度探究21世纪民族声乐流行化趋势,以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声乐;流行化趋势;电子音乐;传播媒介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4-0-03

民族声乐的流行化包含两个内涵:一是民族声乐与现代流行音乐的融合,以丰富民族声乐的音乐表现形式,契合21世纪的审美语境及受众需求;二是民族声乐依托多种媒介、载体、渠道、人群等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掀起民族音乐文化浪潮,并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与当代音乐艺术创造。无论何种民族声乐的流行化趋势,都伴随着民族声乐自身的创新求变,如借鉴传统民族声乐演唱技法,融汇现代的电子音乐、流行音乐等要素;突破民族声乐传播的时空桎梏,运用新媒体展现民族声乐的魅力等。

步入21世纪以来,声乐艺术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声乐领域百花齐放,出现了多种唱腔风格,涌现出诸多现代化的声乐作品,这在为民族声乐发展带来契机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民族声乐的流行化趋势,对保留民族声乐的文化意蕴、促进民族声乐现代化发展大有裨益。

1 21世纪民族声乐流行化趋势的基本表现

流行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并非指代某一音乐流派或音乐要素,所有流传面广、受众基础扎实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都可以被称为流行音乐。21世纪民族声乐流行化趋势的基本表现包含以下两个维度。

其一为民族声乐与流行音乐的融会贯通。21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及创新,民族声乐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的集中体现、民间艺术的瑰宝,也获得了广泛关注,一批具备民族精神、坚持民族寻根且独具匠心的民族声乐艺术家在民族声乐作品中融入流行音乐元素,使民族声乐面向更多的群体,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如《林徽因的抗战》《独角兽之夜》等现代流行化的锡剧作品,保留了锡剧的传统艺术魅力,在题材上更加宽泛,且在唱腔与表演中融入流行性元素,使唱腔婉转动听、动人心弦,同时在舞台美术设计上融合时尚要素,借助灯光效果、音响效果进一步增强了锡剧表演艺术的感染力,转变了人们对锡剧的固有观念,让人们感受到了锡剧的独特魅力,吸引了更多人关注锡剧,走进锡剧,欣赏锡剧。再如当前十分流行的《离人愁》《江山无限》《悟空》等古风歌曲在传统戏曲作品基础上添加了流行元素,保留了戏曲唱腔的特色及古色古香的韵味,让歌词朗朗上口,旋律新颖别致且易于传唱,显著增强了民族声乐的影响力与感染力。这些都是21世纪民族声乐流行化趋势的集中体现[1]。

其二为民族声乐传播范围扩大且渠道多元。21世纪是信息经济时代,社会信息传播速度和密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且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网络技术等前沿技术手段的支撑下,用以传播民族声乐的媒介愈加多样。不仅如此,民族声乐的传播队伍逐渐壮大,民间艺术团体、专业艺术团队、行业协会、民间声乐创作者及表演者等都是民间声乐传播与流行化趋势的主体力量。与此同时,易于传唱的民族声乐曲目在社会广为流传,融入人们的精神娱乐生活中,拓宽了民族声乐的传播空间,也让民族声乐的流行化趋势愈發明显。

2 21世纪民族声乐流行化趋势的主要原因

民族声乐流行化趋势产生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之分。自20世纪以来,西方声乐作品、声乐艺术文化、音乐创作技法及音乐思维传入我国,并与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相融合,此时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与诠释具有“西体中用”“中西合璧”的特点,倾向于对西方声乐的借鉴及对西方音乐元素的运用,通常在民间小调、民族戏曲中融汇西方现代通俗音乐,开辟出民族声乐流行化的创作路径。在此阶段产生的抒情性民族声乐作品已经体现出流行性民族声乐的雏形,但其在创作思路及手法上依然受到西方通俗音乐的影响,缺乏个性与民族特质。

20世纪之前,民族声乐作品的传播通常依靠口传心授,依赖传承者的艺术造诣、演唱天赋及其对民族声乐的热爱。20世纪后,西方音乐的传播方式对我国民族声乐的流行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时影视剧、录音磁带、光盘、数字音频等相继出现,加快了民族声乐的传播速度,也让民族声乐的流行化趋势愈发明显。综合而言,20世纪民族声乐流行化趋势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音乐文化、音乐技术的影响,因此该阶段的流行化趋势产生原因为外在因素。

21世纪以来,我国音乐艺术事业蓬勃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让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声乐艺术家不再满足于对西方通俗音乐的照抄照搬,而是追求我国民族声乐的个性化创作,对各地区民间曲调、民歌、民族音乐文化的提炼与整合以及对西方作曲技法的适度运用,使我国民族声乐更有传统底蕴和文化价值,同时又带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不仅如此,21世纪以来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国家对民族声乐的保护性传承及发展予以高度重视,在社会中营造出良好的民族文化氛围,也让公众以追求民族音乐为主,再加上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无数民族声乐艺术家的孜孜追求,我国民族声乐流行化动力十足。可见21世纪民族声乐的流行化发展更多的是人们在为民族声乐的生存开辟新的生态,不断探索民族化的创作技法,探求传承民族声乐文化的现代化路径,因此该阶段的流行化趋势产生原因为内在因素[2]。

3 21世纪民族声乐流行化趋势的载体与影响

21世纪以来,民族声乐的流行化趋势势不可挡,涌现的民族声乐作品令人耳目一新,以新颖别致的方式呈现民族声乐的韵味及独有魅力。但与其他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相比,民族声乐的流行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找准民族声乐的文化根基,促进其与流行性音乐元素融合,开拓出更加有效的传播载体,才能够促进民族声乐可持续发展。

3.1 21世纪民族声乐流行化趋势的载体

21世纪民族声乐流行化趋势的产生,不仅受到我国公众音乐审美心理、审美价值追求、文化情感共鸣的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多元化的传播载体、扎实的主体力量以及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1 较为完善的融媒体格局

融媒体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也是当前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体生态。21世纪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工作有序进行,在社会上掀起了回归传统、追求民族风韵的流行浪潮,各类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节目制作上推陈出新,将民族声乐元素应用于节目创作中,涌现出一批具备民族音乐文化内涵、包含民族声乐要素的综艺节目,如《我爱记歌词》《中国好声音》《经典咏流传》等,这些节目为民族声乐的展示与魅力绽放提供了新的舞台,节目也让人们认识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声乐演唱家,如萨顶顶、阿宝等,他们带来的原汁原味的民族唱法、传统与现代兼顾的演唱风格,让人们在接触、感知民族声乐的同时爱上了民族声乐。

当前,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飞速发展,人们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分享心情、展示生活、记录身边事,也为众多民间艺术家提供了展示的平台。部分民间艺术家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自己演唱的视频,展示自己对民族声乐的改编曲目,民族声乐相关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分享自己的动态与学习心得,有效突破了民族声乐传播的时空桎梏,也让民族声乐走出荧幕,不再束之高阁,而是转化为人们精神娱乐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

3.1.2 音乐创作及表演群体

近年来,众多音乐创作者与表演者也将关注的焦点转向民族声乐与流行音乐。在音乐实践上,音乐创作者发挥自身的创作技艺,将流行元素融入传统民族声乐作品中,或是借鉴民族声乐作品的曲调、结构、节奏型等创作出新的作品。音乐表演者则运用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等诠释与演绎作品,在此过程中,音乐创作者与音乐表演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民族声乐的流行化。

从音乐的演绎层面来看,越来越多的民族声乐流行化作品的背后是对民族声乐现代化发展路径的不断探索,是无数民族声乐艺术家的孜孜追求。例如,山鹰组合善于将彝族民间音乐元素融入现代流行音乐中,该组合创作的《彝人之歌》《我是山里人》等保留了彝族民间音乐的独特韵味,以具有时代感和时尚感的音乐表现形式展现出彝族人的性格、彝族的自然风光与发展历程,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并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对推动民族声乐的流行化具有重要价值。再如青年歌手谭维维致力于民族声乐的创作与传承,其创作的《华阴老腔一声喊》《给你一点颜色》等作品将我国民族声乐的唱腔、古诗词歌曲、民族唱法等与流行音乐融会贯通,体现出独有的东方之美,展现出我国民族声乐的神韵,以现代化的形式发展与传承民族声乐,让民族声乐的流行化趋势更加明显。

3.1.3 民族音乐教育

21世纪民族声乐的流行化发展趋势离不开音乐教育改革的推进。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体系下,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还是高等教育阶段的音乐专业教育,都以西方音乐教育范式为主。正如龚琳娜所说,西方音乐按照音高分为高音、中音及低音,而我国民族声乐具有丰富的音色与声音变化,如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的民间音乐音域宽广、声音洪亮,有呼麦等特色唱法,体现了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爽朗豪放的性格,也体现出草原的一望无际与旷远;苗族音乐则委婉优美,有对唱等多元化的音乐表现形式,情感细腻且真挚,体现出高山民族特有的音乐文化。这为民族声乐传承人的培育提供了教育保障,也对民族声乐的流行化起着推动作用[4]。

3.2 21世纪民族声乐流行化趋势的影响

备受人们关注与青睐的流行性民族声乐作品,有着神形兼备、形式与内涵兼具的特点,自然淘汰了低劣的民族声乐作品。可见,民族声乐的流行化趋势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从整体上来看,其对民族声乐创作、表演及人们的审美心理等产生的影响是深远且积极的。

3.2.1 对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的影响

21世纪民族声乐的流行化趋势对我国民族声乐作品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历了20世纪初对西方声乐的照搬照抄与一味模仿,20世纪后期对西方声乐创作技法的借鉴,21世纪以来我国民族声乐创作终于走上了自主化、个性化的发展道路,此时的民族声乐作品创作追求创新突破,但不背离其文化意蕴与民族根基,在传统的民族声乐曲目内融入时代元素、时尚要素,延续传统民族声乐独特的唱法、丰富的调性变化、独具特色的节奏型,配合民族器乐,为人们打造传统与现代交织、继承与创新统一、古色古香与时代气息并重的视听盛宴,丰富了当代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技法,突破了传统创作思维的束缚,改变了固有的创作思路及理念,让民族声乐作品真正在民间流行,融入人们的生活,走进人们的视野与内心。

3.2.2 对民族声乐作品受众群体的影响

21世纪民族声乐的流行化趋势无异于在社会中掀起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潮,让人们对西方音乐的关注转向对民族音乐的追求。这一方面可以为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塑造新的文化生态、审美心理及价值追求,让民族声乐的传播拥有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也能让民族声乐在新時代寻找发展契机;另一方面能够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素养,使其自觉抵制粗制滥造的民族声乐作品,关注内涵深刻、意蕴深远的音乐艺术形式,规避快餐式音乐文化,可以净化音乐传播空间,为民族声乐的流行化发展提供内驱力,并且在公众支持、音乐创作者及表演者的努力下,将民族声乐推向更加广阔的艺术舞台,增强民族声乐的传播力、影响力、感染力与吸引力[5]。

4 结语

21世纪民族声乐流行化趋势基本表现为民族声乐与流行音乐的融会贯通,民族声乐传播范围扩大且渠道多元。21世纪民族声乐流行化趋势产生的原因属内因,即一直在为民族声乐的生存开辟新的生态,不断探索民族化的创作技法,探求传承民族声乐文化的现代化路径。民族声乐的流行化趋势载体包括较为完善的融媒体格局、音乐创作及表演群体、民族音乐教育,可以让民族声乐作品真正流行于民间,融入人们的生活,走进人们的视野与内心。

参考文献:

[1] 张琰芹.传承与完善新时期中国民族声乐的新探索[J].艺术评鉴,2021(13):7-9.

[2] 孙消.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思考[J].四川戏剧,2021(6):101-103.

[3] 马雅楠.民族声乐对现代流行音乐文化的影响研究[J].北方音乐,2020(7):252,254.

[4] 王莹莹.民族声乐对现代流行音乐文化的影响与启示[J].艺术研究,2019(2):38-41.

[5] 张东.中西文化比较视域下的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困境及其出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8):146-150.

作者简介:孙强(1995—),男,黑龙江鸡西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声乐演唱艺术。

薛亚君(1964—),女,黑龙江佳木斯人,本科,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猜你喜欢

电子音乐传播媒介民族声乐
浅谈电子音乐在电影配乐中的体现与运用
电子音乐视觉化分析的多元理论与视角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反腐报道中的大众传播媒介
电子音乐在舞台艺术中交互思维模式的应用
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研究
20世纪西方音乐概览(之十三)电子音乐
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及传播媒介的绩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