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B站弹幕文化研究
2021-04-23王雪汀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弹幕这一新兴媒介逐渐进入公众视野。bilibili作为国内最具代表性的弹幕视频网站,每天实时更新着数不胜数的弹幕。青年群体是发送弹幕的主力军,他们热衷于交流、分享自己的所感所想,这些带有强烈亚文化风格的文字评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弹幕文化。文章结合青年亚文化理论,就B站弹幕文化的发展现状分析其特性,并提出关于弹幕文化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B站;弹幕文化;符号;景观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4-00-03
当下的互联网环境日新月异,处于大环境中的传播媒介也在不断更迭。近年来,随着bilibili弹幕视频网站在青年群体中的流行,弹幕技术飞速发展,弹幕视频迅速崛起,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弹幕文化。因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实时性、娱乐性等特征,弹幕已成为青年群体表达自我、交流互动的一种重要方式,逐渐形成网络亚文化现象[1]。
1 概念阐述
1.1 弹幕
弹幕最早源于日本的御宅文化和ACG产业(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s和游戏Games)。2006年,日本的Niconico视频网站最早提供了在影片上方留言的功能。用户可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发布自己的所见所感,这些文字随着画面自右向左滚动,形成了一种“覆盖式评论”,十分像一片枪林弹雨形成的幕布,因此被称为“弹幕”。
1.2 B站
bilibili弹幕视频网于2009年建立,是一个集聚了大量年轻用户的社区平台。因为一直致力于用年轻人的语言对话,被粉丝亲切地称为“B站”。B站的一大特色就是在视频上方滚动的弹幕,而B站之所以拥有如今的人气,也与独特的弹幕文化密不可分,很多动漫里有趣的梗都出自B站弹幕。B站为视频爱好者们提供了一个创作与表达的平台。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B站是一个重要的网站,在这里,不仅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还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小众文化圈,获得归属感与认同感。
1.3 青年亚文化
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始于芝加哥学派,后又经历了伯明翰学派及后亚文化时代。早在20世纪40年代,芝加哥学派就开始关注亚文化现象,并试图将其理论化。在芝加哥学派看来,青年亚文化是一种越轨行为。他们通过对种族问题、犯罪问题以及舞女等相关职业问题的研究,将青年亚文化现象置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冲突情境中[2],指出下层阶级青年的越轨行为是一種用于拒绝或反抗社会矛盾的方式。
伯明翰学派认为,青年亚文化是一种抵抗仪式。他们从阶级和权力的视角出发,指出青年亚文化是工人阶级反抗霸权的一种体现。同时,在他们看来,这种抵抗是通过一种亚文化成员共享且鲜明独特的风格来实现的。但这种独具风格的抵抗仪式,最终往往难逃被主流意识形态和商业收编的命运[2]。
不同于早前,后亚文化时代呈现出高度变异的文化面貌。研究者们认为这一时期的青年亚文化并没有明显的阶级抵抗风格,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混杂性风格的纯娱乐活动[3]。
2 弹幕文化的发展现状
虽然如今B站是国内最具人气的弹幕网站,但它并不是弹幕的引入者。真正把弹幕引入中国的是AcFun(下文简称“A站”),它让弹幕开始进入我国青年的日常生活,只不过由于后期运营不当,用户体验受到严重影响,人气逐渐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下,B站迅速崛起,一跃成为国内最具人气的弹幕视频网站。
随着B站的发展,弹幕技术和弹幕视频迅速崛起,并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弹幕文化。最初,只有大量评论同时出现才被称为弹幕。但如今,即便是单条评论也可以叫作弹幕。不过弹幕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现象仍然是大量评论同时飘过的场景,如常见的满屏“爷青回”“战歌起”等等。
3 青年亚文化视角下B站弹幕文化的亚文化景观
亚文化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与主流文化相对的非主流的、边缘的、局部的文化现象[1]。戴维·波普诺在《社会学》一书中曾这样界定亚文化:“当一个社会或某一群体既拥有亚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具备其他群体所不包括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4]弹幕文化是一种偏向非主流的文化。弹幕中习惯用语的形成大多基于大量的亚文化产物,这些鲜明的文化符号轻易地将弹幕文化与其他网络文化区别开来,使得弹幕文化具有强烈的亚文化风格。同时,作为互联网的主要用户,青年群体在弹幕文化的形成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弹幕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与青年亚文化的主要特征相吻合。
3.1 高度风格化的符号语言
“亚文化所代表的对霸权的挑战并不直接由亚文化产生,它间接地表现在风格之中,即符号层面。”[5]在20世纪的英美国家,青年们借助发型、音乐、服饰等鲜明的视觉元素,彰显着独一无二的风格,如“泰迪男孩”“摩登族”等,就通过独特的穿着等表达自己对青年亚文化的推崇。
在人们习惯网络社交的当下,年轻一代不再利用真实可见的事物去彰显自身风格。这时,网络语言就成了一种对亚文化进行标识、识别的表征符号。弹幕族们将本土语言以及外来词汇融合,再加上源自宅文化的元素以及一些恶搞、吐槽成分,创造出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充分彰显了亚文化风格。因为其形成基于大量亚文化产物,所以这套语言体系带有鲜明的风格,比一般的网络用语更加小众,除非受众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了解相应的文化背景,否则很难在第一时间理解并接受。
B站弹幕的高频词充分体现了这一特性,2021年的年度弹幕“破防了”本为游戏术语,意为使用特殊物理伤害突破了防御。然而,在B站用户的发挥下,“破防了”一词开始适用于各类视频。每当人们在视频中感受到情感的颤动,都可以发送一条“破防了”弹幕。2019年的年度弹幕“AWSL”原本也只是4个英文字母,但在弹幕语言中则表示“啊,我死了”。这些符号语言也许不能被大众完全了解,却具有强烈的风格,可以在B站弹幕大军中得到强烈认同。
3.2 仪式性的主流文化抵抗
在B站的弹幕大军中,有一类内容很有人气,它就是人们常说的吐槽。这其实是后现代主义文化影响下弹幕使用者最重要的文化表达策略,也是反映弹幕行为抵抗性的一个典型表现[6]。简而言之,吐槽是从一个有趣的点切入,对另一个人的行为或语言发出疑问、感慨或抱怨,带有戏谑和玩笑的成分[7]。近年来,很多媒体在报道中也会使用“吐槽”一词,可见该词已深入人心,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除了挑毛病,吐槽在现实生活中还有抱怨、批评等含义,但大多具有娱乐性,没有敌意。弹幕中的吐槽内容就主要是针对视频中不合逻辑或常理的地方进行调侃。弹幕用户有时还会互相吐槽——寻找其他弹幕的漏洞。在笔者看来,吐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作观看者的一种意见反馈,可以激励内容创作者及时发现作品存在的问题或进行优质内容再创作。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其实很喜欢观看让自己有槽可吐的视频,在B站上,不合逻辑的“雷人”视频总能收获很高的播放量和满屏的弹幕。
3.3 边缘性的受众群体与应用领域
在亚文化群体中,边缘被认为是一种时尚。人们乐于站在边缘的角度以独特的方式揭露社会,因此反叛性是青年亚文化的本质特征。弹幕文化作为一种偏向非主流的亚文化,其受众同样具有边缘性。虽然弹幕已在中国发展数年,日渐融入我国青年的日常生活,但是仍旧不能算作社会主流的范畴,因为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不了解甚至排斥弹幕,觉得它们会影响自己观看视频的体验。
从弹幕视频网站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它起源于日本的宅文化,传入我国后也依旧没有跳出这一圈子,因此网站提供的内容还是以ACGN产品为主。可是ACGN爱好者毕竟只是小众群体,数量有限,这也决定了弹幕依托于传统的弹幕视频网站将始终处于社会文化的边缘[6]。虽然近年来不少视频平台都引入了弹幕功能,让它作为一种新型互动模式进入了除二次元以外的更多领域,但弹幕文化要真正进入社会大众的视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4 自发传播原创内容
在A站、B站等弹幕视频网站,网民们发布的作品大多是原创内容,这些独一无二的创意吸引着大量观众,这也是B站总能以其独特的文化产品吸引亚文化群体的原因。此外,发送弹幕评论本身就随机且即时,每一条评论都承载着弹幕用户的所感所想,因此视频上方的弹幕也成了弹幕族们创意思想的聚集地。
热衷于发送弹幕的用户基本上是经常在网上冲浪的年轻一代,相较于其他互联网用户,他们对虚拟网络社交环境更为熟悉,不仅有高超的电脑技术,还有着极强的分享欲,总希望能把自己的所知所感分享给更多人。这也是人们总能在一些没有翻译的视频作品中发现“野生字幕君”的原因。他们以弹幕的方式发送翻译,方便其他的观众观看,不为利益,完全出于满足分享和交流的心理需求。
4 B站弹幕文化的研究发现及相关反思
4.1 发送弹幕:自我表达和社会互动的需要
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1974年,卡兹等传播学者在《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的论文集中概括了受众媒介接触行为的基本框架为“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8],即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9]。如今弹幕为大众所喜爱,成功破圈,也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用户们自我表达、引起共鸣、收获认同的需求。新一代的年轻人有着独立思维,渴望表达自己的意见,但大多数人在互联网世界中无法得到很多关注,感到孤独,因此他们更加希望与他人沟通交流。这时,弹幕就成为一种实现信息共享、情感交流的方式。例如,半夜一个人看视频时,弹幕会让人觉得有其他用户在和自己一起观看。虽然很多弹幕不是实时的,但却能给人实时的感觉。相较于传统的点赞、评论,发送实时弹幕打破了观众间的时空局限,满足了青年人们互动与社交的需求。弹幕让天南海北的人们汇聚于虚拟网络之中,能让用户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就这样,用户通过弹幕互动、表达自我、获得关注,满足寻求认同和社会交往的欲望。
4.2 弹幕文化的泛娱乐化
弹幕文化的初衷只是为了娱乐,给用户带来新的快乐,帮助用户找到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但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样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一些视频中弹幕铺天盖地,且大多是打卡留名式弹幕,并无实质上的文化意义。这种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了其他人观看视频,也让弹幕失去了原本溝通交流的意义。还有一些用户恶意刷屏,发送与内容毫无关联的弹幕,严重影响了视频观看体验。更有甚者借着弹幕内容不易监管的漏洞,趁机发送低俗、暴力等消极内容,对网络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美国著名的批判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写道:“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10]在我国,弹幕文化方兴未艾,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但如果人们使用弹幕仅仅为了娱乐,花大量时间沉浸于弹幕的碎片化评论中,而不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终会陷入娱乐至死的噩梦[11]。如今,B站上一些戏谑经典的娱乐视频的关注度超乎想象,可见当下娱乐之风甚嚣尘上。
5 结语
新媒体时代,弹幕突破了传统的评论模式,满足了用户自我表达和互动交流的需求,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弹幕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弹幕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但与此同时,人们也要关注弹幕狂欢下潜藏的各种不良倾向。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促进弹幕文化良性发展。主流文化要在充分尊重弹幕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其独特的风格,在视频和平台中运用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主流价值观。毕竟只有立足受众多方面需求,谋求多领域合作,弹幕文化才能够在新媒体时代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 袁之砚.当代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弹幕文化探析[J].科技传播,2020,12(16):168-169.
[2] 罗红杰.祛魅与超越:当代青年亚文化的融合发展[J].云南社会科学,2020(1):164-169.
[3] 周连勇.数字媒介展演下的青年亚文化流变:基于“新媒体与青年亚文化”的研究综述[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21,37(2):22-28.
[4] [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8.
[5] [美]迪克·赫伯迪格.亚文化:风格的意义[M].陆道夫,胡疆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9.
[6] 陈果.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网络弹幕现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7] 李燕云. 2006至2011年网络外来语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8] 蔡骐,刘维红.对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再探索[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5-10.
[9] 陈少敏.使用与满足视角下弹幕文化的分析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7):228-229.
[10]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85.
[11] 陆楚瑜,文霜,吴滨洋.新媒体时代弹幕视频的兴起原因与发展研究[J].科技传播,2020,12(6):132-133.
作者简介:王雪汀(2001—),女,内蒙古包头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