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东方传统元素在建筑中的演绎
2021-04-23李延文,陶皓淼
李延文,陶皓淼
摘要:建筑的美学与结构因几千年前拱券的出现而得到拓展。在东方传统屋顶中,飞檐作为最有特色的构件,承担起表现动态的职责并且在不同时代展现出不同特色。在现代建筑中,建筑师们通过对传统飞檐进行变形、重组、抽象、变体等,将其转化成现代设计中表达动势的元素与丰富建筑整体造型的图形。文章试图通过典型案例,分析飞檐在建筑中的演绎,并探讨未来传统元素在建筑中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飞檐;建筑;动势;东方传统元素
中图分类号:TU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4-00-03
0 引言
《考工记》记录,古代工匠喜欢把生动的动物形象运用到艺术创作中。早在汉代,就出现了极具飞舞特色的绘画及雕刻。在以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建筑中,飞动之美得到了更加明显的体现,不论是建筑内部装饰还是建筑外立面都表现出一种动态之美[1],这是中国古代一种很有特点的美。而现代公共建筑中对飞檐元素的运用,主要是为了增强艺术表现效果,使建筑与特定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呼应。
1 飞檐的功能
第一,飞檐利于采光与排水。屋顶有弧度的造型设计,形成了飞檐的外形,这种造型使屋顶延伸出来的部分形成向上弯曲的屋面,能够让房屋获得更多采光且更加通风。飞檐采用的“举折”构造使角度更为陡峭,但其最低折处的构造又较为平缓,这样有利于增加日照面积[2]。第二,飞檐利于防雨防晒。我国古代工匠大多将木材作为建筑的主要材料,但若遇到雨水天气,木材本身不耐腐蚀的缺陷就会显露出来,为避免木材腐朽破裂,影响建筑物稳定性,将屋檐外延出去形成飞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建筑物整体[3]。第三,飞檐富有装饰性。飞檐作为中国古代传统元素,有着独特的装饰功效。随着古代工艺技术的提升,飞檐出现了更多独具特点的装饰构件,如飞檐脊饰、椽头装饰等,多用于宫廷及寺院。其中,飞檐脊饰的设计造型通常为兽类的装饰构件,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导致兽类的装饰构件大相径庭。
2 飞檐的构造
清代的官式做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飞檐最有代表性的做法。“冲三翘四”是古建木工给出的一个口诀,“冲三”就是在搭建结构的时候,飞檐角梁外端的平面投影长度要长正身椽子约三椽径,“翘四”便是最后那根椽子高正身约四椽径。这在《工程做法则例》中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只是在讲述仔角梁长度相关篇幅时才提到,“凡仔角梁以出廊并出檐各尺寸,用方五斜七加举定长,再加翼间,角斜出椽径三份”。文中提到的仔角梁便是清代官式做法中的上部角梁,而其下部则被称为老角梁。仔角梁的挑出直径与正身飞椽的出檐直径相关[4],老角梁的挑出直径则与正身檐椽的出檐直径相关。角梁上翘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老角梁前部扣在挑檐桁和正心椽之上,而尾部却被压在金桁下面,从而导致老角梁的部头高高竖起,整体高出了正身檐椽;第二,仔角梁的第一端探出老角梁一定的部分,要比其下皮的延长线又高一个角,这导致檐椽的高度随着三角形木结构的升高而逐渐升高,最终实现了木工口中所述的“冲三翘四”[5]。
3 飞檐在建筑中的图形演变
东汉时期,我国建筑就有了屋面屋角起翘的形式,这是中国知名建筑史学者杨鸿勋先生考据确定的。中国汉代开始的两段式建筑屋面结构就是飞檐最初的样式,接着演变出“折面”的屋顶结构形式[6]。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折面”逐渐转变为“举折”,建筑屋面结构逐渐成了曲线形状,在曲面交角处也形成了飞檐。隋朝时期,发现了完善的飞檐形态。此后飞檐逐渐形成起翘的形态,并得到了大量应用,最后演变成了现在的形状。而现代建筑物中的飞檐元素借鉴各个朝代飞檐形式,通过抽象、变形、重叠、渐变等设计手法,为现代建筑增光添彩。
3.1 飞檐的历史演变
我国古建筑的飞檐在清代以前已经经历了由直线到曲线,由较为平缓到逐渐陡峭的过程,其装饰特征也从简单变得绮丽、繁复,经历了从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发展演变过程[7]。在清代的建筑风格及飞檐的变化中,可以看到自唐代以来,早期建筑所呈现的巨大的斗栱、硕大的飞檐,以及类似南禅寺大殿屋顶巨大、缓和的屋面曲线都已经改变。而檐柱上升、侧脚做法以及其他古老的特殊构造处理方式,已经渐渐退化、简化,早期偏于沉稳、严肃、略显朴素的建筑样式发生明显变化,建筑受力体系的理性之美已经不再像以前的木构建筑那么重要[8]。
3.2 飞檐在建筑中的抽象性表现
3.2.1 Saemoonan教堂
Saemoonan教堂是位于韩国首尔的天主教教堂,其造型可在我国金代的飞檐形式中找到踪迹。金代飞檐出檐深远;建筑的檐柱、大脊、檐口三条逐渐抬升弧线;飞檐平直略微翘起,不是水平的屋檐。教堂表面渐变的方形镂空附和着起伏的屋顶向上,透出室内的暖黄色灯光,就像黑夜中盘旋的萤火虫[9]。
3.2.2 北京 BIT 体育中心
建筑師们从达·芬奇的飞行器和抛物线作品中得到启发,并在建筑设计中继承和融合了达·芬奇与科技、艺术领域对话时的灵感。最终,在深入研究各学科的艺术和历史问题以后,整个屋顶的轮廓以抛物线的形式呈现出来,而空间中的网状结构则撑起了所有曲面的空间拓扑网,使整座建筑物显得生机勃勃,犹如一条出水的海豚,极富张力[5]。
3.3 建筑形式与周围环境的意象互补
3.3.1 东苑千寻社区中心
东苑千寻社区中心(见图1)的主体建筑采用现浇钢筋材料,混凝土成分是其值得称赞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模块中重复使用的凹形车顶线软化了设计材料的刚性,同时改善了建筑的潜在单调性能[10]。飞檐出檐的变形设计使屋顶的造型更接近于中国明代的建筑样式。山墙曲线的形状所产生的富有节奏的波浪变化同周围的山水环境相呼应,而这样的纹理与垂直线性变化又有所不同[11]。
3.3.2 高黎贡山镇“双檐宛月”会展中心
此会展中心坐落于我国云南,并参考北宋建筑的屋面样式设计了屋顶线条,出檐极其深远,飞檐的曲线弧度增大,形态完整,精致成熟。以突出的檐边形态映射出阴影,表现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顶部青灰色的瓦与白墙形成粉墙黛瓦的艺术效果。轮廓的曲线正好与环境中的山脉轮廓相互照应,建筑物与山峰的平交线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仿若艺术品[12]。
4 飞檐在建筑中动势意象的表现
经过上千年的发展,飞檐以其多样化的样式,在各种建筑中展现着独特的美学特点以及建筑优点。虽然飞檐是静止的建筑构件,但与建筑融为一体后,可以增强整个建筑的动势表现。西方哥特式建筑以密集、垂直向上的线条表达飞升动势;中国的古建筑则巧妙地借助曲线,表达灵动、轻巧的飞动之美[13]。
结合实例分析飞檐在建筑中的动势表现:
4.1 厦门新机场综合开发
从上空俯视整个建筑物,其以中轴线为中心上下对称,无数白色的凹字形屋顶有规则地排列,形成了理性、庄严而又轻盈具有动势的视觉效果。房顶的形状与中国北宋时期的飞檐相似,外形犀利,边角起翘,使建筑物呈现出上扬的动感,屋檐像是被一股气流托起。建筑群组中的一层层飞檐,凸显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气势恢宏与飞腾神韵[14]。
4.2 孟菲斯芭蕾舞团
孟菲斯芭蕾舞团公司的初心便是以文学和艺术作品影响社会,唤醒人们心中的宽容。其建筑物顶上使用了四个尖角,因此屋顶走线为凹形[15]。这一顶巨大的“帐篷”坐落在整个铜丝网上面,铜丝网就像融入了街道的砖块中一样,其美学特征已经使它成了城市中不可或缺的公共艺术品。它柔和的弧度与四周交叉的笔直电线对比,形成了充满趣味性的动态体验,吸引着所有人参与其中[16]。
5 传统元素与建筑的完美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生活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仍然能够提取传统构建的形式继续应用到现代建筑上,使其继续得到保护与传承。对建筑檐部进行独特处理与创新,不但有利于排水而且能增加采光面积。华北地区的“大屋顶”由于保温要求,整个屋顶相对沉重、厚实;而南方却不一样,因为气候原因,屋面既要隔热又要散热,多数显得非常轻薄、灵巧[17]。
5.1 特科建筑师事务所MU50
位于土耳其的这栋建筑,全部为木材搭建,取之于林用之于林,将整个建筑融入雨林之中。屋顶木帘板运用最简单的飞檐形式,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由于土耳其夏季长,气温高,屋顶采用了大面积的釉面内墙,形成板条式的形式,既可以遮光防晒,也可以使柔和的自然光进入室内[18]。
5.2 下福市民活动中心
下福市民活动中心现代化改造了其周边的传统设计,使用不同配色给建筑打造了不一样的特征。改造后的屋顶线条与原先的工业环境大相径庭,能满足隔绝强烈光线与室外避雨的功能需求[19]。设计师将屋顶与地面连接的细杆颜色按光谱依序呈现,人们能够感受这些色彩在空间中的变化,无论在室内还是在户外,活动都可以顺利进行,由此市民活动中心成了一个适合交流分享的场所。
6 结语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建筑文明经过五千多年的演变和发展,构成了具有深厚底蕴和地方特色的文明形式。一角飞檐,一方天空,那诗韵十足的飞檐是房屋之上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在近代国际现代化建筑风潮的推动下,飞檐这类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将继续得到传承与发展。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结合新材料、新技术对传统元素进行新的演绎,借助传统元素讲述今天的故事。融合了现代特色与传统元素的当今建筑,能在保证功能性的同时,更具形式感与文化内涵,适应不同地域的特点。
参考文献:
[1] 时维昌,李乐,唐万群,等.浅议以斗拱为例看中国传统建筑构件在当代的应用[J].建筑与装饰,2020(46):163.
[2] 赵坤,李永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民居模块化体系研究[J].艺术科技,2020(11):107-110.
[3] 黄维彦,任婉妍.城市流动人员租住场所的室内设计研究[J].大众文艺,2019(14):135-136.
[4] 张颖璐,宋德萱.井干式现代木结构建筑设计流程一体化研究[J].住宅科技,2015(3):9-12.
[5] 郑琪,耿涛.光设计在建筑中应用的必要性与问题分析[J].设计(SCD),2019,8(32):90-91.
[6] 孙晨雨,黄维彦.文化元素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9(14):100-101.
[7] 刘昱彤,梁晶.诗意空间的创新营造艺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例[J].大众文艺,2019(17):75-76.
[8] 吴雨桐,管雪松.浅谈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19(20):62-65.
[9] 朱依琳,戚飞,朱凯丽.城市变迁背景下南京老城南旧居环境改造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9(17):141-142.
[10] 程剑飞,陶蓓蓓.空间语境下的根雕艺术美学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21):44-45.
[11] 李永清,李永昌.抽象派在建筑设计中的影响[J].艺术品鉴,2020(5):212-213.
[12] 孙珊,邵晓峰.传统装饰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6):120-121.
[13] 孟鹏飞,邵晓峰.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新中式风格的应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9(4):118-119.
[14] 厉群,施爱芹,厉笑余.浅谈城乡旅游中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开发[J].社会科学家,2019(11):108-112.
[15] 梁晶,金晓雯.基于乡村旅游导向的民宿视觉生态设计[J].社会科学家,2020(9):52-58,71.
[16] 曾雪妍,厉群.博物馆展示空间的灯光运用:以中国苗木博物馆为例[J].艺术科技,2020(20):56-57.
[17] 王子敬,厉群,冯云怡,等.植物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以中国苗木博物馆为例[J].艺术科技,2020(22):23-24.
[18] 张悦,厉群,徐畅.居室中的书房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19(15):69-71.
[19] 侯懿娟,厲群.灰色在室内空间中的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9(15):105-106.
作者简介:李延文(2001—),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室内设计、艺术设计、城乡发展与建设。
陶皓淼(2001—),男,江苏常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