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2021-04-23陈宏亮
【摘 要】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这便要求教师要探索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高效学习数学知识。思维导图是一种推动知识可视化的教学工具,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的效率,深化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教学活动环节上来说,思维导图可以应用于预习、课堂教学、复习等多个环节。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导图;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34-0236-02
思维导图能够条理化、结构化地表达知识点,是一种可视化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是树状结构,其发散性的特点比起一般的横排记录模式,更容易在人的大脑中形成自然结构[1]。小学生理性思考能力较弱,有的学生习惯于线性思维,不善于分析事物的本质,在数学学习中容易只停留在表面,难以进一步理解数字、公式、定理背后的数学逻辑。教师可以引入思维导图来解决这些问题。思维导图的可视化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进一步思考问题的习惯,对于学生深入学习数学知识很有帮助。
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的必要性
思维导图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借助这一可视化的教学工具,教师可以将知识以更加直观、系统、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
1.1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小学生对于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借助思维导图,教师可以拆解抽象的概念,将枯燥的公式转化为方便记忆的、具有高度组织性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吸收。
1.2 加强课堂互动
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不仅是教师的教学过程,更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这一载体,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如问题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引导学生在互动中达成教学目标,同时也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1.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思维导图丰富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归纳、梳理结构、动手实践提炼知识,强化理解和记忆。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背后的含义,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发散和创造思维。
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的策略
2.1 引入思维导图提高课前预习针对性
预习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要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就需要给学生布置明确的任务,提供预习的思路以及检验预习成效的方法。在预习环节引入思维导图能够让学生明确目标和任务,让他们开展更有针对性的预习[2]。以六年级上册“圆”的预习为例,这个单元知识点较多,而且学生初次接触到圆相关的各项知识,往往不能充分理解,预习难度较大。对此,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第一步:明确目标。给学生布置明确的学习任务,即预习“圆”这一单元的第一课。第一课属于概念型的单元起始课,因此学生需要重点预习圆心、半径、直径这三个概念,本单元后续的深入学习都依托于这三个概念。
第二步:根据思维导图开展预习。一些学生在预习时不知道要如何下手,到底应该先看教材中的案例,还是先看知识点,或者是直接做题目。归根结底,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的体现。教师可以结合思维导图,明确告诉学生预习需要重点掌握哪些知识点,让学生在预习时有的放矢。
第三步:自我检测。学生对照教师给出的思维导图预习后,可再次借助思维导图自测学习效果。如可遮住思维导图的部分内容,测试自己是否可以顺利“填空”。如可以补足遮挡的部分,则说明预习已经有所收获;如果不能,则提醒学生预习还没有达到效果。
2.2 引入思维导图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教师的教学形式可以更加丰富,既可用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到知识,也可以依据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提升。以“扇形统计图”为例,这一课需要教师对统计的背景知识进行说明和介绍,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据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
第一步:自主学习绘制思维导图。教师将学生分组,为每组分发白纸和彩笔,明确各小组的合作任务,即合作绘制本课的思维导图,全面梳理、概括本课知识点。如教师认为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有难度,则可以适当降低难度,如在多媒体中展示出部分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继续梳理和补充。
第二步:思维导图展示。各组学生展示思维导图,讲解本组设计的思路,以及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学生可以相互讨论,指出其他小组思维导图的优点和缺点。
第三步:开展课堂检测。教师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解决统计问题。如“当前学校需要组织一场体育比赛,需要大家帮助开展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比赛的项目,这时作为调查员需要获取哪些信息?扇形统计图将在哪些方面帮到你?”师生之间的互动能让学生了解到统计的目的,以及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第四步: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后总结阶段,学生往往没有系统总结,这就导致了学生总是很快就遗忘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引入思维导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对课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如图1所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达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
2.3 引入思维导图助力作业减负增效
传统的小学数学作业以练习册、试卷为主,缺乏与课程的紧密衔接。在当前“双减”政策的要求下,数学作业需要优化设计以减负增效,一是要减少机械式作业,二是要增加开放式作业,这两点即为作业改革最主要的方向。设计思维导图框架,引导学生自主填写,就是一种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并取得巩固效果的作业方式。教师可设计空白或者半空白的思维导图作业,学生根据复习的情况进行填写,在下一次课堂中还可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思维导图进行共学,不断提升数学教学的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思维导图绘制大赛,让学生自行选取教材中的一课,进行复习和梳理,绘制思维导图,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并以赛促练,使学生形成应用思维导图学习数学知识的习惯。
总之,思维导图是一种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工具。针对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可以將思维导图运用在教学活动的各环节,以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樊斌.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9).
[2]张榅青.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9).
【作者简介】
陈宏亮(1981~),男,甘肃崇信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