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科学教育植根生活
2021-04-23杨洁
【摘 要】陶行知曾说过:“要教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教育源于生活,教学应植根生活,要让学生从生活去收获知识,受到教育。科学课程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教学内容与生活密切关联,在开展科学教学时,教师应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拉近学生与科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进而培养其良好的科学意识和科学
素养。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小学科学;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34-0196-02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深入,小学教育普遍倡导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强调的是让学生将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深度契合。
科学课程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与日常生活密切关联,实施生活化教学既符合该学科的特性,也有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1]。鉴于此,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时,教师应立足生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将科学教学植根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亲切感,克服学习时的畏难心理,将自身生活经验应用到课程学习中,收获有趣的学习体验,进而深化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有效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意识和兴趣,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1 创设生活化情境,探究身边的科学问题
生活是科学知识的源泉,一切科学问题皆来源于生活。近年来,情境教学方法在各学科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具有显著的优势。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教师应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作为基础,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科学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创设相关的生活化情境,带领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探索,这样不仅可以促进科学课堂的高效开展,还能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汲取经验,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2]。
教师可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事例来创设生活化情境,有效缓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的陌生感,让学生从身边的科学现象出发,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中获得科学知识。
以教学“一天的生活用水”一课为例,笔者引导学生分析一日生活中哪些时间段出现浪费水资源的问题,以及生活中哪些水资源是可以循环利用的。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便会将问题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并对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件加以思考。在思考过程中,学生会产生各种疑问,笔者再引导学生比对问题展开探讨,让学生勇敢发表个人的意见和看法,进而主动去思考“如何节约用水”的问题,意识到洗完脸的生活用水可以冲厕所,洗菜的水可以用于浇花等,都是保护水资源、合理用水的行为。
又如,在教学“阳光下的影子”一课时,笔者利用生活化的问题创设情境,如“影子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影子有长有短?”“同一物体在阳光下的不同时间段,影子为何不相同?”等。以问导学,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去感知科学知识,逐渐明白科学问题源于生活。由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帮助其形成系统的科学概念。
2 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材料,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
科学是一门工具性较强的课程,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中,教师需借助相应的材料来开展理论讲解或科学实验教学。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较弱,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无法充分理解一些复杂、深奥的科学知识,对此,教师可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环境,引用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化材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探究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感受到生活离不开科学,进而明白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以“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的教学为例。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声音更是科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学生都知道什么是声音,以及不同声音的来源,但鲜有学生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声音”的了解,笔者运用了橡皮筋、尺子、皮球等学生熟悉的材料。首先,笔者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自主思索、探寻不同的方法,让这些材料发出声音,接着让学生讨论这些材料为什么可以发出声音?然后笔者一边为学生演示,一边提问:“像老师这样用手大力按压皮球、弯曲尺子、拉伸橡皮筋,都没有产生声音,那声音产生的关键到底是什么呢?”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已被调动起来,笔者趁势为学生演示抖动尺子,尺子发出了声音,继而引导学生:“将尺子如此抖动,大家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学生眼睛一亮,说到:“听到了尺子发出的声音,尺子在抖动!”由此,笔者引出科学知识点:物体发出声音是因为自身的振动,振动停止,声音也会消失,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学生也从这一过程中逐步明白了声音产生的原理。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纸杯、绳子等材料,自制传声筒,引导学生探索“声音是如何传播”等问题,让学生收获更多的学习体验,由此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其主动投入到科学世界的探索中。
3 开展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来源于生活,开展科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将所学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生活与科学教学本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开展生活化的科学教学,教师需立足学生生活实际,通过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让学生大胆去尝试,在实践中去思考,在做中探究[3]。正如古人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学生知识积累情况,才能让其收获更多的经验,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以“简单的电路”一课的教学为例。笔者在为学生讲解完相关知识点后,便将课堂还给学生,组织学生结合生活开展实践活动。首先,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4名学生,让学生观察灯泡,将灯泡中的构件罗列出来,并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想让灯泡亮起來,需要哪些条件?”让各小组根据问题结合之前所学知识进行合作探讨。然后制定小组任务:要求每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让灯泡亮起来。要想让灯泡亮起来,小组成员必须对电路元件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并知道如何连接电路,若连接错误,则灯泡不会亮。因此,笔者要鼓励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去点亮小组的灯泡。各小组成员纷纷开动脑筋,根据个人意愿自主分工,有的负责画电路图,有的负责接线组装,有的则对照步骤观察组员操作,并做了详细记录,配合非常默契。很快,部分小组成功地将灯泡点亮,并自发帮助其他遇到困难的小组。
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依靠团队合作才能快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通过学生的表现,笔者体会到了他们敢于探究的精神。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在实践中积累了知识和经验,得到了手脑锻炼的机会,提升了探究能力,同时也实现了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
4 走出教室,走进生活,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
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要想教育“活”起来,就不能拘泥于课堂,而应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去自然中、去社会里获得教育[4]。这样的教育才是深刻而实用的。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完全依赖课本进行教授,时间久了,会让学生觉得枯燥、单一,没有新鲜感,学生也就会慢慢失去探索的热情,而教师应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引导他们走出课堂去学习,延伸他们的学习空间,为其创造一个更大的科学探索世界。
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让其在家长的带领下,去周边的公园、农村,去本地的科学博览馆、植物园、动物园等,开阔眼界,感受大自然的神秘和世界的广大,并有意识地记录身边奇妙的科学现象,待下次上课,与教师和同学分享。共享学习成果,本身就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此外,教师还可开展“户外课堂”,结合季节的变化,科学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做到“因时而教”“因地制宜”,让教学内容更契合学生所处的实际环境。另外,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去亲近自然,让学生春时赏花、夏时看雨、秋时赏叶、冬时踏雪,在观察和探索中感受四季变换中的奥秘和魅力,让他们保持探索未知的好奇心,为科学课堂注入活力。
以生活为中心的科学教学,可让学生透过生活看到科学本质,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还能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回馈给生活,实现学以致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切知识源于生活,也将回馈于生活。”因此,在开展生活化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需将科学教育植根生活,从生活中汲取原料,调动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其知识视野,丰富其生活经验,培养其科学意识和探索精神,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代晓燕.生活化的小学科学教学方式研究[J].新课程,2021(13).
[2]韩杜燕.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J].新智慧,2021(7).
[3]刘洋.浅淡“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6).
[4]钟宇虹.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運用[J].教育观察,
2020(11).
【作者简介】
杨洁(1992~),女,汉族,江苏昆山人,本科,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科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