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
2021-04-22刘珊
【摘 要】共情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咨询技术。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中恰当地运用共情技术,能够使学生获得理解与支持,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安全的课堂氛围。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可以使用情感理解策略、发现优点策略以及给予支持策略,使共情技术更好地发挥效果。
【关键词】共情;心理健康教育课;课堂效果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6-0040-02
【作者简介】刘珊,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蠡口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131)教师,二级教师。
一、共情概述
1.共情的含义。
共情指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敏锐、准确地领会与理解对方所表达的思想和内心情感,再把这种领会与理解反馈给对方的过程。共情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个认知兼情感的过程,出现在包括家庭和学校的许多环境下。
2.教师共情的含义。
教师共情指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对学生表达关心的一种能力,这个过程包含教师对学生情感的认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共情不同于同情,同情通常被定义为替他人分担悲伤、痛苦等情感,而共情同时兼有认知和情感两个元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想法和观点,还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感受与情感需求,这有助于教师对学生产生利他性反应。
二、共情技术的运用策略
1.情感理解策略。
情感理解策略指教师能够理解并反馈学生语言和非语言行为中透露出的感情与感受,从而引导他们注意和探索自己的感受及情绪情感,并且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教师理解与接纳的。
例如,一位学生伤心地说道:“自从有了弟弟,爸爸妈妈都不关心我了。我们在一起玩,只要弟弟一哭,他们就认为是我的错。”此时,教师若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他的感受,并反馈给他,这本身就是一种治愈。教师可以这样回应:“你应该很伤心和孤独吧,我能够理解你的感受。原本父母对你的爱,现在不得不分给弟弟,有时候还会因为弟弟让你受委屈。虽然都是一些小事,但有时真的让人很难过、很委屈。”
2.发现优点策略。
发现优点策略是对对方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予以关注,从而使对方拥有更客观的自我认知、正向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课堂上,很多时候学生表达的情况确实很糟糕,教师应从中发现正向、积极的一面,或者发掘学生身上的优点和潜质。班级里一位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说道:“有一次,我考试没考好,父亲对我说:‘就考这么点分,你怎么这么没用!”教师可以这样回应:“听到父母说这样的话你肯定很伤心,面对父亲的批评和指责,你是怎样成功走出负性情绪的呢?”“我哭了一会儿,发泄一下就好多了。”对于学生,我们能做的就是帮助他找到自身的资源,让他更多地肯定自己,提高心理韧性。当然,教师在课后也需要主动与家长沟通,促使家长改善亲子沟通的方式。
3.给予支持策略。
给予支持策略就是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在班级中寻找其他有类似经历的学生,或者让其他学生给予该同学一些鼓励、建议等。焦点解决短期疗法中有一项技术叫作一般化技术,很多人在遇到心理问题时都会自认为这些事情只发生在自己身上,一般化技术就是让个体意识到这件事情不只发生在自己身上,这些遭遇具有普遍性,从而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例如,当一位学生遇到一件他认为很难的事情时,教师可以在心理课堂中询问:“我们班有没有和他有类似困扰的同学?”每当这时,很多学生都会举手发言,倾诉自己的困扰,有的甚至比该学生的经历更糟糕。当听到其他同学也有类似的经历时,该学生的心理负担会有所减轻。
而当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流露出自卑、难过等负性情绪时,教师可以借助课堂中学生的力量给予他支持,这也是一种共情。当一位女生怯怯地站起来说“我没有任何优点”时,可以引导其他学生:“这位同学说自己没有任何优点,可能她只关注了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忽略了自己的优点。你们想对她说什么?大家能不能帮她找一找优点?”“她的声音很好听”“她的性格很温柔”“她的字写得很好看”,这些温暖的话语对于这位女生来说是莫大的鼓励与支持。
三、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使用共情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1.共情的表达要适度。
在课堂上,教师表达共情要适时适度,不能喧宾夺主,不能随意打断学生的表述,应该把表述的主要时间留给学生,不宜作过多的深度分析。在进行共情时,如果觉察到学生想要表达,教师就应该停下来,因为在那一刻,表达对于他来说更重要。过多的深入分析会把课堂变得过于个人化,有的学生可能不感兴趣,导致走神或者扰乱课堂秩序,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2.教师要合理把握自己的角色。
对于共情,教师要做到“进得去,出得来,出入自如,恰到好处”。我们讨论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共情技术的运用,它与心理咨询是有差别的。一方面,课堂上教师是主导者,面对的是一个班级的学生,在与一个学生共情时,不要忽视其他学生,要兼顾全体;另一方面,如果教师过于情感卷入,可能是教师自己需要提升,可以课后自己寻求督导。作为教师,需要做好自我觉察,并不断成长和完善自身。
3.表达共情要多使用试探性语句。
教师在表达共情时应尽量使用试探性语句,如“大概”“可能”“或许”等词语,以及“你是不是觉得……”“那你应该会感到……”“你好像……”等句式。因为我们在共情时并不一定每次都能准确表达,若过于肯定地反馈对方的感受,一旦出现偏差,学生会感受到不被理解,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