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养成的思考与实践
2021-04-22柯晓扬
【摘 要】由于应试教育价值导向和相关群体文化心态的影响,职业院校学生的自信和自我效能感普遍不足,外界对他们的评价也是消极居多。基于文化维度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发现,积极心理学在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品质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文化维度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6-0018-03
【作者简介】柯晓扬,南通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7)副校长,教授。
一、 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现有的一些研究认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突出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自信心,自制力不强,人生目标不清晰等。笔者在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调研中发现,学生的不良个性特点表现为:不爱学习,迷恋打游戏,人生目标模糊,心理脆弱,自律性差,怕吃苦,急于求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体意识等。孟飞和陈敏在《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综述》一文中认为: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人际关系紧张、强迫、抑郁、焦虑等问题。冉宪宇在《00后高职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研究》一文中对00后高职学生心理特点的描述为:“依赖思想较强,一旦自己做的事情失败以后,挫败感会被放大,情绪低落、沮丧,这些也反映在学习上,专注力和持久性较弱,心理较为脆弱,有时任性,有时傲慢……因为缺少陪伴,较为孤独。”
事实上,职业院校优秀的学生不少,积极要求上进并且获得成功的也大有人在,可是外界评价及自我评价更偏向于消极。
二、基于文化維度的原因分析
文化具有不同层次,包括国家层次、性别层次、代际层次、社会层次等,本文讨论的是群体的共性文化特征,即国家层次的文化。文化的核心由价值观构成,价值观具有传承性和独特性,个体一旦在头脑中形成了特定的思维、感情和行为模式,这些模式就会成为“心理软件”,影响其价值和行为。荷兰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从五个维度分析了国家文化,包括: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阳刚气质与阴柔气质、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
权力距离指组织地位、威望在组织结构中的层次,人们对权威的敏感、依赖和崇拜程度。高权力距离环境中,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不会当众受到反驳,当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会联系家长,希望家长管教好孩子,家长一般都遵从教师的意见;低权力距离环境中,教师更平等地对待学生,教育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和教师争论,会在教师面前表达不同意见。
不确定性规避,指的是一个社会感受到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情景的威胁程度,以及对安全的需求程度。强不确定规避的特点是害怕模糊和不常见的风险,压力和焦虑比较多;弱不确定规避的特点是顺其自然,接受每一天的来临。弱不确定规避环境中的学生更愿意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个人能力,而强不确定规避环境中的学生更愿意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环境和运气。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指社会中个人与群体的关系。集体主义社会里,教育的重点是培养能被群体接受的、具备良好技能和品格的人,学生不太喜欢随意发言,看重自己在群体中的面子,重视文凭,文凭的作用也比较大;个人主义文化旨在培养独立的个体,有很多各种因素形成的学生群体,学生喜欢开诚布公地讨论问题,发表意见。
阳刚气质与阴柔气质表示人们对男性和女性社会角色如何分配的认识。“阳刚”倾向指社会中两性的社会性别角色差别清楚,男性应表现为自信、坚强,注重物质成就,女性应表现为谦逊、温柔,关注生活质量;“阴柔”倾向则是指社会中两性的社会性别角色重叠,男女都表现为谦逊、恭顺,关注生活质量。阳刚气质文化中,竞争性很强,成绩不好是学生的耻辱甚至灾难,有学术水平和智慧的教师会得到更多崇拜;阴柔气质文化中,教师更多给成绩差的学生以鼓励,将中等水平的学生视为标准,学生不过分追求卓越,更喜欢教师的友善和温和。
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是基于儒家价值观提出的一种新的维度。长期取向的学生更倾向于将成功归为努力的结果,更在乎勤奋,对实用的、具体的学科更有能力,擅长解决规范问题;短期取向的学生对理论的、抽象的学科更有天赋,将学习成败归因为运气比较多。
我们国家文化的阳刚气质、权力距离、集体主义、长期取向的得分较高,这是鼓励努力、崇尚成功、顾及面子、争创一流的文化特质,在对学生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上也会表现出相同的特征。如此,大多数在学校里“成绩不突出,表现不优秀”的学生能得到的欣赏、鼓励及自我肯定是不充分的,这些学生会因为习得性无助而出现低自尊、低自我评价等情况。
三、积极心理学在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品质养成中的运用
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内涵之一是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不仅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更阐明了新时代职业教育的使命和职责,就是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大国工匠、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作为大国工匠的后备军,职业院校的学生不仅应具有核心素养,还要有更充足的自尊、自信、乐观、积极等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以塞利格曼和西卡森特米哈伊于2000年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它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主要研究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人格特质、积极社会环境。积极主观体验指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希望等积极体验。
在积极人格特质方面,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自我决定性、乐观、成熟的防御机制、智慧等,其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自我决定性。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恩提出来的,他们认为,理解学生学习的关键是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胜任需要、归属需要、自主需要。胜任需要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感到自己是有效的,有机会锻炼和表现自己的才能;归属需要指感觉到关心他人并被他人关心,有一种从属于其他个体和团体的安全感,建立安全、愉快的人际关系;自主需要指个体能感知做出的行为是出于自己的意愿。
在积极社会环境方面,主张为学生提供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最大可能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
结合我国文化特点和积极心理学理念,我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职业院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原则和目标。教育原则包括:发展性,解决当前问题与关注未来发展相结合;整体性,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情绪问题相结合;系统性,关注个体成长与关注群体成长相结合;融合性,将学生的人格成长与品德成长及职业成长相融合。教育目标为:(1)认识自己,认清“我是谁”,认识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2)悦纳自己,明确“我是我”,能对自己合适地评价、积极地期待;(3)超越自己,“成就新我”,按照有意义的人生目标积极行动。鼓励学生通过教育与自我教育,养成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
同时,将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融入学校立德树人的特色项目“立德立心立行——为大国工匠奠基”中,更好地契合时代需要和文化特点。“立心”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尊、专注、积极、乐观、合群等积极心理品质,让学生成为有情怀、有温度的人;“立德”侧重于进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成为有高度、有境界的人;“立行”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生存技能和专业技术的训练,让他们成为有厚度、有实力的人。只有三者统一,学生认清自己、认清现实,关注自己、关注未来,与时代同呼吸,与社会共命运,才能拥有快乐且自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