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课堂因“错误”而精彩纷呈

2021-04-22马玉秀

成才之路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反思能力激发兴趣错误

马玉秀

摘 要:新课程改革倡导新的课程观,课程资源不再是一成不变的范本,教师要充分挖掘身边有效的课程资源,灵活应用于教学。“错误”可以作为有效的课程资源,只要教师巧妙地利用,就可以为课堂服务。数学课堂会因错误而妙趣横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错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错误;反思能力;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10-0132-02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因此,教师要独具慧眼,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并以此为契机,延伸、拓展,让它成为课堂的“再生成”,知识的“生长点”,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数学课堂因为有了不同的声音而更加精彩。

一、宽容错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求的强大动力。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斥责、挖苦学生,而是宽容、理解、尊重学生的錯误,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寻找犯错的缘由,给他一个“支点”,帮他找到正确的答案,并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在这样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不会有怕犯错被老师批评的惴惴不安。课堂上答错了问题可以思考后再回答,也可以和同学、老师争辩、讨论,让学生真真切切在“乐”中学数学,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例如,学生在教学完梯形面积时遇到了这样的练习题:一个梯形的上底是5.1米,下底是8.5米,高是2米,求它的面积是多少?有一个同学这样列式:5.1+8.5=13.6(平方米)。笔者觉得是他忘记了公式才这样做的,那位同学说:“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这道题的高是2,乘2和除以2可以互抵,结果就是上底与下底的和了。”听了他的一番解释,有些同学似乎明白了。随后笔者组织学生讨论,达成共识:正确的列式应为(5.1+8.5)×2÷2,但在计算时可以用这位同学的方法算,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同学们都为他喝彩,笔者毫不吝啬地称赞他:“你的算法很简便,真了不起!”这位同学的脸上马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相信他会慢慢喜欢上数学的。因此,对于课堂中的这些错误,教师只要不急于否定,合理、巧妙地应用,就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预测错误,防患于未然

学生出现的错误,往往是教师“老调重弹”反复强调的知识点,但是有的学生总是一错再错,不能彻底改正。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凭借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预测学生出错的规律,在教学中故意设置一些“陷阱”,诱导学生自投罗网掉入“陷阱”,趁学生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沾沾自喜时,指出他们的错误。给他们当头一棒,让他们从错误中猛然醒过来,然后再组织讨论、辨析,就错寻因,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效地将可能发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

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中余数的变化”时,笔者设计了疫情期间后勤老师发放口罩的情境:有1300个口罩,要发给五、六年级的500名学生,平均每人发几个口罩,还剩下几个?要求用商不变的规律计算。由于是熟悉的情境,学生学习兴趣很高,一番分析后就动手计算。结果很快就算出来了,1 300÷500=2(个)……3(个)。笔者不失时机地表扬学生做得真快,接着让他们验算一下,2×500+3=1 003(个),这是怎么回事?大家不由自主地窃窃私语起来:总数不对了,余数要是300就对了,余数有问题……听到这儿,笔者连忙点拨:计算前被除数、除数是怎么变化的?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都缩小了100倍……”“余数也跟着……”,还没等笔者说完,学生接着说:“缩小了100倍。”原来“3”就是缩小100倍后得出的数,真正的余数得扩大100倍,所以余数是3×100=300。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相信给他们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故意出错,突破重点

在课堂上,教师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时老师提出问题,教室里死气沉沉无人回答,但当有人回答或板演错误之后,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大家纷纷举手发言,沉闷的气氛一下子被激活了,有人迫不及待地指出错误,甚至有人站起来抢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是“错误”激活了大家思维的火花。因此对一些特别重要的知识点,教师不妨挖掘教材内容,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在课堂中主动呈现错误,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发现,以突破教学的重点。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笔者在课堂上演示实验:在空圆锥里装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看看几次可以装满。空圆柱和圆锥是随意拿出来的,结果几次试验结果都不一样:有的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有的是四分之一、五分之一……演示实验的结论与书上的结论有很大的差异,笔者诧异地说:“结果怎么会和书上的结论不一样呢?”有同学说:“圆锥和圆柱一定有条件限制。”于是,又从学具中找出等底等高圆锥和圆柱进行再次试验,当圆锥里的沙子三次刚好倒满圆柱时,有人感叹道:“果然是等底等高才会有3倍的关系。”虽然整节课貌似浪费了很多时间,走了许多弯路,但尝试这种故意出错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一开始就用等底等高的圆锥圆柱演示,几分钟就会得出结论,平淡无奇,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教师出错,学生寻因论错,教学难点就被水到渠成地突破了。

四、剖析错误,提高反思能力

学生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犯错和纠错的过程。学生的错误仅仅依靠正面示范和反复练习不可能得以纠正,教师要让学生从反面入手由果溯因找出错因,再通过师生、生生间讨论辩析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然后对症下药。这样学生经过寻错、析错、纠错的反思过程,就能培养反思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讲解一道练习题:文文从家到公园,去时每分钟走50米,回来时,每分钟走30米。求文文往返的平均速度。一位同学作出:(50+30)÷2=40(米)的结果。集体订正时,竟然几乎全班都认为是对的。笔者耐心引导学生分析:这是求平均数的应用题,应该根据公式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进行计算。有人马上感觉到了错误,说:“总路程不是50+30,50是去时的速度,30是回来时的速度,50+30就是来去的速度和,不是总路程,2分钟也不是总时间,这样列式有问题”。笔者提问:“文文家到公园有多少米?……”学生们都说不知道总路程。笔者开始抛砖引玉:文文家到公园路程可以看作是“1”,去的时间是路程÷速度就是1/60,回来的时间就是1/40”。这时候大部分同学似乎明白了,纷纷举手发言,有的学生还没等老师点名就迫不及待地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求平均速度应该是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但是这里的总路程应该是来回的路程,单程是1,来回应该是2,所以应该是2÷(1/60+1/40)。”……就这样一道错题,引发了同学们由果溯因的极大热情。学生们在剖析中提高了自己的反思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结语

总之,“错误”是数学课堂上不可避免的真实存在,是很珍贵的教学资源。每位教师要站在数学价值的角度上重新审视,及时捕捉一些有用的“错误”,挖掘内在的“闪光点”,机智地引领学生去反思,不断地从“错误”走向“正确”。这样,数学课堂才会精彩纷呈,趣味横生。

参考文献:

[1]陈晓征.让小学数学课堂因“错误”而精彩[J].华夏教师,2019(27).

[2]岑晓芸.小学数学“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6(01).

[3]王巍.小学生数学错误的类型及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4(07).

[4]汤玉芬.数学课堂因“错误”而精彩[J].教育科研论坛,2010(10).

猜你喜欢

反思能力激发兴趣错误
高中数学教学中反思性学习的运用分析
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职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
培育情感之花 铺就成功之路
提供语言交往平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可爱的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