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化学信息化教学策略研究

2021-04-22毛维明

成才之路 2021年10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毛维明

摘 要:随着高中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变得越来越重要。化学是高中必修学科之一,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文章从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化学实验教学等方面,探究高中化学信息化教学策略,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信息化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10-0090-02

信息化教学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笔者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容入手,对借助信息技术优化高中化学课堂,实现对学生化學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进行探究。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简述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以下五个要素。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指的是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对化学知识进行分析,明白化学原理,从多个角度对化学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变化观念指的是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对化学反应进行多角度分析,并对其转化进行动态、多方面的分析。平衡思想指的是学生通过对化学变化的量变关系的认知,掌握化学反应中的守恒定理。(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证据推理指的是在学习化学过程中,学生可结合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过程充分思考,并在思考过程中提出科学合理的假设,利用化学实验的手段对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的学习能力。模型认知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建立化学模型,强化对化学知识点的记忆,并提高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4)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指的是化学是一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学科,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其积极参与到化学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新知识,形成创新意识。(5)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科学态度指的是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明白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的影响,在生活中遇到涉及化学知识的问题、现象时可以做出正确、科学的判断和评论,逐步形成求实、严谨的科学态度。社会责任指的是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学到的化学知识,积极参与与化学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借助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社会做出贡献。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化学信息化教学策略

1.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度运用,教学方式从单一的口头传授、板书传授,变成多媒体教学,使得教学过程生动形象,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例如,教学“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这一课,在讲解钠、镁、铝、氧及氯等常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时,由于知识点烦琐且抽象,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动态展示上述原子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由中心到外层逐渐演变,还可以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图展示在同一屏幕中,让学生分析不同元素的原子结构图的共同点,借助动态的原子结构演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对学生的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也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氧化镁形成过程的动画,让学生观察之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对这一变化过程进行分析,让其更好地明白镁原子和氧原子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前者通过失去外层两个电子和后者外层得到两个电子来达到稳定核外电子排布结构的原理,实现对学生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核心素养的培养。

2.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高中化学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但书本上的知识点有限,学生学习的内容也较为片面,难以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因此不利于学生的拓展学习,以及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对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更好地树立科学态度,培养社会责任感。例如,教学“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这一课,教师课后可以将课堂教学课件上传到学校的学习网站,或是上传到QQ、微信等通信平台,方便学生课余时间下载学习,巩固知识。同时,还可根据这一课题延伸其他有机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如各种维生素、蛋白质、葡萄糖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过程。教师可准备相关的动画并上传到方便学生下载的信息平台,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更多的化学知识,拓展化学认知范围,同时还可为下一节课“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合物”做好课前预习准备。

3.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化学这一学科的知识点比较烦琐,重难点知识更是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若教师仍是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学习效率大大降低,学习积极性逐渐减退,不利于其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可以使得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将知识点直观、详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在教学重难点的时候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例如,“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这一课,教学重点是对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进行认识,难点是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一个思维导图,将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这些知识点编入思维导图中,用PPT的方式向学生逐级展示,在讲解的过程中可适当穿插一些图片,方便学生理解。在讲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时候,教师可先在网上下载相关实验视频(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或是自己拍摄一个实验视频,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让学生对原电池工作原理有个初步的了解之后,再深入开展教学活动。当讲解到电解熔融态氯化钠这一难点知识的时候,文字描述较为抽象,课本的静态图片不利于学生理解,因此教师可准备熔融态氯化钠通电前后的离子运动变化的动画片进行播放,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其动态变化,更好地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进行了解。

4.借助信息化教学资源优化化学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重要的内容,是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这两个核心素养的必要教学手段,因此教师必须重视。但部分学校教学设施配置不全面,即便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也会因为化学反应装置较小,使得学生难以清晰地观察到演示实验的整个过程,这导致学生在操作的时候遇到较多问题,或是因为操作失误引起事故。而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不足,优化实验教学流程。例如,教学“海带中碘元素的分离及检验”这一实验课,视频播放到提取海带样品环节的时候,教师可切换PPT,询问在这一步骤中应该将海带放入哪个容器中,并给出学生4个选项(烧杯、坩埚、试管、蒸发皿),当大部分学生回答正确之后再继续播放图片。这种互动式教学,能提高学生参与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教师也可以将实验视频投到大屏幕上,使得学生的观察视野变大,更清晰和全面地进行观察。同时,教师还可以将操作过程录制下来,然后上传到多媒体设备,在屏幕上循环播放,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随时查看,使得其实验操作更顺利、更安全。

三、结语

信息化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师应跟上教学改革步伐,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化学实验教学,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效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石锦惠.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化学精准教学实践[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01).

[2]陈成.例析信息时代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0(01).

[3]郑阿刚.多媒体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观察,2019(42).

[4]喻俊,唐乐天.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探究活动设计——以“元素周期律”为例[J].化学教学,2019(08).

猜你喜欢

信息化教学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高效学习之复述策略
NOBOOK虚拟实验在高中化学的应用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信息化教学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信息化教学课程改革研究
高中化学学习中错题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