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科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学“问”能力
2021-04-22许冬红
许冬红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读教材;问题意识;问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11-0072-0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笔者立足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来谈学生的学“问”能力,结合初中学生不同阶段的思维发展特点以及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笔者将问题分为了解型、理解型、应用型三种,并据此开展培养学生学“问”能力的实践研究。
1.根据答案不同来源提问。
教师首先应该培养学生提出直接通过研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例如,在研读道德与法治教材七下第五课“我们的情感世界”部分内容之后,基于该类问题答案的来源,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是情感?情感和情绪有什么区别?”学生在提出和解决这种能直接找到答案的了解型问题的过程中,也发展了梳理、了解学科知识的学科学习能力。其次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需要对课内多个知识综合梳理才能找到答案的问题。例如,在研读八下第五课“基本经济制度”部分内容后,培养学生提问:“基本经济制度为什么要在宪法中规定?”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不仅要联系本课所学内容还要联系教材八下第一课中有关“宪法”的内容,需要综合梳理两课之间的关系才能明确答案。再次,培养学生提出需要综合梳理课内外知识才能找到答案的问题。例如,在研读“基本经济制度”内容后,基于该类问题答案的来源,应培养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宪法始终坚持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地位?为什么宪法逐步认可和确立非公有制经济地位?”这个问题不仅需要综合梳理宪法、基本经济制度相关知识还要结合课外有关宪法、基本经济制度的拓展知识才能明确答案。在这类问题的提出并解决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学科能力。
此外,教师还要培养学生提出需要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有利于解决学生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具有创造性和前瞻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的答案一般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例如,在研读教材八上第五课“善用法律”部分内容后,基于该类问题答案的来源,教师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课本上说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那么,诉讼一定会成功吗?诉讼之后无用怎么办?”这个问题是基于学生在研读课本有关诉讼相关知识并结合思考社会现实而提出的一个创造性应用型问题,这个问题不是简单的回答是或否就能解决的,它需要结合不同的案例情境、综合理解相关知识才能对问题有个全面的认识。提出并解决该类问题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书本知识,反思社会现实,从多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为构建更加完善的法治体系出谋划策。
2.根据课本体例内容提问。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标题提出问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中,针对标题提问是指针对单元题、课题、框题、目题等内容进行提问。例如,在研读教材七下第十课“法律为我们护航”中的标题一“我们需要特殊保护”时,學生提问:“我们(未成年人)为什么需要特殊保护?有哪些特殊保护?”其次,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本正文内容提问。针对课本正文提问是指针对单元导言、课的导言、正文段落内容进行提问。例如,在研读八上第五课“善用法律”正文内容时,学生提出问题:“控告、举报、起诉分别是什么意思?”再次,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本辅文内容来提问。针对辅文的提问是指从课本辅文中的“运用你的经验”“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探究分享”等内容入手提出问题。例如,在研读七上“让家更美好”部分的“方法与技能”之后,提出问题:“如何调节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或冲突?” 最后,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本内容编排的逻辑结构来提问。从课本某一框、某一课、某一单元甚至是整本书内容编排的逻辑结构出发来提出问题,是对课本内容编排的逻辑结构来提问。例如,在研读九上课本目录之后,有学生提出问题:“富强与创新、民主与法治、文明与家园、和谐与梦想这四个单元之间是什么关系?”这就是基于整本书内容编排逻辑结构提出的问题。
3.不断拓展思维提问。
首先,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由一个问题延伸提出另一个更深层次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善用法律”这一部分内容时,课本内容只从违法行为发生时或发生后指导我们如何使用法律,培养学生基于书本已有的认识,这时,学生就可以延伸提问:“法律只在违法犯罪发生时或发生后起作用吗?”这就是基于提出“从违法行为发生时或发生后,如何使用法律?”这个问题后延伸到另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由一个问题拓展提出另一个并列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八下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部分内容时,课本只从个人和制度两个角度谈守护公平正义,这时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平行提问:“除了这两个角度,还会有其他角度吗?”这就是从书本两个角度再拓展到更多角度谈如何守护公平正义而提出的并列问题。再次,是培养学生能够提出从具体现象到抽象知识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九上第五课“延续文化血脉”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上学学文化就是为了找份好工作吗?(上学的意义)。”这就是从学生中认为学习文化只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这个具体现象抽象到学习文化应包括对个人、对民族更广泛领域的意义而提出的问题。最后,是培养学生能够提出从抽象知识到具体现象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九上第一课“走向共同富裕”这一部分内容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课本说我国努力实现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为什么我国目前有些地区之间、个人之间贫富差距现象越来越大?”这就是从抽象的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这个知识到反思具体现象而提出的问题。
(作者单位:南京市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