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教育”理念在美术教学中的落实

2021-04-22何青

关键词:生活教育社会美术教学

何青

摘要:“生活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必须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包括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美术教学中落实“生活教育”理念,主张通过生活开展教学,实现在生活中理解;打破学校与社会的樊篱,实现在社会中感悟;强调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实现在实践中探索。

关键词:生活教育;美术教学;生活;社会;实践

1917年,陶行知先生满怀“教育救国”的理想,将杜威的教育理论和我国的国情相结合,提出了“生活教育”理念。他在《什么是生活教育》一文中明确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教育的意义。” 简单来说,教育必须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在陶行知先生看来,“生活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总目标中强调,要让学生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体进行创作,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持久兴趣。这就明确了美術课程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也为“生活教育”理念在美术教学中落实提供了可能。在教学中,笔者以“生活教育”理念与美术教学相融合为目标,积极在教学中探索落实“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理念的方法。

一、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理解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念的核心。其内涵主要是,教育要通过生活来实施,生活是教育的中心。苏少版初中美术教材主要包含“欣赏·评述”“综合·探究”“造型·表现”“设计·运用”四个学习领域。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四个学习领域的特征,结合学生的学情,巧妙地借助生活开展教学。

例如,苏少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上册第7课《霓裳之舞》,情感目标是继承和发扬中国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通过对中国传统服饰的了解和体验,尝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笔者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服饰并不是很了解,兴趣也不高,而学生普遍对另一类新兴服饰文化比较感兴趣,那就是“COSPLAY”。COSPLAY这一服饰形式源于日本,指的是利用服装、饰品等扮演一些动漫或游戏中的角色。在生活中,很多学生都喜欢用这种方式扮演自己熟悉或喜爱的游戏和动漫角色。于是,笔者教学时便结合学生的这一生活体验,从学生喜爱的COSPLAY的形式中寻找灵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将其设定为自己COSPLAY的对象,参考历史事件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年代、身份、年龄、性格了解来设计服饰,以此掌握不同历史时期人物的服装样式特点、纹样特点以及饰品特点。

又如,苏少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第3课《情感的记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感受色彩的魅力,并学习用色彩表现身边的物品,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教学时,笔者提前让学生准备好陪伴自己成长的旧物。笔者以故事分享的方式导入,请学生说一说所带物件的故事。有个学生拿出一堆乐高玩具,说这是他小时候最喜爱的玩具,当他孤单的时候,就会拿出这套玩具打发时间,等候晚归的父母。他红着眼圈说,看到这堆乐高就想到自己的童年时光。笔者以此为契机,告诉学生,可以把童年和回忆画出来,不要求技法完备的创作,要大胆地用色彩来记录时光、抒发情感。学生们纷纷拿起画笔,用颜色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这样的教学设计巧妙地将学生的兴趣和教学目标相结合,将“玩”与“学”相结合,将情感与创造相结合;将教学内容植入生活,实现了生活即教育的目标。

二、社会即学校:在社会中感悟

“社会即学校”的重要内涵之一,便是要打破学校与社会的樊篱,改变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的现状。美术课程的学习内容虽然涵盖了大部分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目标,但由于地域特色各异,校园文化不同,加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仅仅依靠教材内容不足以满足所有学生的美术发展需求。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教材内容与地方资源和社会生活的融通,合理创新美术教学的场域与方式。

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南京的特色文化,笔者在“创意与生活”校本课程中,融入了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的赏析和仿制的内容。教学时,笔者首先通过PPT向学生展示了电视剧《延禧攻略》中服装道具的图片,学生对演员头上那些精美的、毛茸茸的发簪颇感兴趣。于是,笔者通过图例告诉学生“这就是南京的绒花”。之后,笔者带领学生参观南京民俗博物馆里绒花传承人赵树宪老师的工作室。学生带着好奇和兴奋,不仅欣赏了精美的绒花作品,还见到了赵老师和他的学生,了解到绒花文化:绒花始于秦朝;唐代,南京的绒花被列为皇室的贡品,谐音“荣华”,是富贵的象征;每逢佳节或婚嫁喜事,人们都会佩戴绒花。同时,学生也对由于时代的转变,绒花这样一门手艺一度要失传有了深刻的体会。赵老师的学生还为学生展示了制作绒花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一件件精美展品背后承载着技巧,也凝聚着匠人们的智慧和汗水。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获得了在课堂中无法深刻感受到的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利用校本课程,将社会生活打造成学生的第二课堂,学生能在学习、感悟的过程中了解传统文化和历史,将社会变成学习的大课堂。

三、教学做合一:在实践中探索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的方法的具体化。它强调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即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美术课程也应加以创新和改进,尝试与现代科技、生活实践相联系。

例如,苏少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第2课《关注你、我、他》的人物肖像画实践创作一直是教学的难点。七年级的学生对于人物肖像画的技法掌握大多停留在简笔画和动漫人物的表现上,很多学生画出来的人物不是简单的简笔画,就是夸张的动漫形象,而本课的教学目标则是要让学生了解肖像画中人物的面部关系,掌握“三庭五眼”的人物面部特征规律并进行肖像画创作。在以往的教学中,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就是观察图例,在现成的图例上比较五官的位置关系,实践创作时观察身边的同学或者观察人物摄影图片进行写生。为了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教学时,笔者首先打印了一些和画纸等大的学生的肖像照片,并准备了一些和画纸等大的透明塑料片,将打印的照片放在透明塑料片下方,将透明塑料片直接作为画纸,在塑料片上描摹出人物的肖像。通过这种方式感受人物面部结构关系和结构特征,学生可以在较短时间里完成一幅肖像画,简单直接、比例准确。另外,由于学生描摹出来的肖像画是一幅透明的作品,还可以结合不同色彩和图案的背景二次创作,可谓新颖有趣。

又如,苏少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空间与层次》这一课,要求学生了解平行透视及成角透视的规律,而这两种透视规律容易混淆,不易掌握。在设计课程新授内容的时候,笔者联系生活实际,将电脑PHOTOSHOP图片处理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笔者选择一些透视感强的建筑物图片,让学生利用PHOTOTSHOP直尺工具在作品上标出透视线,寻找视平线及灭点,从而总结出焦点透视和成角透视的规律,主动找出透视规律。

这样的课程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生从孤立的美术学习中解放出来,实现了初中美术教学“生活教育”的形象化、趣味化、审美化。

“生活教育”既是达成美术教学目标的手段,也是美术教学的最终目标之一。教师应多角度探究,寻找科学、新颖、有效的实施路径,全方位地将“生活教育”理念融入美术教学。

参考文献:

[1] 王文岭.陶行知论生活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2]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3] 尹少淳.尹少淳谈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社会美术教学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传递真爱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