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Delphi 法构建育婴师分层分级培训指标体系

2021-04-22张婷婷盛江明秦春香阿拉坦噶茹迪刘梦祥李颖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34期
关键词:质性函询婴幼儿

张婷婷,盛江明,秦春香,阿拉坦噶茹迪,刘梦祥,李颖

1.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3;2.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湖南 长沙 410013

国务院办公厅2019 年4 月印发《关于促进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解决婴幼儿照护难题,加快推动建立婴幼儿照护人才培养体系[1]。目前,我国0~3 岁婴幼儿照护者以家人为主,育婴师[2]、母婴护理师[3]、月嫂[4]等也占有一定比例。相关调查显示,对这类照护者的培训存在诸多问题[5-6],其中育婴师的培训问题更为突出[7]。育婴师作为从事婴幼儿日常生活照料、护理和辅助早期成长的专业人员,逐渐在婴幼儿照护工作中充当主力军[8]。因此该研究以育婴师为例,于2020 年1—7 月调查湖南省长沙市1 个辖区中的5 个社区为研究对象,围绕婴幼儿照护的不同重点构建科学规范的育婴师分层分级培训体系,旨在为0~3 岁婴幼儿照护者培训提供理论参考,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长沙市育婴师培训机构和聘用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受聘育婴师及0~3 岁婴幼儿家庭成员为研究对象。根据医学统计学中整群抽样样本含量估计公式,设a=0.05,δ=0.1,计算样本含量为4 个社区,考虑到不同地市的差异,扩大样本为5 个社区。利用随机数表法在长沙市的6 个辖区中随机选取1个辖区和此辖区的5 个社区。纳入此辖区内所有的育婴师培训机构和聘用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受聘育婴师及社区的0~3 岁婴幼儿家庭成员。排除不能流利地使用普通话、不理解不愿意参与该研究的调查对象。该研究获得中南大学护理学院护理与行为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批准(伦理审批号为E201902),所有研究对象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问卷调查 该研究采用的问卷经研究者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编而成[9],请相关专家对问卷进行审阅,予以修改补充。2019 年10—12 月编制形成育婴师培训现状及需求问卷(育婴师培训机构版、育婴师聘用机构版、育婴师版)和婴幼儿照护者培训现状及需求问卷(家庭版)。2020 年1—7 月在所选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和社区服务中心相关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与机构、家庭成员取得联系,获取知情同意后选择调查对象合适的时间发放和回收问卷。

1.2.2 质性访谈 该研究在《质性访谈方法:聆听与提问的艺术》[10]一书的指导下设计访谈提纲,并请相关专家对提纲进行审阅,予以修改补充。共形成培训机构管理/工作人员、育婴师、婴幼儿家庭成员3 个人群的访谈提纲。通过目的抽样、理论抽样的方法从研究对象中选取访谈对象,采取概念深度标准(宽度、复杂性、精确性、共鸣性和有效性)确定访谈样本量为20 名。研究人员严格根据纳排标准选择访谈对象,用录音笔记录访谈内容,用笔记记录非语言行为来确保信息的完整性。

1.2.3 专家小组会议 该研究在收集了量性和质性数据的基础上,集中儿科医学、婴幼儿早教、育婴师培训讲师等领域的专家召开专题会议。各位专家以育婴师分层分级规范化培训为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位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意见。最后整合量性与质性研究的结果和专家头脑风暴的结果以形成育婴师培训指标体系的初始内容。

1.2.4 德尔菲法 该研究遴选对婴幼儿生长发育和日常照护工作熟悉或具有育婴师培训经验的专家,并请专家对研究团队自行编写的专家函询问卷中每个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分。各指标采用Likert 五级评分法,分为很重要(5 分)、重要(4 分)、一般重要(3 分)、不太重要(2分)、不重要(1 分)[11]。同时提供相应的填写空白,供专家对指标提出修改或增删意见。2020 年12 月通过电子邮件将专家函询问卷发送给专家, 并在一周内进行回收。两轮专家函询均采用以下筛选标准:重要性均数≥3.5,变异系数<0.25。保留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指标,对只符合一个条件或专家提出增删意见的指标,通过专家和课题小组讨论来决定保留、增加或删除。

1.3 统计方法

为保证数据准确,采用双人核对录入。应用ATLAS.ti软件对质性访谈数据进行编码和分析,利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对量性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同时分析指标的专家评分,获得各指标的均数、变异系数及满分率,并对参与函询的专家进行评价,计算专家的积极系数、判断系数、熟悉系数等。

2 结果

2.1 指标的初步拟定

2.1.1 量性调查结果 该研究共发放6 080 份问卷,回收5 663 份,回收率为93.14%,其中有效问卷5 520 份,问卷有效率为97.47%。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发现,63.2%的学员年龄在40~49 岁,78.9%的学员学历水平为中专或中学。94.7%的机构表示有学员准入要求,主要以身体健康和年龄为主要考虑因素。57.9%的机构是一次性培训完,累计培训时长小于1 个月的占比26.3%。47.4%的机构考核频率在1~2 次/月,有94.7%表示会进行培训效果的随访评估,见表1。从培训需求来看,希望一次性培训和分阶段性培训的育婴师分别为46.7%和51.7%,希望培训时长在5~10 d、半个月和1 个月的比例分别为20.6%、21.7%和32.2%, 支持大于3 个月的只有8.3%,见表2。

表1 育婴师培训现状

表2 育婴师培训需求

2.1.2 质性访谈结果 该研究实际访谈24 名研究对象,其中包括7 名培训机构管理人员,7 名育婴师以及10名婴幼儿家庭成员。通过录音、转录、阅读、编码、分析这3 个人群对育婴师培训的实况见解及感想,归纳总结出培训对象、培训课程、培训师资、培训形式及培训考核与认证等5 个主题的分类编码结果。

2.1.3 专家小组讨论 该研究采取定量和定性结果单独分析,全面深入地了解育婴师培训现状与需求,结合国家职业大典中育婴师的职业技能要求,应用头脑风暴法进行专家小组讨论。在讨论中同时整合定性及定量研究的结果,围绕婴幼儿成长特点和规律,婴幼儿日常照护内容,有计划性、结构性地安排培训四要素(讲师、学员、课程、环境),并根据不同年龄段婴幼儿的照护重点及学员不同学历背景、工作经验、素质能力形成育婴师分层分级培训内容分配表以及包括5 个一级指标、19 个二级指标、107 个三级指标培训指标体系初稿。

2.2 专家函询结果

2.2.1 专家基本资料 该次函询专家共有15 名,专家平均年龄(43.8±6.5)岁,其中从事儿童保健5 名(33.3%),育婴师培训5 名(33.3%),早期教育3 名(20.0%),行政管理2名(13.3%); 工作年限为8~39 年; 大专及以下3 名(20.0%),本科5 名(33.3%),硕士4 名(26.7%),博士3 名(20.0%)。

2.2.2 专家积极性与权威性分析 第一轮函询发放了18份问卷,回收15 份,专家积极系数为83.3%;向回复了第一轮函询的专家发放第二轮问卷15 份,回收15 份,专家积极系数为100.0%。从两轮函询结果来看,专家熟悉系数范围在0.60~0.80; 专家判断系数在0.7~0.9 分;专家权威系数在0.70~0.85,均值为0.76。数据表明该课题专家积极系数和专家权威系数均较高,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可信性。

2.2.3 指标的筛选确定 第一轮函询各指标的重要性均值范围为3.47~5.00,变异系数为0.00~0.44,满分率为0.13~1.00。根据筛选标准和课题组讨论,删除“性别特征与气质发育指导”“领导与管理能力”“观看录像”“线上教学”“专题讲座”5 个三级指标,新增“口腔护理”“口腔卫生指导”“医院见习考评”“入户实习随访评估”4 个三级指标,并对部分条目进行修改,共保留130 个条目。第二轮函询各指标的重要性均数范围为4.07~5.00, 变异系数为0.00~0.24,满分率为0.20~1.00,表明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较高,见表3。由于第二轮专家函询中专家未提出修改或删除等建议,且条目均满足筛选标准,因此没有进行条目的增删与修改, 最终形成包括5 个一级指标、19 个二级指标、106 个三级指标的育婴师培训指标体系。从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来看,第一轮各级指标的肯德尔系数依次为0.420、0.288 和0.405;第二轮各级指标的肯德尔系数依次为0.467、0.322 和0.319(P<0.05),表示各专家对该次培训指标体系的意见趋于一致,停止下一轮函询。见表4。

表3 第二轮专家函询结果

表4 两轮专家函询肯德尔和谐系数(W)及显著性检验结果

3 讨论

3.1 育婴师分层分级培训体系的重要性

婴幼儿时期既是高度敏感的时期又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发展不佳的婴幼儿与发展良好的婴幼儿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别,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异会被扩大,更加难以弥补[12]。此外,美国、澳大利亚、中国等多个国家的研究表明,接受过高质量托育服务的婴幼儿在后期学术、社会和职业上表现出更高水平[13-15]。该研究通过量性研究与质性研究的结果分析发现,目前育婴师培训简单化,不同级别育婴师的培训要求无明显区别,培训内容没有按照0~3 岁婴幼儿照护的重点和特点进行科学合理地分层。然而,实际工作中幼儿、婴儿和新生儿的照护重点不同、工作难度依次递增,导致一些初级或刚上户的育婴师难以胜任婴儿和新生儿的照护工作。因此,接受简单粗略式培训的育婴师无法给0~3 岁婴幼儿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照护,亟需制订科学规范的育婴师分层分级培训体系。只有育婴师素质能力与婴幼儿照护需求相匹配才能给0~3 岁婴幼儿提供最佳的照护,促进0~3 岁婴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助力他们未来可以更好的表现。

3.2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获得了育婴师培训现状及需求和0~3 岁婴幼儿照护者培训现状的量性资料,采用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数据从而更好地了解实际情况。此外,通过质性访谈法获取详细的育婴师培训实况文本资料,有助于了解现象出现的本质原因和驱动因素及对育婴师发展的意见和感悟。因此,结合量性与质性的研究方法能更充分地探索育婴师培训现状及需求,为制订育婴师分层分级培训体系的初始指标提供科学全面的材料和依据。在形成初始指标后该研究采用德尔菲法通过匿名方式进行两轮专家函询,利用专家在该方面的专业经验和知识获得可靠的建议。在专家遴选方面,该研究邀请了儿童保健、儿童心理、早期教育等多个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以保障研究结果更具可靠性和权威性。

续表3

续表3

3.3 研究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育婴师还未有明确的岗位胜任力,可供参考的相关文献数量有限。此外,育婴师领域的专家数量有限,不同领域专家对育婴师工作内容的了解尚不深入,在指标条目和内容的设置上可能有待进一步研究细化。该研究只以湖南省长沙市的部分社区和机构进行调查,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倚,且该指标体系还处于理论层面,还需通过实践探讨其可行性、实用性及有效性。

综上所述,以育婴师为例的分层分级培训体系研究将为0~3 岁婴幼儿照护者培训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未来0~3 岁婴幼儿照护者培训还需针对不同地域特色开展进一步实践研究,从而为我国0~3 岁婴幼儿照护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猜你喜欢

质性函询婴幼儿
函询岂是走过场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函询岂是走过场
朔州市朔城区:严把第一道关口 扎实开展谈话函询
发挥谈话函询『百分百』作用坚决防止『浅谈(函)辄止』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
逆境商 从婴幼儿开始培养
从量化机制到质性建构——情绪话语分析刍议
AIDS患者内心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
维医治疗涩味黏液质性风湿性关节炎8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