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打抽丰”的刘姥姥
2021-04-22王玉
今天跟大家讨论刘姥姥的事,并不是进大观园里参观的刘姥姥的趣事,而是大观园建立之前,刘姥姥第一次到贾府的故事——她来“打抽丰”,也叫“打秋风”。《红楼梦语言词典》中对“打抽丰”的解释是:“利用各种关系假借名义向有钱的人索取财物。”明代郎瑛《七修类稿》中写道:“米芾札中有‘抽丰’二字,即世云‘秋风’之义,盖彼处丰稔,往抽分之耳。”古代有种说法:秋风起时,官府向富贵人家以征收棉衣的名义,讨要金钱,也称“打秋风”。大家熟知的刘姥姥逛大观园则是她第二次来贾府。第二次来贾府的原因,其实很感人,是刘姥姥第一次“打抽丰”得了凤姐所说的原本预备给丫头们做衣服的二十两银子,回家之后日子过得好起来,于是,第二次来是带着一些农家特产来谢恩的。
刘姥姥第二次来贾府,是《红楼梦》第四十回前后的故事,而第一次来贾府,是《红楼梦》第六回的故事。正是这第一次,展开了《红楼梦》的另一个现实世界,且提及这个故事的回目次序很有意味。
图/视觉中国
第三回主要写林黛玉进贾府。黛玉入贾府,自然会有对贾府内部人和事的描写。从一个贵族小姐的视角,并且让一个以后住在府中的人来述说贾府内部的故事,这是曹雪芹的局内意识。
第四回写了一个发生在贾府外面的社会事件,该事件看似与贾雨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却由此引出了“护官符”: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
“贾王史薛”所代表的四大家族,被门子称为:“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不保,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最后,贾雨村也是根据这“护官符”胡乱判了小英莲案子,所以“葫芦”除了贾雨村曾经住过葫芦庙,就是“稀里糊涂”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顺着黛玉进贾府继续说贾府中的事情,而是写这样一个社会事件?这大概是作者想要揭示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是作者的社会背景意识。
第五回最让人意外,因为向读者展示了结局,曹雪芹“剧透”了,这其实是作者的悲悯意识。作者用宝玉梦中游览太虚幻境,看到主要角色的命运谶语来写这一回,人物命运谶语有三种——画卷、判词、曲子。作者写到的谶语都值得详细解读,但是我最想说的是,为什么要在第五回暗示结局呢?明明可以往后一点,先让人跟着黛玉进贾府体会贵族们富丽的生活一段时间,先让人感受青春少男少女们日常的友爱一段时间,哪怕放在第十七、十八回,感受大观园美景之后再说悲剧意味,也不是不可以,为何偏偏是在第五回?其实从黛玉进贾府,悲剧故事就已经开始了。黛玉一进贾府,遇到她命中注定之人,就开始走向流泪之局。那里面有王熙凤的花枝招展,有众姐妹的相互簇拥,也有大家对于宝黛相见的激动。第五回,有必要提醒你这是个大悲剧了。因为看书的心态,可以从热闹上看,那是我们能获得读书之乐的重要原因,但是若从悲悯上看呢?
宝宝患了风热感冒时,可以吃辛凉清淡的食品,如菊花、茶叶、白菜、白萝卜、甜梨、甜橙等,同时这些食物还有很好的清热作用,妈妈们可以制作一些饮料给孩子喝,帮助孩子康复。
当你知道悲剧结局,那每一段欢乐都有了不同的意味,一众红楼梦中人的当下有多快乐,以后就有多悲哀,于是,看《红楼梦》值得看出大悲悯。可以说,《红楼梦》的前五回,提纲挈领,从神话、局外、局内、社会、共情等角度展现了作品之美,也是作者多种意识的体现。
好不容易从种种层面铺设好了构架,第六回开始说贾府的故事了,却从一个远在乡下、日子过不下去的刘姥姥说起,而不是从黛玉在贾府的日常生活说起,这里面又有什么意味呢?
连作者自己都说:
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荳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这一家说起,倒还是个头绪。
这是作者“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表现,用小得不能再小的一个人,串联起整个贾府的故事,并在前后的文本中不断照应。大家感兴趣可以去看刘姥姥进贾府之后,遇见贾府仆人和主人的一系列表现,都很传神。“草蛇灰线”已经成为一个成语,比喻事物留下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并且,作为明清小说常用的技法,金圣叹、张竹坡等评家都有提及。红学家梁归智认为“草蛇”是指从草丛中蹿过去的蛇不会留下脚印,但会留下不明显的痕迹,比如草会歪倒;“灰线”是缝衣服的线在炉灰中拖一下,线轻,痕迹也恍惚。而“伏脉千里”指的是在后文有伏笔、暗示。小说从一个“芥荳之微”的人家说起,而刘姥姥跟贾府的渊源颇深,后文中多有照应。远的不说,近处就有一处照应。
刘姥姥因一家“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穷得过不去年,准备“舍着我这副老脸去碰碰”,要去求贾府“只要他发点好心,拔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壮呢”。于是文中交代:
次日天未明,刘姥姥便起来梳洗了,又将板儿教训了几句。那板儿才五六岁的孩子,一无所知,听见带他进城逛去,便喜的无不应承。于是刘姥姥带他进城,找至宁荣街。
来至荣府大门石狮子前,只见簇簇轿马,刘姥姥便不敢过去,且掸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蹭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板凳上,说东谈西呢。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刘姥姥天不亮就出发了,一路辛苦,很可能没吃早饭也不舍得雇车,是走过来的。她不断地教板儿,更像是掩饰自己内心的紧张。更关键的是,当她来到贾府门口,面对的是“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板凳上,说东谈西呢”,这是从刘姥姥眼中看过去的门口的小厮,其实早在黛玉进贾府的第三回,这些人就出现过。
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
黛玉作为一个贵族小姐,不可能和门口的小厮有聊天的机会,并且她刚来贾府,得知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所以只关注怎么不同,比如如何富丽堂皇,自然对小厮有“华冠丽服”的印象。她是小姐,这些小厮穿得再好也是下人,其他印象不明显。而刘姥姥作为一个“打抽丰”的,内心十分忐忑,面对豪门,她已经预料到很可能不好打交道,至少“阎王好见小鬼难搪”。于是,在她眼里,这几个人穿什么不重要,“挺胸叠肚”“指手画脚”一副不怎么好惹的样子是刘姥姥的心象。果然,她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蹭上去”问,这几个人却不说真话“耍了她”,还是一个老人家给她指了一条能见到“真神”的路。
上段文字中还包含刘姥姥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极为传神,都为了塑造她“打抽丰”的心理——“梳洗”“教训”“找”“只见”“不敢”“掸了掸”“教了”“蹭”,几乎没有重复的动词,可见想要塑造丰富的内心,可以通过变换动词来达到目的。同时,想要写好不同人物的内心,就要从不同角度书写,比如同样面对贾府门口的小厮,林黛玉和刘姥姥的身份不同,自然写出来的样貌就不同,这样的写法,不但有了第三回和第六回前后的照应,还将小说中的世界一层一层揭示给我们看,实在巧妙得很。
也就是说,《红楼梦》中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不但是从结构、情节上去照应,而且人物内心的不同变化,也被作者写得精细传神,甚至巧妙到一个小人物的出场,足以四处勾连。
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