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出品:高考模拟专项训练之作文20题

2021-04-22

中学生天地(C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套作审题角度

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我在”是一个沉重的字眼,因为它寄寓于每一个负重的存在之中。我在,是国与民互相担当,是一个人给一个人壮胆,是一群人为一群人拼命。我在,你在,我们在。你有我们在,我们有你在,你我有彼此在。

读了上面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指导

作文审题的第一步是概括材料的中心大意,审出材料中的中心词或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材料本身的情感倾向、写作要求等。本则材料中的关键词是“我在”,材料强调每一个个体的“我”的担当和责任,以及个体融入群体之中的强大力量。据此,最佳立意就是从“我在”的个体责任写起,上升到每一个“我”汇集成一个整体,写出我、我们、你、你们之间彼此相融的关系,乃至形成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立意角度切合材料,而且能形成逐层深入的行文思路,比较容易写出深度。

次佳立意是由个体的“我在”上升到群体的合力效应。这个立意角度也有一定的层次感,但是容易落入俗套,写成集体的团结协作精神,这样就不容易出现亮点。因此,行文中要把重心放在对“我在”和“我们在”的思考。

一般立意则是围绕“我在”行文,由哲学家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到“我在场”“我存在”,思考个体都要找到自我的存在价值。这个立意角度一般,只涉及材料的部分内容,缺少深度思考。

命题:杭州学军中学 余 芳

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包括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在内的40 多家顶级美术馆、博物馆推出2000 余项主题丰富的“云展览”,访问量突破50 亿次。民众的参与热情,让我们看到文物、绘画、文字、音乐等多种形式的美育正日渐成为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一方面,某些家长和学生对“美育”的认知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将“艺术特长加分”作为“美育”的直接目的;另一方面,在某些学校,包括音乐、美术在内的“美育课”未能开齐、开足,处在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高考在即,树人中学就高三后期是否应该继续开设艺术课,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意见,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和个人见闻、经历,以一名本校高三学子的名义,给校长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③不得少于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指导

一、现实意义 贴近学生

该作文题所探讨的“美育”话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吴冠中先生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当我们开始以足够的关注度聚焦“美育”话题,以审美眼光打量身边的人和事,恰恰是社会生活水平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体现。《新周刊》 杂志在2020年总结出中国人审美匮乏症的十大征候:丑形象、 土味家居、奇葩建筑、非人街道、塑料设计、网红脸、伪古风、广告有毒、抖式快感、文化雾霾。作文材料中提及的大众对艺术、文化之美的参与热情,则体现了时代和民众对合理、系统“美育”的强烈呼唤。

另一方面,在最应该接受系统、科学“美育”的学生群体中,“美育”却一直处在被边缘化、功利化的尴尬境地。“美育”课在“非常时期”让位于文化课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二、情境作文 对象意识

2019年和2020年的全国卷作文题,在文体设计上,越来越注重交际语境写作,营造一种以真实身份、真实主题和真实目的要素构成的任务语境,强调还原真实生活情境的写作。

本次作文要求以高三学生的名义,给本校校长写一封信。从写信目的看,具有“劝说”的作用。劝说,要有对象意识。以学生身份劝说校长,要始终以真诚、真切的情感贯穿于全文,语气亲切,有交流姿态。

三、最佳立意与次佳立意

最佳立意: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不仅应当从“美育”本身的重要性、重视“美育”的社会现实性等角度展开说理、论述,更要紧扣“高三后期”这一具体情境,层层推进,以理服人。如果支持在高三后期继续开设艺术课,可以重点挖掘艺术课在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生活趣味、积极心态等方面的作用,特别是“美育”帮助高三学子调整心态的作用,并对“美育”的功利化现象稍作抨击。如果反对,可以抓住“美育”非功利化的特点,指出它需要长期的熏陶、积累,而不一定非在分秒必争的高三后期。

次佳立意:能紧扣“高三后期是否开设艺术课”这一具体情境,辩证分析利弊,并能适当提及“美育”的深远影响和作用。

命题:浙江金华第一中学 陈 宵

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生命的顺序。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有些生命却没能经历四季走完全程,比如“扶贫英雄”黄文秀、李军、杨松峰、卢昌范,比如“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还有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为挽救他人生命而献出自己生命的医生和护士。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指导

这则作文材料,能够启示写作者去深入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怎么活着?为谁活着?

一、从生命角度立意,适用论题:①生命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社会;②奉献社会,才能超越生命;③唯有投身社会,生命才能更加灿烂;④人不能仅仅为自己活着。这些是核心角度。如果是⑤伟大民族的复兴道路,或⑥生命的顺序,就是边缘角度。因为这两个论题都没有紧扣材料中“生命”这个重要词语。

二、从社会需要的角度立意,适用论题:①社会需要美丽的逆行者;②因为逆行,所以美丽;③迎难而上,才能更显生命灿烂。这些是核心角度。如果是④为“扶贫英雄”点赞,或⑤呼唤“卫国戍边英雄”,或⑥疫情带来的思索,就是边缘角度。因为这些论题都没有紧扣“生命价值”和“社会需要”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

命题:诸暨市学勉中学 金建永

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的尊严分三种:第一种是权力的尊严,第二种是金钱的尊严,第三种是知识的尊严。他们认为,权力的尊严建立在剥夺他人的尊严之上,金钱的尊严也建立在对他人的欺压之上,因此前两种尊严不值得追求而知识的尊严却是持久的、有益的,值得去追求。

你认同以上的说法吗?请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指导

本题的命制着眼于对三种尊严之高下的判分,意在彰显学生的思辨力度与个性表达,同时也培养其公民精神。赞同与不赞同皆可,能自圆其说就好。

最佳立意是不认同以上说法,对这三者做辩证思考。权力与金钱能给予人安全感、成就感,只要在追求的过程中不违法违纪,不过度贪婪,应当给予肯定。丘吉尔曾坦率地表达自己对权力的看法——“有能力追逐权力,并正当地运用权力,是人最高贵的职业之一”;儒家提倡“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古往今来,英雄豪杰、富商巨贾都热切地追求权力与金钱,以此来彰显能力,实现梦想。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一切合法合理的追求皆应得到承认与尊重。因此,重点不要拘囿于所追求的东西,而应着眼于追求的行为,看其是否恰当。反过来讲,不是拥有知识就可以带来尊严。史铁生说:“知识也并不担保善良。”以邪恶为精神底色的知识则会沦为灾难,用硫酸泼熊的清华大学学生,编辑女婴基因的南方科技大学的副教授等例子昭示了一个道理——知识就是力量,但良知才是方向。若缺乏良知,知识越多,助纣为虐的程度就越深,根本无“尊严”一说。

次佳立意是赞同材料中的观点,认为知识尊严才是最值得追求的,可从真正优质的生活不是物质上的富足,而是精神上的充盈这个角度去阐释。

命题:台州市第一中学 林卫飞

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每个时代,都有一些人远远地走在其他人的前面,能不能发现他们,善待他们,是检验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尺。

——[德]尼采

不要因为自己持独特的看法而感到害怕,因为我们现在接受的常识都曾是独特的看法。

——[英]罗素

读了以上两位先哲的话,你有怎样的感想与思考?请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指导

此题的命制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意在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关注时代、关注他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磅礴而方正的人格品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最佳立意应结合两句哲人名言。这两句话有同质性,材料一中“远远地走在其他人的前面”的人与材料二中“持独特的看法”的人,或行为举止突破常规、超出人们的心理预期,或对世界有新的诠释,或有颠覆性的认知,或大胆进取,或创新求变,或不拘一格,或个性率真。他们常被视作“异端”“痴人”“白日梦者”“理想主义者”……远到苏格拉底、竹林七贤、李贽、布鲁诺、戊戌六君子,近到顾准、李文亮等。这些人是时代的先行者,稀少而珍贵。同时两句名言角度迥异:尼采站在社会文明的高度阐释——能够识别、善待、容忍这些人的民族与时代,也必定是开放的、包容的、多元的、生机勃勃的;罗素侧重于表达对个体的期许——当许多人用与众人“同化”的方式获取安全感时,那些“远远地走在其他人的前面”的人应有清明的理性与洞穿历史规律的眼光,明白自身的价值,保持人格的独立,承受不被理解的孤独与被边缘化的恐惧。

次佳立意是选择其中一方面深入阐述。

命题:台州市第一中学 林卫飞

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二维码支付是一种基于账户体系搭建起来的无线支付方案。在该支付方案下,商家可把账号、商品价格等交易信息汇编成一个二维码,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扫描二维码,便可实现与商家账户的支付结算。因其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的特点,被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由此而衍生的扫码点单、扫码出行、扫码排队、扫码挂号等新形式更是无处不在。

有老人到村代收点交医保,却被现场工作人员告知不收现金,“要么告诉亲戚,要么自己在手机上支付”;有老人因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出示“健康码”,被拒绝乘坐公交车;有老人到医院看病,发现该医院已经全部改为网上预约挂号,人工挂号窗口已经被取消。在互联网面前,很多老年人就像是缺失了学习能力的婴儿,茫然无措。

综合以上材料,作为高中生的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选择一个言说对象,写一篇文章,向对方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指导

本题引领学生思考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创新与服务、发展与特殊人群的关系等问题。

此材料包含两则关联性材料。第一则材料通过介绍“二维码支付”以及由此衍生的新形式,表现了信息时代的科技创新;第二则材料通过“缴纳医保”“乘坐公交”“医院挂号”三个事例,呈现了信息时代给老年人带来的困扰。科技创新是“因”,老年人的困惑是“果”,两则材料构成因果关联。但是这两则材料又不是常规的因果关系,因为常规思路下科技创新更多的是给人们带来全方位的便利,而第二则材料中呈现的却是违背创新初衷的情况。正是这种非常规的因果关联,才具有广阔的思辨空间,从而有机会产生高质量的思辨结果。

整体立意可指向,科技发展带来支付方式等全方位的转变,但是在给大部分人带来便利的同时,需要考虑如何才能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信息时代。同时需要关注题干中的提示语“选择一个言说对象,写一篇文章,向对方谈谈自己的看法”,“体验与思考”的结果需要选择一个言说对象,即文章是写给某个或某些人看的,一定要有“读者意识”。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潜在的读者起码有两类:一是包括自己在内的晚辈,二是科技创新企业以及使用该产品的群体。言说对象不同,交流的侧重点自然应该有所差异。如果选择第一类言说对象,立意可以是:作为晚辈,应辅助长者更好地融入信息时代。如果选择第二类言说对象,立意可以是:科技时代,不能忽视老年人的实际需求;科技不是唯一手段,现代社会需要更多人性化选择。

命题:浙江省海宁中学 张 洋

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德经》

材料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

材料三:人都是依靠自己的知识与认知并且被之束缚生活着的,那就叫作现实。

——宇智波鼬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体验?请综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指导

本题涉及人在成长过程中如何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和认识世界的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并处理好“知人”“知己”和“自知”之间的关系。

材料一出自老子《道德经》。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意思是说,“知人”和“自知”是人在成长过程中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的两条非常重要的途径,缺一不可。材料二出自《论语》。大意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这就启示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要多了解别人,了解别人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通过关注别人、了解别人,发现别人的优缺点,来对照自身,改正自身缺点,学习和发扬优点,让自己更加优秀。材料三是学生喜欢的《火影忍者》中宇智波鼬的话,告诉我们认识自己也好,认识他人也好,在现实中都是非常难的,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认知虽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自我、认识他人,但有时也会因此受到束缚,导致错误的产生。

三则材料互为补充,提出了人在成长过程中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世界的重要性,并提出“知人”“知己”和“自知”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审题时要提炼三则材料各自的关键词,并找到其中的连接点,在写作时要将几则材料结合起来,分析清楚“知人”“知己”和“自知”三者之间的关系。人在成长过程中,既要依靠自己的知识与认知来更好地“知人”和“自知”,也要注意突破自身的局限,不要囿于自身的认知范畴。

命题:浙江省桐乡第一中学 张 磊

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危机是一个紧要关头、一个转折点。遭遇危机往往并非个人和社会欢迎的事,但危机也可能意味着挑战,也可能意味着一个新的机会。

作为新时代学子,你对“危机”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指导

本题引导学生思考个人或社会遭遇危机时应该如何面对这一重要问题,以增强学生的抗危机意识和能力。

审题时要关注“危机”的定义和影响。一般而言,危机是一个紧要关头、一个转折点,是一种长间隔、极罕见、戏剧性的剧变。从个人与社会发展角度看,遭遇危机也是难免的。危机是一个紧要关头、一个转折点,它非同寻常,有时候突如其来、出乎意料,对个人和整个人类社会,影响深远。对个人而言,危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如处理不当,终其一生会生活在负面情绪中;对整个人类社会而言,危机可使一种文明没落,使一个国家解体,使一个时代终结。但从直面危机、积极应对的角度看,危机也可以是一种机遇,一种对定势的突破。

写作时需要对“危机”的定义、形式、影响进行必要的阐释,还需要提出应对危机的具体办法。立意时,可以从危机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来思考;也可以从化解危机的视角看,以积极的态度提出对策;当然也可以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角度,对不同危机提出不同的应对策略。

命题:海亮艺术中学 李帅彪

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打工,本指做工,多用于临时性的工作;打工人,原本指从事体力劳动的人,通常为外来务工人员。此前,一名网友在网上发了一条自拍的短视频,视频中他做出要出门打工的样子,并说:“勤劳的人已经奔上了塔吊,你却在被窝里伸了伸懒腰,你根本没把自己的生活当回事儿。早安,打工人!” 这个视频引来大量关注与模仿,“打工人”随即引爆网络。在流传中,“打工人”适用范围扩大,指称对象多元化,几乎成了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统称。无论是社会精英还是普通职员,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都称“打工人”。这一称呼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有人认为这三个字代表了勤奋、热情、上进,是社会正能量的代表;也有人认为这一称呼带有调侃、嘲讽的意味,是人为地强行划分阶层,企图通过幽默式的调侃,缓解当代年轻群体对高压环境的不满情绪。

读了上述材料,你对“打工人”这个称呼有什么思考与感悟呢?请以高中生的视角写一篇文章向某晚报的“时评”栏目投稿。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指导

本题意在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思辨式审视,并通过时评的方式呈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目,由作文材料和任务指令两部分组成。作文材料分为两层:第一层解释了“打工人”这个称呼的来源及内涵变迁,第二层点出了人们对这一称呼的不同看法,同时也简明点出了原因。要准确立意必须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第一层关键句“无论是社会精英还是普通职员,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都称‘打工人’”,暗示这一称呼带有劳动者人人平等的思想,是对每一个劳动者的尊重,是社会的一大进步。第二层关键词“勤奋、热情、上进”是对“打工人”的肯定,“调侃、嘲讽”是一种否定。写作时,可以从积极的角度赞同这一称呼,也可以否定这一称呼,关键是要有理有据阐述看法。

立意可参考以下两方面。赞同:①这个称呼代表了“勤奋、上进、积极”,是正能量的体现; ②体现了对每一个劳动者的尊重,倡导了劳动者人人平等的观念;③体现了职业没有贵贱之分的理念。不赞同:①带有调侃、嘲讽的意味,是人为地强行划分阶层,暗示了劳动不平等观念;②缺失主人翁精神,让劳动者体会不到主体意识,难以激发斗志;③换成“奋斗者”“建设者”“接力者”更合适,更能体现新时代精神。

命题:严州中学新安江校区 程 莉

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现实中,有人选择“知其不可而不为”,是正常的事,这是否意味着可以去否定那些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认定之事的人呢?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指导

本题意在引领学生思考看似熟悉却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

材料前半部分“现实中,有人选择‘知其不可而不为’,是正常的事”,可以理解为客观现实,前半部分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审题关注的核心,首先要弄清“不顾自身的力量”与“认定之事”之具体的情形,然后才能确定思辨的具体内容。

“不顾自身的力量”可以指不考虑个人的体力、能力、资源、条件等的不足或不配,但仍然要去做某件事。“认定的事”可能是对人生、社会、民族有益的事情,也可能是一己之私甚至危害他人的事情。

立意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人可以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自己认定的事情。理由是:①是一种精神感召,会产生强烈的内驱力。②能够激发人发现自身潜能,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从而获得自信,坚定信念。③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观念革新的必要因子。

二、人不可以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自己认定的事情。理由是:①常常招致失败,于是产生挫败感,动摇自信心。②可能会损害个人信誉,丢失社会资源,不利于个人事业的推进。③即使成功了,也未必是因为自己的决策正确,有可能为下一步的决策埋下隐患。

三、做或不做自己认定的事,没有一定之论;我们要根据所认定的事情来决定做或不做。理由是:①人不顾自身的力量去做认定的事,固然有一些好处,但也有不少隐患。②人因为自身力量不及而不做某事,固然让人获得安全,但也丧失了很多机会。

命题:浙江省桐乡第二中学 王 军

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春节,是我国最重大的传统节日,是忙忙碌碌了一年的家人们团聚的节日。但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今年的春节比较特殊,政府要求大家就地过年,以减少人员的流动和大规模聚集。

你家肯定也有身处外地的家人或亲戚响应号召,未能回家团聚。春节已过,请你选择亲友中的一位,给他(她)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情思。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③不得少于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指导

这是一个任务驱动型的写作题,要求给在他乡就地过年的家人或亲戚中的一位写一封信。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着眼,在立意上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从政府或社会的角度说,要求就地过年,减少人员流动和大规模聚集,考虑的是整个社会的疫情防控,谋划的是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从“家人或亲戚”的个体而言,牺牲春节回家团聚的机会,服从大局,暂时牺牲小我以成就大我,体现了先公后私、先国后家的精神,值得赞赏;从写信者“我”的角度说,今年春节失去了与部分亲友团聚的机会,平添了思念之情,但理解政府的苦衷,思念远方的亲友。在写作过程中,或回望春节,或抒发思念,或表达赞许,可以将记叙、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

要求写一封书信,称呼和语言须合乎人物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书信真诚、亲切的特点;另外,抬头、落款和祝颂语也要规范运用。

命题:朱昌元

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针对《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教育部官网公开答复函,表示将从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的研究着手,注重学生“阳刚之气”的培养。这一答复迅速冲上热搜,引起线上线下特别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热议。有人认为男孩普遍缺少“阳刚之气”,的确令人担忧,但也有人认为“女性化”不应是贬义词,对男孩子来说,兼具一些女性优点并非坏事。

班级近期将围绕上述现象组织一次讨论会,请你写一篇发言稿,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思考。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③不得少于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指导

这是一个任务驱动型写作题,要求根据提供的材料写一篇发言稿。《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是全国政协某委员的提案,教育部官网公开了答复函。聚焦的重点不应放在教育部对提案的公开答复上,而应放在“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现象、原因和应对的策略、路径上。就“正名”而言,“男性青少年女性化”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和严重性究竟如何?产生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如何从政府政策导向、社会氛围营造、家庭积极参与以及个人自我警策和锻炼等方面来防范和破解?当然,上述几个方面,可以有所侧重地加以深入阐述,不必也不可平均用力。如果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教育部的答复为什么会冲上热搜,则偏离题意的焦点。

发言稿,主要诉诸听觉,要有听众意识。因此,从内容上讲,要十分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可以多用点提纲挈领性的语句;从表达上讲,要适当口语化,增强对听众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命题:朱昌元

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家是个美好的地方,走过千山万水,最魂牵梦萦的就是我们的家。

有时候,远方是个更美好的地方,路在脚下,总是不断地在召唤我们前行。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指导

这是一段开放性的材料。由“最魂牵梦萦的就是我们的家”可以把文章立意为“思乡怀家”。家在这里既可以是物质意义上的那个可以遮风挡雨的实在的家,也可以是精神意义上的由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精神家园。由“远方是个更美好的地方”可以把文章立意为“在路上”。离家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内心需求,对困守一隅的人来说,周围的一切,因为熟悉早已失去了新奇。而外面的世界充满诱惑,前方的不确定性,令他们紧张、新奇、激动、欢喜,于是有了离家之举,所以有人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我们不应一味沉醉于家庭的安逸舒适,而应勇于走出家门,去外面闯荡,在路上拼搏。我们更可以把“家”和“路”看成一个整体进行立意:对我们来说,人生永远既是道路又是家,所有的路都是为了寻求精神的归宿,归家是永恒的追求。

命题:金华市艾青中学 吴锡华

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还是曾经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种在心中信念丝毫未减……”由平均年龄74 岁的“清华学霸合唱团”表演的《少年》让无数观众热泪盈眶。

这群白发苍苍的热血“少年”,50 多年前踏入清华校园,朝气蓬勃,学成后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无怨无悔。正如央视新闻官方微博所评,他们让我们明白了:“少年”二字,不问白发,只问心境;无关年龄,只关热爱。

作为一名“少年”,你对此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指导

作文材料为当下热点事件,体现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的意识。“少年”一词,比较符合学生的年龄、心境,应该能够引起共鸣和思考。

材料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引述事件,第二段评论人物身上蕴含的精神。综合起来,可思考以下几个问题:这群白发苍苍的“少年”的合唱,为什么能够让无数观众热泪盈眶?“少年”的内涵是什么?作为一名“少年”,我们应该如何传承他们的精神?

网友之所以热泪盈眶,是因为这群老人身上体现了“少年”气。“少年”气,是一腔热血、一种信念,是历经坎坷险阻后的坚定,是艰苦奋斗后的快乐。“少年”气无关年龄,无关境遇,只关心境与热爱。只要心中有爱,心中有梦,永远是“少年”。作为一名“少年”,我们不仅要将自己的青春用于奉献,而且要思考如何不忘初心,永葆“少年”气。文章可结合材料对“少年”气进行阐释,也可联系自身、联系当代,思考如何传承“少年”气。

命题:镇海中学 王 静

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信息茧房”是哈佛大学教授凯斯·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来的,指的是在信息传播中受众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并从中得到安慰,从而将自己的生活置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指导

互联网和社交平台的迅速发展,将世界庞杂的信息整合到一起,消除了以前存在的诸多信息壁垒。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越来越多分裂的意见与情绪。大数据将这类信息整合出来,精准推送,久而久之,形成了如今的信息茧房。“信息茧房”这一概念反映了当下时代的特点,对此,我们既要看到它的好处:比如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面对庞杂的信息,信息茧房为人们省去了大量检索的过程,此外,由于信息茧房的产生,人们处于同一类别的圈层中,同好者的存在增加了信息获取者的认同感。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它的缺陷:互联网使用者被划分成若干个群组,不同种类的信息通过所划定的群组精准推送,久而久之,人们被困在各自的“信息茧房”,很难就分歧形成共识,甚至逐渐丧失了通过理解、协商而达成共识的意识。面对信息茧房,人们首先要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同时要正视它、研究它、善用它,激发其内在的创造力,使其成为推动社会的力量。

命题:金华市艾青中学 吴锡华

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于2021年3月1日起实施。该规则指出,在确有必要的情况下,学校、教师可以在学生存在不服从、扰乱秩序、行为失范、具有危险性、侵犯权益等情形时实施教育惩戒。

有些人认为,罚不惩,谓之纵恶,就算学校不惩戒,学生到社会上也会受到惩戒。学校“教育惩戒”非常必要,为之叫好。

而另一些人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们认为,错误人皆有之,犯了错误的人只要不坚持错误,悔悟并设法改正错误,就可以了。学校“教育惩戒”的实行不是很妥帖。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指导

这道题考查了学生对将要实施的学校“教育惩戒”的看法和思考。材料共三段,首段引出《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并点明学校“教育惩戒”的内容。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是两种对立的观点:赞同学校实行“教育惩戒”和反对学校实行“教育惩戒”。我们写作的时候可以选择这两种观点中的一种来写,也可以选择自己对于学校“教育惩戒”的其他看法来写。参考立意:①为学校“教育惩戒”的实施叫好;②学校“教育惩戒”须谨慎;③惩而有度,戒而有效,才是学校“教育惩戒”应该追求的。

特别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中心话题是学校“教育惩戒”,如果仅探讨了“惩戒”的必要与否这个问题,就是偏离题意了。

命题:德清县高级中学 方香椿

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春节假期,电影《你好,李焕英》票房异常火爆,十几天突破40 亿元。贾玲的这部处女作是为了纪念妈妈,故事情节简单却耐人寻味。正是因为母女间的这份简单、纯粹、诚挚的情感触碰到了人们内心柔软的地方,于是打动了万千观众。有网友留言说“哭到口罩全湿”“别画眼妆,记得带纸巾”,也有网友在朋友圈贴出自家“李焕英”的老照片,说明观众从中产生了“共鸣”。

“共鸣”是指因思想上或感情上的相互感染而产生的情绪。在现实生活中,像《你好,李焕英》这样的影视作品会引起我们的“共鸣”,很多文学作品会引起我们的“共鸣”,甚至遇到的一些事情也会引起我们的“共鸣”……

结合自己的经历,思考一下:什么样的作品或者事情会引起我们的“共鸣”?为什么会产生“共鸣”?请围绕“共鸣”这个话题,谈一谈自己的理解、认识和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指导

这道作文题,联系学生当下的观影体验,上升到鉴赏和思考的高度,意在考查中学生当下的视界、阅读作品的体验感受、在成长中的一些感想与思考。审题的时候要注意,这则材料分两段,首段是为了引出话题“共鸣”,同时也提供了产生“共鸣”现象的一个比较贴切的例证。第二段提出“共鸣”的概念,并列举了一些“共鸣”的现象,学生须现场学习和理解这个概念,同时结合自己的经验去思考产生“共鸣”的条件是什么,产生“共鸣”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参考立意:①情感互相感染,方能形成“共鸣”。②“共鸣”在骨不在皮。③作品返璞归真,方能引发“共鸣”。

命题:德清县高级中学 方香椿

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揭晓,张桂梅老师当选。她凭借毅力、韧性,用12年的时间改变了1800 多名大山里的穷苦女孩子的命运。而她所任教的云南华坪女子高中誓词日前也传遍全网: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这段誓词引起了不同的反应:有些人深受鼓舞,“社会还是需要一点这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特别是青少年时期”;有些人则嗅出了其中的精英主义意味,因为这里把人分成“人杰”与“草芥”; 还有些人认为言辞诚有不当之处,但总体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对于那些边远地区的女孩子来说,想要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阻断贫穷代际的传递,这句话太有力量。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指导

该材料来源于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云南华坪女子高中信息,以及澎湃网文章《读华坪女子高中誓词:让每个人有尊严和独特价值,才是教育使命》。根据材料内容,可从以下几方面立意:①誓词充满正能量,昂扬向上;②誓词重在实现阶层的向上流动,忽视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③誓词瑕不掩瑜,“瑕疵”恰是命运的呐喊。

第②种、第③种立意较深,而联系语境则第③种立意更佳。初读誓词,我们会有偏激之感:高山伟岸,可无阻溪流蜿蜒;山巅景秀,可沟壑原有深意; 生当作人杰,而草芥亦有春天。教育的奥义在于让每个人有尊严和独特价值,每个人都可以了不起。但读誓词不应脱离语境,这是一群大山里的女孩子,生来就被视作“沟壑”“草芥”,命运就是“平庸”“卑微”,张桂梅校长以她的毅力、韧性托举起这些女孩子们,想让她们摆脱原有的生命轨迹,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卑不亢,心怀高山,敢为人杰。从这点来看,誓词成为令人服膺的箴言。

命题:象山中学 黄黎莲

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去年6月,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悍然越线挑衅。在前出交涉和激烈斗争中,团长祁发宝身先士卒,身负重伤;营长陈红军、战士陈祥榕突入重围营救,奋力反击,英勇牺牲;战士肖思远,突围后义无反顾返回营救战友,战斗至生命最后一刻;战士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拼力救助被冲散的战友脱险,自己却淹没在冰河之中。

今年2月19日,中央军委授予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团长”荣誉称号,追授陈红军“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给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追记一等功。其中,陈祥榕烈士年仅18岁,是一名“00 后”。他曾写下战斗口号:“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校团委将举行“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主题演讲活动。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③不得少于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指导

该材料来源于《人民日报》公众号的《这段视频,还原了喀喇昆仑那场英勇战斗……》以及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我一定会记住你们的样子》。根据材料,可从以下几方面立意:①崇仰英雄,热爱祖国;②热爱祖国,从我做起;③担家国之重,洒青春热血。第②种、第③种立意更佳。

立意时要注意几个关键点:一是对“清澈的爱”的理解,“清澈”意为“清而透明”,用以修饰对祖国的爱,可理解为“纯粹、炽热、赤诚”的爱国情怀。二是主题词来自陈祥榕烈士写的战斗口号,他“年仅18 岁,是一名‘00 后’”,他为国捐躯、英勇戍边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更引人深思,同为青年的考生该如何来爱国?三是校团委举行的演讲活动,即面对校内同学,考生如何传递自己对此的思考并响应号召。因此,立意上除了“崇敬英雄”和“热爱祖国”之外,还应包含“我们”和“青春”。

同时,审题上还有以下几点要注意:①写作内容:引导语中的“结合上述材料”,提醒考生必须以材料为基础展开联想和思考,脱离材料即为偏题或跑题。②演讲对象:既然是“校团委举行的演讲活动”,那么演讲对象应为同学,考生写作演讲稿时要有平等交流的意识,避免居高临下的说教。③写作文体:应符合演讲稿的要求。

命题:象山中学 黄黎莲

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2019年末,我们都没料到工作、生活会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受到如此大的冲击。

2020年初,我们都因新冠肺炎疫情陷入迷茫,无法判断离“隧道”尽头还有多远。

2021年初,回顾一年抗疫经历,我们为人类抗疫表现出的韧性与智慧惊叹,也为零星不绝的疫情而忧心。

生活或人生,总是在确定与不确定中跌宕。如何对待确定和不确定,考验人类的智慧,影响我们的选择。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指导

本题从现实生活出发,其中材料一和材料二回顾了庚子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的事实,让人感觉生活中充满了未知与不确定性;而材料三则陈述了经过全国人民一年的不懈奋战,终于初步掌握了新冠肺炎疫情的确定性。由此切入对人生的思考:生活总是那么的不确定,然而在众多的不确定中也同样存在着某些确定的规律。基于上述认识,本题的立意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层面:

一、基于对“确定”与“不确定”的认识,去剖析其中的哲学内涵,也可以去分析“确定”与“不确定”的关系及两者相互转化的条件等。

二、从“不确定”中看到“确定”,进而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确定性时,我们亿万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努力应对,终于在最大限度上战胜了疫情,我们的努力保证了胜利的确定性。

三、从“确定”中看到诸多的“不确定”,进而在人生中保持一种警惕和审慎。

当然,行文如果仅仅只是用一些事例来佐证世界的“确定”性或“不确定”性,就显得思维不够深入。如果只是就材料中的疫情写疫情那就更是离题了。

命题:衢州第二中学 徐成辉

图/视觉中国

猜你喜欢

套作审题角度
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玉米套作群体产量和水氮利用
神奇的角度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甘薯与小麦套作对甘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与“三剑客”的书信
远离套作之嫌,力创真我之文—以2019年浙江高考考场作文为例
几何概型审题技巧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七分审题三分做
角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