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竞赛的价值与发展路径研究①

2021-04-22李涛向勇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体育比赛体育竞赛体育赛事

李涛 向勇

(四川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5)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随着人民的生活需要不断丰富,人民健康素质也应得到全面提升与完善。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学校体育目标,学校体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1]。学校体育又是中国体育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健康发展将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的总体发展。面对新时代,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应结合时代要求,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做出贡献。

1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和问题

1.1 学而不精

在我国高校学校体育课程设计中,体育项目尽可能多的被纳入课程,但这些项目的教学呈现“蜻蜓点水、浅尝辄止”[2]的特点。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跟着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进行模仿和练习,如大部分学生能够相对熟练地完成技术动作时,教学目标便已达到。到了下个学期,学生便又选择另外一个项目进行学习,仍是“点到为止”,这样导致学生学的多而不精,很难熟练掌握一项运动项目。大部分普通学生不需要参加比赛,也无比赛参加,据调查,有85%的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参加过体育比赛[3]。所以教师也无法通过组织比赛来让学生学以致用,导致运动技术的教学难以深入。

1.2 学而不乐

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过程中的低级重复是使学生丧失乐趣的重要因素[4]。首先,我国体育教师队伍依然存在诸多问题,第一,体育教师数量严重短缺,还有部分体育教师来自其他学科,自身运动技术不强,只能勉强上体育课,这样就难以让体育课堂充满乐趣。第二,体育教师的教学手段陈旧,单向传输现象严重。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而不是领导者,需要更灵活的方式完成教学活动;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需要更多的途径获取知识[5]。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密切互动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技术动作的规范上,学生为了成绩勉强应付,进行乏味的低级重复技术动作训练,这样不仅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还可能导致学生厌烦上体育课。兴趣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内在动力,只有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体育,才能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1.3 学而不赛

我国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价值取向受苏联学校教育和体育理论的影响一直坚持“学科中心主义”,即认为体育课的根本任务是教师向学生传授运动技术,而评价教学质量的标准是学生掌握了几项运动技术、掌握的程度如何[6]。长期以来,就形成了课上教动作、考试考动作,而课外又不做具体要求处于“散养”状态。如此教学安排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学习运动技术和提高身体素质发挥了作用,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而且在促进学生享受运动乐趣、锤炼意志品质和健全人格等方面难以发挥积极作用。教师传授运动技术是基础,让学生能够在比赛学以致用,通过体育比赛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好习惯、顽强的意志品质、正确的价值观等才是学校体育等核心所在。因此,仅实施运动技术的教学,学而不用、学而不赛,难以充分发挥运动的教育功能。

2 校园体育的竞赛价值

2.1 强体育心,促进全面发展

身体的发展主要受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等影响。根据人类发展学理论,人的发展需要外部环境进行持续的动态交互作用[7]。有目的、有组织的体育比赛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最直接的方式,它能高效地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和体质增强。正是由于在体育比赛中有竞争性、合作性和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才能够触发动态交互作用的重要外部刺激。所提倡的顽强拼搏、团队合作、胜不骄、败不馁等优良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都需要学生在比赛中通过外部刺激才能形成。竞赛是手段,平时课外锻炼才是目的,正因为有竞争才会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比赛中,进而达到锻炼效果。通过体育竞赛,能够让学生强体育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 找回运动乐趣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8]。”这段讲话给学校体育改革指出了明确的重点和方向。“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指出了我国当前体育教育工作的一个短板,响应了我国现阶段学生“喜欢体育运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呼声。体育竞赛正是因为竞争性和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而具有魅力。一方面,学生通过参加个人项目的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努力证明自己的卓越,获得别人的赞美和喝彩,体验着成功与被认可的喜悦,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加团队项目的比赛,在比赛的过程中,通过团队集体努力、拼搏,最后取得胜利,而这种万众一心的艰辛努力和最后畅快淋漓的胜利一定是学生体验体育锻炼乐趣的“增味剂”。学生只有爱上某个运动项目,享受到了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才能主动参与体育活动,而体育竞赛是实现这种目标的最好方式。

2.3 锤炼意志,健全人格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指出:“知识和技能掌握了之后,能够提高人的体质健康水平,但是无法实现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顽强拼搏精神、遵守规矩的意识,这些只有通过竞赛来完成。只有通过体育竞赛才能够真正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9]”。体育与语文或数学等任何其他学科相比,都不是一种道德形式。与其他课程一样,这是一个道德教育可能发生的地方。体育竞赛是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及相应的规则下进行比拼。由于比赛最终有胜负,所以在赛场学生会把自己最大的潜能发挥出来去赢得比赛。为了获取胜利,在比赛场上要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与挫折,而这正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团队协作精神、顽强拼搏精神的好机会。当代表班级、代表学校甚至代表国家参赛的时候,就产生了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体育运动凭借其在竞争活动中固有的规则意识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为培养学生道德提供了理想的舞台。通过体育竞赛,学生还可以学会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学校体育的目标就是教给学生运动知识与运动技能,通过参加体育竞赛,发挥育人功能,培养和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健全学生人格。

2.4 培养团队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在当今社会环境中,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一家人围着一个孩子照顾,没有和兄弟姐妹相处的经验,不懂分享与合作,个性比较独立。团队精神培养的前提是团队成员要求对团队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愿意将自己的前途与团队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愿意为团队的共同目标努力奋斗。而体育竞赛中团队项目比赛的特点决定了它需要队员共为一体、同舟共济、荣辱与共。比如在足球赛场上,前锋与后卫的职责相差很远,但运动员为了最终胜利,他们会容忍和接纳彼此的差异性,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了团队整体利益,运动员甘愿牺牲个人利益。个体精神的形成是民族精神塑造的基础,一个人只有具备团队精神,并热爱集体,才可能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竞赛是育人的核心载体,而观看竞技体育赛事是培养团队精神甚至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每当国旗在重大赛场升起的时候,人们会为祖国的强大而欢呼,为我国的运动员而喝彩,甚至激动地流下泪水。这是因为国家的荣誉而产生的行为、心理反应,这是爱国的体现,也是塑造和培养爱国主义情怀的过程。

3 发展路径

3.1 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育人的教学理念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2018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工作中指出:“教学是基础,竞赛是关键”,强调体育竞赛在学校体育改革中的重要性。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应实行“教、学、练、赛”四位一体化,既需要4个组成要素之间各司其职,同时又要正确认识它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只有真正地处理好“教、学、练、赛”之间的关系,形成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育人的教学理念,才能发挥体育赛事的激励与促进作用,增强学生的学与练的动力,加速体育育人的功能。

3.2 运用运动季的教学模式,做到“教会、勤练、常赛”

运用大单元进行教学是运动教育模式所提倡的教学方法,采用赛季或运动季来延长体育课单元时长,以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0]。把教学中的比赛都串联起来,形成“运动季”,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连续的比赛中具有长久的比赛目标和学习技能的动力。要突出理念引领,做到“教会、勤练、常赛”。只有“教会”才能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只有“勤练”才能让学生巩固技能增强体质,只有“常赛”,才能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实现锤炼意志、健全人格的目标。

3.3 通过校园体育赛事的“四个转变”,实现体育赛事大众化

为改变体育竞赛是运动员的事,是少数人的事,甚至许多学生在十几年的学习阶段没有参与过体育比赛的现实情况,提出以体育竞赛参与群体大众化、体育赛事参与渠道广泛化、体育竞赛多元化等为手段,推动体育赛事的“四个转变”。

校园举办体育竞赛,首先要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有平等参与活动的机会,有展示自身所学的机会与舞台,这就需要扩大体育赛事参与群体的覆盖面,实现体育赛事大众化;其次,在体育竞赛参与渠道方面,突破传统的以校内竞赛为主的方式,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项体育赛事,并将校外体育比赛取得的名次与校内比赛同等对待,增加学生参与比赛的选择面,拓宽学生的体育比赛参与渠道;最后,增加学校体育竞赛开展的频率和丰富体育比赛的项目,让学生能够经常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比赛当中。如四川大学真正实现了“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比赛、天天有安排”,每年不同月份都举行不同项目的比赛,项目涉及球类(“三大球”“三小球”)、田径、游泳、瑜伽、舞蹈等十几种,内容丰富,趣味十足,比赛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一些对抗性的体育比赛,也能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等,充分体现体育的德育功能。体育竞赛是连接课堂教学与课外练习的重要枢纽,对学生的体育参与具有较强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基于当前阶段我国学校体育赛事开展涉及面小、赛事开展时间集中和主动参与性不强的现实情况,提出推动体育赛事由单纯的专业性、竞技性体育竞赛向大众性、趣味性方向转变;由少部分人参与运动竞赛的模式向广泛参与的大众性健身模式转变;由过去的竞赛项目、比赛时间相对集中向分散型转变;由学生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变。由学生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变。实现“四个转变”需要在体制和机制的完善和转变上下功夫,以此促进课内外一体化。

表1 学生分层表

3.4 推行分层教学和分级竞赛的模式,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竞赛的积极性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运动水平进行分层教学是有必要的。通过对学生的分层,教师可以根据同一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进行区别对待。由于具有共同特征,加之层次的激励性,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见表1)。

通过降低比赛难度或改变竞赛规则,对竞赛进行分级。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级别的比赛。由于在同一水平条件下进行竞赛,可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能动性,让绝大多数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得到充分发展。通过分层教学和分级竞赛,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真实需求和最新动态,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5 积极利用校园媒体进行宣传体育赛事和指导学生锻炼,为学校体育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其在传媒、教育、商业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以手机或电脑等为终端,通过微博、微信、QQ等展现出的信息与传播不断冲击着人们对新事物的认知和感官[11]。为了更好地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一方面要利用好网站、校园宣传栏、校园报等传统媒介对体育赛事进行及时的宣传,另一方面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将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传播方式进行深度融合,主推重大体育比赛资讯和校园主要赛事,从而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体育,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借用新媒体,通过建立班级微信群,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和指导,解决学生在学习、锻炼或比赛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可以促进广大学生学习体育积极性的提升,切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逐步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猜你喜欢

体育比赛体育竞赛体育赛事
基于“三次售卖理论”我国体育赛事营销模式研究
老年人观看体育比赛有助于消除抑郁情绪
职业院校体育竞赛开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老人看体育比赛可减少抑郁情绪
体育赛事项目管理对体育赛事形象及其管理的影响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高考数学中体育竞赛类概率问题解析
高中体育竞赛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青少年体育竞赛改革策略的探索与分析
畅聊体育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