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及物性理论的“来了客人”类主体准宾语考察
2021-04-22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 100083)
一、问题的提出
汉语中有一类准宾语由施事或动作主体充当,这类准宾语可直接出现在一价动词后,见例(1),我们称这类准宾语为主体准宾语。汉语中,动词宾语一般是动作的受事或支配对象,施事或动作主体出现在动词后的情况较少。学者如任鹰(2000)、王灿龙(2017)、周韧(2020)等对这类准宾语做了研究,但以往研究多从准宾语的指称性角度、生成机制进行解读,没有揭示施事出现在动词后的深层原因。我们发现,主体准宾语小句(下文简称S1类小句)与其对应的一般顺序小句(下文简称S2类小句)存在使用对立,见例(2)—(3);有的S2类小句强制要求数量特征和主体宾语共现,有的S2类小句不强制共现,见例(4)(5)。
(1)a.死了一头牛 b.死了一盆花 c.来客人了 d.跑了一条狗 e.跑了一个新娘 f.走了一个老师 g.掉了一张封皮h.绝了一门艺
(2)a.这次地震的猛烈程度,相当于至少死了一万五千人的里斯本1755年的大地震 b.这次地震的猛烈程度,*相当于至少一万五千人死了的里斯本1755年的大地震
(3)a.客人来晚了—*来晚客人了 b.李老二的新娘跑了—*跑了李老二的新娘 c.那盆花死了一段时间了—*死了那盆花一段时间
(4)a.死了一头牛—*死了牛 b.*死了一位父亲—死了父亲
(5)a.跑了一条狗—*跑了狗 b.跑了一个新娘—跑了新娘
为了对主体准宾语小句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本文将在及物性理论指导下,从动态语境、篇章表现、语用功能几个方面对主体准宾语所在小句与其对应的一般顺序小句进行对比考察,试图从及物性角度对主体准宾语小句的成因、特征及形成机制展开较全面的考察。
二、“来了客人”类主体准宾语小句的及物性考察
Hopper &Thompson(1980)提出了及物性假说,该理论认为及物性不只是动词是否可带宾语的特征,而是小句整体的特征。在研究中,两位学者通过及物性十项参数(请见表一)来综合考察小句的句法、语义特点,认为及物性十项参数存在于一个共变的语言系统中,小句的十项参数表现共同决定小句的及物性高低。S1类小句小句的特殊之处在于,一般不出现在动词前的主体施事出现在了动词后,动词和名词的结合机制显然与一般的动宾结构不同。根据这一点,下文我们将对“来了客人”类主体准宾语句及其对应的一般顺序小句进行综合的及物性考察,试图对这类特殊小句做系统、全面的研究。
表一 及物性十项参数
1.参与者
只有一个参与者的小句中很难有动作传递,有两个及以上参与者的小句句中一般存在动作传递。S1、S2类小句中的动词都是一价动词,S2类小句只有一个参与者即施事,见例(6);S1类小句中的施事或主体出现在动词后,原先施事所在的句法位置空了出来,实现了参与者的扩容,见例(7)。本文认为,S1类小句参与者特征上强于S2类小句。
(6)a.牛死了 b.客人来了 c.老师走了
(7)a.莫家庄死了一头牛 b.莫家庄来了客人 c.莫家庄走了一位老师
2.施动性
施动性指小句中的主语或施事对动作的控制力,一般来说,高生命度的主语如“人”有高施动性,低生命度的主语如“婴儿”“动物”有低施动性,没有生命度的主语如“板凳”没有施动性。本文认为,S2类小句施动性高于S1类小句,S2类小句中主语位置都是施事,见例(10a),S1类小句中主语位置不是施事,见例(10b)。
(10)a.客人来了 新娘跑了 老师走了 b.村里来了客人 村里跑了新娘 村里走了老师
3.宾语受动性
受动作影响程度高的宾语受动性高,受动作影响程度低的宾语受动性低。S2类小句没有宾语,无宾语受动性可言;S1类小句有主体宾语,宾语有受到影响的可能。除此之外,S1类小句中主体或施事充当准宾语,准宾语部分跟动词联系紧密,动词和准宾语结合后表现出强烈的结果义,一般不能出现在表示情况出现改变的预期外语境中,见例(11);S2类小句只表示施事实施了某个动作事件,动作事件没有强烈结果义,能出现在表示结果出现松动的语境中,见例(12)。因此,我们认为S1类小句宾语受动性更高。
(11)a.客人来了,又走了 b.来客人了,*又走了
(12)a.*走了一个老师,没多久又回来了 b.一个老师走了,没多久又回来了
4.宾语个体化
有指、有定、具体的宾语是个体化的,无指、无定、抽象的宾语是非个体化的,S2类小句动词后一般没有宾语,没有宾语个体化的可能,见例(13a);S1类小句动词后是主体准宾语,有宾语个体化可能,见例(13b)。
(13)a.一个新娘跑了—学生跑了 b.莫家庄跑了一个新娘—莫家庄小学跑了学生
此外,S1类小句中的宾语必须是高生命度“人”,低生命度动物、植物名词不能进入S1类小句,但可进入S2类小句,见例(14)。综上,S1类小句中宾语的个体化程度更高。
(14)a.*死了花—*死了牛—*跑了猪 b.花死了—牛死了—猪跑了
5.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可分为动作的、非动作的。我们发现,S1类小句、S2类小句都表示运动事件,在形式上能回答“怎么了”的问题,不能回答“怎么样”的问题,见例(15)(16)。本文认为,S1、S2两类小句都是动作性的。
(15)小王:他怎么了?小李:别提了,他跑了媳妇/*他跑了媳妇
(16)小王:他怎么了?小李:别提了,他媳妇跑了/*他媳妇跑了
6.瞬时性
我们发现,S2类小句能出现在瞬时、非瞬时语境中,能与瞬时副词如“突然”及非瞬时时段词共现,见例(17)。S1类小句一般只出现在瞬时语境中,能与表示瞬时的副词共现,不能与表示非瞬时的时段词共现,见例(18)。我们认为,S1类小句瞬时性更强。
(17)a.他新媳妇突然跑了 b.他新媳妇跑了三年了
(18)a.他突然跑了新媳妇 b.*他跑了新媳妇三年了
7.意愿性
意愿性指动词指涉的动作是施事或主体能控制的;非意愿性指动词指涉的动作是施事或主体不能控制的。我们认为,S2类小句是有意愿的,小句中主语能控制小句指涉动作,形式上小句主语能跟反身代词“自己”共现,见例(19);S1类小句是非意愿的,小句中的施事充当准宾语,占据主语位置的不是控制动作的施事,能表示一种小句主语意料之外的动作,小句主语形式上不能跟“自己”共现,见例(20)。综上,S2类小句意愿性更强。
(19)a.新媳妇自己跑了 b.客人自己来了 c.老师自己走了 d.新娘自己跑了
(20)a.跑了新媳妇—*他自己跑了新媳妇 b.跑了新娘—*他自己跑了新娘
8.肯定性
肯定性、否定性动作分别对应高、低及物性。我们发现,S2类小句可以是肯定、否定的,见例(21);S1类小句一般只有肯定形式,没有否定形式,见例(22)。本文认为,S1类小句的肯定性特征更强。
(21)a.新媳妇不跑—新媳妇没跑 b.老师不走—老师没走 c.客人不来—客人没来
(22)a.*不跑新媳妇—*没跑新媳妇 b.*不走老师—*没走老师 c.*不来客人—*没来客人
9.现实性
现实世界中真实发生的事件是现实的,现实世界中正在发生、没有发生或在虚拟世界中发生的事件是非现实的。我们认为,S2类小句可以是现实的、非现实的,能出现在现实、非现实语境中,见例(23);但S1类小句只能是现实的,只出现在现实性语境中,不出现在非现实语境中,见例(24)。由此,我们认为S1类小句的现实性更强。
(23)a.新媳妇跑了(现实)b.新媳妇偶尔会跑(低频)c.新媳妇可能/必须/肯定/应该跑了(可能/强义务/猜测/弱义务)
(24)a.跑了新媳妇(现实)b.*偶尔会跑新媳妇(低频)c.*可能/必须/肯定/应该跑了新媳妇(可能/强义务/猜测/弱义务)
10.体
体貌分为完整体、非完整体,动作已经完成的事件对应完整体,动作没有完成的事件对应非完整体。我们发现,S2类小句可出现在完整体、非完整体中,见例(25);但S1类小句只能出现在完整体中,不能出现在非完整体中,见例(26)。我们认为S1类小句的体特征更强。
(25)a.一些客人来了(完整体)b.一些客人会/想来(非完整体)
(26)a.来了一些客人(完整体)b.*会/想来一些客人(非完整体)
综上,本文在及物性综合考察中,发现S1类小句及物性高于S2类小句。
经过研究,我们认为S1类小句整体的及物性高于S2类小句。在小句整体高及物性作用下,主体宾语被吸纳到宾语位置,直接出现在动词后。S1类小句在参与者、宾语受动性、宾语个体化、瞬时性、肯定性、现实性、体貌八项特征上参数值更高,S2类小句在施动性、意愿性三项特征上参数值更高,两类小句在运动状态上参数值相似。本文认为,S1类小句及物性更强,因此及物性十项参数也普遍表现出高值;S2类小句及物性较低,及物性十项参数中普遍表现出低值,及物性各项特征处于共变的系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