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怀乡贤程巢父

2021-04-21胡晓进

书屋 2021年4期
关键词:程先生韩家梁实秋

胡晓进

2020年9月16日,程巢父先生在上海辞世时,我正在办公室准备新学期即将给研究生开设的“中美关系史”选修课,这是大半年的疫情之后,第一次可以面对面地与学生们交流。中美关系史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领域,所以,备课过程异常投入,连手机微信都无暇顾及,直到晚间回家准备吃饭时,才从朋友圈中看到了程先生往生的消息,当时一惊,临食废箸,慨叹世间又少了一位充满良知与温情的耿介学人。

余生也晚,未能亲见程先生,得闻其磬欬,自然也谈不上任何私交,但是忝列同乡,晚生对程先生的大名却是早有耳闻。当年,程先生的大作《思想时代》在华夏出版社初版时,正值晚生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之际,一度对胡适等十分着迷,读罢全书,晚生便被程先生的文字情怀与脱世风骨所深深吸引。

《思想时代》系程先生研究陈寅恪、胡适和储安平等民国学人思想与生平侧面的文集,其中几篇曾经发表于《书屋》杂志,入了鐘叔河先生的青眼,钟先生慨然命笔,为此书作序(后收入《念楼序跋·外一种》)。钟先生在序言中的一段话深得我心,现抄录在此,并向两位先生致敬:“我(指钟先生)虽然也未必同意程君对陈寅恪和胡适的没一点认识,却不能不佩服他对前贤、也就是对文化和学术自由、对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深切关怀,并敢于为之说话的勇气。我以为,这一点比什么都更为难得。”

钟叔河先生长程巢父先生三岁,他与程先生相识之时,只读过他谈武昌鱼和洪湖藕的散文,他说,程先生“对名物的博识和考证功夫,散见于看似平淡却颇含趣味的记叙之中,且不乏婉而多讽之致”。钟先生自己的散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此可谓惺惺相惜。

与钟先生相反,晚生是在读过程先生考证陈寅恪和胡适诗文、书信的专业论文之后,产生了“认识下蛋的母鸡”的欲望,然后按图索骥,读到他那篇著名的《藕》(后收入《舌尖上的中国》,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版)。文章引诗证食,提到了藕的几种做法,比如炸藕夹、素炸藕丸子和排骨藕汤,称这都是“武汉及鄂中一带的家常菜”。晚生敝乡湖北黄陂,地处鄂中,毗邻程先生出生地汉口,逢年过节,也常食这几道藕菜。诵读程先生此文,乡土气息与思乡之情扑面而来,晚生对他随之也多了几分亲近感。

后来,偶然在网上读到程先生2017年12月7日发表于《南方周末》的一篇《我与梁实秋先生沾亲带故》。他在文章一开始便亮明题旨:“我和梁实秋先生的原配夫人程季淑女士是本家。我的先祖这一支,是在晚清避难,举族流徙到湖北黄陂落籍的。”

非但如此,梁实秋先生晚年续娶的韩菁清女士祖籍也在黄陂,也与程季淑沾亲带故。据程先生介绍,他大嫂的父亲是韩菁清父亲韩惠安先生的堂侄,“按族中的辈分算来,大嫂就比菁清晚一辈”。而且,“程、韩两家相隔仅二里。那一带都是丘陵,方圆二十里无高山。韩姓聚居之地叫韩家东湾,程氏聚居地叫‘响山程馆,两村仅隔一个小山包。程姓的人要往县城去武汉,必须从韩家东湾村口经过”。读到此处,我几乎惊叫起来,在我离乡求学工作之前,这几个村子的名字耳熟能详;小时候庆祝元宵节,观狮子龙灯舞,似乎还曾随大人们去过韩家东湾(与韩家西湾)。更巧的是,我自己的嫂子也姓韩,就来自韩家东湾附近的郑田村;而韩菁清的父亲韩惠安就出生于郑田村,他幼时随父母逃荒到汉口,白手起家,成为一方巨富,民国时期曾担任汉口商会会长、湖北参议会议长。

现在回想起来,晚生当年在湖北念大学之际,程先生尚未退休,仍然身在湖北,如果当时知晓此事,也许能够因缘得见,程门立雪,不至于抱憾至今,追悔万端。

程先生仙逝大约一周之后,晚生与敝校的几位青年才俊约请《律师文摘》主编孙国栋、中国律师观察网赵国君等几位师友小聚。席间,孙国栋老师送我一份小册子:《思想时代》附录,补齐了原书在华夏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没能收录的几篇文章(和部分章节),终成完璧,也弥补了遗珠之憾。孙国栋和赵国君等几位师友与程先生都有个人交往,并曾主动提供经济援助,令我这个身为程先生同乡和来自二程故里的晚辈汗颜不已。

程先生已经驾鹤西行,晚生不敢谬托同乡,攀附先贤,谨录《思想时代》中的一段话,追怀乡贤程巢父先生:

作为知识分子,要永远保持一种开放的心灵,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地步。通俗地说,就是不主观、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因为真理是无穷的,多元的,因此真正的知识分子必不可为自己的“一曲之见”所蔽……所以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生长点有转而散在民间之势。我们切不可轻视民间的芸芸众生,他们之中藏龙卧虎,大有人在。我就常常见到报纸刊物上偶尔刊载几百字短文的作者,他们的智慧和识见,比某些所谓的“学术精英”、“文化精英”及头衔赫赫者要高明得多。

猜你喜欢

程先生韩家梁实秋
互联网使用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研究
梁实秋谈付出
北平的零食小贩
梁实秋与冰心的友情
赤峰市敖汉旗韩家窝铺辽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八仙的手持
程先生和鱼
探究《长恨歌》中作者巧设程先生痴迷照相的原因
韩家礼书法
没留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