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2021-04-21

潍坊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应用型

黄 雷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一、概述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2015 年12 月,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三部委联合颁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吹响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号角。《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调整教师结构,同时从完善与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入手,一方面聘请企事业单位高级管理人员、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从业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另一方面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通过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指导意见》要求完善校内评价制度,在地方高校转型的大背景下,对专任教师的评价机制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各高校对于教师的绩效评价体系,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且同质化现象严重,没有针对各自高校的特点进行设计,导致高校教师大量精力集中在科研课题的研究和论文的撰写与发表上,反而在教学工作中投入不足,或是在教学中重视理论讲授,忽视实训和实验环节,致使课堂的理论传输过程与实践产生脱节的情况,这与应用型高校的建设要求背道而驰。

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大背景下,核心问题是教师的转型,不解决教师转型的难题,学校转型是很难实现的。为了实现教师转型,就必须改革现有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机制,使绩效评价的结果能够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提高教师参与应用型高校转型的积极性,顺利实现高校教师向“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转型,从而推动应用型高校的建设进程。

(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本课题对当前地方本科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应用型高校转型建设的大背景,找出现有体系与转型要求的差异,阐释改革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选取山东省有代表性的地方高校,进行问卷调查,以初步确定应用型高校转型过程中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指标构成,结合高校实际情况,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并邀请该领域的专家进行重要性赋值,以形成评价体系的权重,利用yaAHP 软件,最终建立完整的应用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课题研究过程中拟采用以下方法:

1.问卷调查法。拟设计问卷,对当前山东省地方本科高校对教师的绩效评价现状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与应用型高校建设的具体要求想对比,找到现有绩效评价方法和体系的缺陷,为新体系的设计找到依据。

2.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权重的赋予应当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本课题将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四级指标体系,邀请专家进行两两比较构建矩阵,利用数学方法计算出相应权重,从而设计出符合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

3.规范分析法。本课题将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线,设计出符合应用型高校转型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这是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的理论基础。

二、应用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现状

“完善校内评价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是《指导意见》对于应用型高校建设的明确要求,而其中,对教师的绩效评价则是完善校内评价制度的关键内容,我们有必要首先对有关概念进行厘清。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应用型高校。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8 年底,我国高等院校数量已达2663所,在校生总人数高达2830 万人,而48.1%的毛入学率,更是让曾经高不可攀的象牙塔走下神坛,高等教育更加广泛的惠及社会公众。高等教育良好的发展态势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要求高校找准自我定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形成多层次、全体系的高等教育办学架构,应用型高校的概念也就是在这种情势下应运而生。

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我们不难对应用型高校做一个这样的界定:所谓应用型高校,就是以培养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为目标,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为机遇,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以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建设为手段,积极融入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等院校。

无论从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教学重点等各方面比较,应用型高校与传统意义上的研究型高校都有很大差别,而作为办学核心资源的教师,也必须具备较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这要求高校转变对教师的绩效评价方式,以应用型高校建设为导向进行重构。

2.绩效评价。绩效,顾名思义是成绩与成效的有机结合。某个阶段内取得的效果,可以理解为成绩,侧重于对结果的主观评价;而阶段内做事的效率即为成效,侧重评价事件所的客观后果。二者结合,是对效率和效益的综合考量。

对高校教师的绩效评价,即对教师教学、科研、个人发展等各方面具体工作的执行结果,和总体任务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并将绩效评价的结果作为教师个人职称晋升、评优评奖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二)应用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现状调查

为全面掌握应用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现状,我们选择了山东省内8 所地方应用型高校,设计了有针对性的电子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21 份,有效卷421 份。参加调查的对象涉及学校领导、教务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二级学院行政人员、一线教师等诸多类别,结果比较有代表性。通过对问卷结果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我们认为,当前应用型高校对教师的绩效评价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从组织层面看,无体系,不系统。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大多数应用型高校对教师都有绩效评价的环节和相应措施,但这些评价方式都是按需设置,各自为政的。教师的教学工作的绩效评价,一般由教务部门负责,如学生评教、专家听课等形式;而科研工作的绩效评价,又会根据不同事项的需要,人事部门和科研部门都有可能牵头负责,但在不同事项中却普遍存在着标准不一致的情况,导致教师无所适从。

当前应用型高校对教师的绩效评价,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各个部门各自为政,评价结果只服务于部门事务,没有专门的教师绩效评价部门,也没有系统性、常态化的评价环节,评价标准模糊,评分细则量化不明等,都导致应用型高校对教师绩效评价的组织混乱,无法达到对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提升教师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的目标。

2.从导向层面看,重科研,轻教学。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过程中,教学与科研工作成果应当是并重的,但近年来,在各大高校,无论是研究型高校或是应用型高校中,职称评审侧重于科研成果考核的导向愈演愈烈,而对于教师教学工作的考察,仅限于学生评价,同行听课,多是走形式。这就导致了教师跟着评审导向走,即注重科研工作,把精力多放在论文发表、著作出版、课题研究上,课堂教学得过且过,不愿多上课的情况。

这种严重“一边倒”的绩效评价导向,无益于应用型高校的建设工作。提高教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重视科研水平无可厚非,但教学工作的成果也不可忽视,绩效评价体系应当引导教师科研与教学工作并重,科研成果应当反哺于教学。

3.在内容层面上,重理论、轻实践。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多数应用型高校中,当前对教师绩效评价的内容,均侧重于理论研究,理论教学,论文、课题数量,课堂理论教学评价,是当前绩效评价的主体内容。

而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应用型高校应当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并且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广泛开展面向小微企业的技术服务,这都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水平,这些内容在当前应用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工作中都少有体现,或不成体系。

综上所述,当前应用型高校对教师的绩效评价没有系统完整的评价体系,相关标准不明,细则量化不清,并且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与应用型高校的建设目标不符。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与整合当前的教师评价体系,建立一套系统、全面的应用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

三、应用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一)指标选取原则

通过对应用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当前应用型高校对教师的评价存在组织系统不完整,各种评价方式相互割裂,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等各类问题,为改变该现状,我们应建立系统完整的应用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而建立该体系的关键在于评价指标的选取。我们认为,在选取评价指标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全面评价教师综合绩效,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特点。

1.指标选取应全面而系统。当前应用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一个系统的评价体系,各部门根据需要自行评价,导致对教师的评价具有片面性。因此,评价指标的选取首先应全面,即充分考虑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情况,以及其自身能力的发展趋势,并将各部分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以全面透视教师个人的综合绩效水平。

2.指标选取应教学与科研并重。在高校职称评审所谓“科研导向”之下,对教师的绩效评价严重偏向科研能力的评价,而对于教师的天职——教学,却缺乏科学系统的评价方法。因此,指标的选取应同时重视教师个人的教学能力,对其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教学能力的提升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同时,在考核教师科研能力时,还应当充分考虑其科研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3.指标选取应着重实践教学能力评价。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训实验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开放课程,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因此,在进行指标选取时,应着重考察应用型高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考虑其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指导学生实训实验的相关情况,并对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如“双师双能型”教师等情况进行评价。

4.指标选取应具有实用性。教师评价体系设计的关键,还在于能够方便使用,因而相关指标的选取应考虑实用性。我们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设计评价体系,体系中的指标应具备可获得性的基本特点,对于定量指标,能够通过学校统计数据取得,对于定性指标,能够通过专家评价、学生评价等方式取得相关分值,并且利用ayAHP软件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突出评价体系的实用性。

(二)指标选取内容

明确以上几个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后,我们根据应用型高校的特点,设计了调查问卷,面向省内应用型高校发放问卷150 分,有效回收率81%,参与调查的有一线教师、教务管理人员、人事管理人员等,通过调查反馈,结合《指导意见》的要求,我们选取了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发展能力三个基本评价指标,并分别设置了两个层次的子评价指标,构成完整的应用型高校教师评价指标体系。

1.教学能力(A1)。教学是教师的天职,是高校教师的基本工作。传统高校教育认为教学活动多发生在课堂上,以理论教学为主,但随着《指导意见》的出台,实践教学的地位凸显出来,应用型高校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发生在课堂,还应当结合学科竞赛、实训实验、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搭建广阔而实用的实践平台。因此,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察,应全面而系统,主要设计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教学能力提升三个子指标。

(1)理论教学能力(B11)。理论教学是高校教师的基本功,应用型高校教师应重视实践教学,但不可忽视理论基础的夯实,因此,评价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首先应当走进课堂,评价其基本的理论教学水平。

走进课堂,即“听课”,是评价教师理论教学情况的首要手段,学校应当建立常态化教学督导机制,形成学校层面、二级学院层面、教研室层面三级督导体系,对教师的课堂理论教学水平作出全面而客观的评价,该评价将以百分制反映,对其量化之后,作为同行教学评价(C111)的赋值依据。

教师理论水平是否合格,课堂教法是否合适,能否通过课堂教学,将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学科前沿知识传递给学生,做好学生专业学习的引路人,是评价教师理论教学情况的几个维度,而最熟悉这些情况,也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教师理论教学的对象——学生。因此我们设置学生教学评价(C112)这一子指标,每学期课程结束之后,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客观打分评价。

(2)实践教学能力(B12)。应用型高校的突出特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根据《指导意见》,应用型高校应当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实训实验,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评价过程中也更侧重于对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绩效考核。

当前在高校中,能够增加学生实战经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实践活动莫过于参加学科竞赛,在备赛过程中,能够温故知新,将理论知识立体化,应用于实际场景中;在比赛中,通过和其他院校学生的同台竞技,找差距,补短板,是学生实践的最佳平台,也是教师展现实践教学能力的舞台。因此,我们设置指导学科竞赛(C121)子指标,根据教师指导学生学科竞赛的数量、获奖情况等进行统计赋分,作为评价教师实践能力手段之一。《指导意见》中对应用型高校加强实训实验基地建设提出了特别要求,要求“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1]这就意味着应用型高校的教师不仅应当具备过硬的理论教学水平,还应当在校内外实训、实验、校企合作实训等多场景实践教学中发挥应有的水平。因此,我们设置指导实训实验(C122)子指标,根据教师在实践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实训实验的数量、质量进行评价。

(3)教学能力提升(B13)。高校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而教育教学理念、手段和方法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面对日新月异的理论和技术革新,高校教师,尤其是应用型高校教师,应当努力通过各种渠道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发展,相应《指导意见》中“将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融入教学改革,推动信息化教学、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仿真实验、在线知识支持、在线教学监测等广泛应用”[1]的要求。

提升教学能力,应当从课堂教学入手。当前,面向青年教师的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定时开展,该项赛事展现的是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优秀的课堂教学水平,参与教学竞赛,过程中能够促进教师个人对所授课程进行全面审视和再设计,与其他高校同行竞技,更能够取长补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设计教学竞赛获奖(C131)子指标,对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学竞赛的获奖情况进行统计和赋分,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的高校教学已经与在线化、网络化教学紧密结合,《指导意见》中也要求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建立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联合在线开放课程,因此,应用型高校教师在开放课程建设中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其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设计信息化教学水平(C132)子指标,根据教师在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应用信息化技术的情况、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比赛中的获奖情况、教师在学校在线课程建设过程中的贡献等,进行综合评价。

2.科研能力(A2)。应用型高校的基本职能是教学,但除此之外,高校还是重要的科研机构,而高校教师也就承担着重要的科研任务。历年来,对高校教师的绩效评价,尤其是在职称评审环节,一直存在所谓“科研导向”的问题,重视论文发表,重视科研课题,而普遍忽视了科研对于教学的促进作用,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问题,导致了科研成果评价的孤立化,甚至对教学工作起到了反作用。因此,在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我们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设置了论文专著发表、教研科研课题和产学研一体化三个子指标。

(1)论文专著发表(B21)。学术论文撰写能力是高校教师基本的科研能力,在相应专业技术等级,是否完成相应科研任务,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如何,是否体现相应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体现教师较高的科研水平,都是评价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考虑内容,因此,我们设计论文发表得分(C211)子指标,该指标的赋值主要考虑高校教师发表论文的数量、期刊等级、影响因子等因素,由学校根据具体学科不同情况制定统一量化细则。

教材和其他专著的出版,也是体现高校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方面,教师能否将相关科研成果系统、有机结合为著作,能否结合教学工作对教材提出新的要求,结合《指导意见》对应用型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和教学实践,设计适用于应用型高校的相关教材,是评价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内容。我们设计专著出版得分(C212),考虑教师出版应用型教材和其他专著的数量、出版社等级等情况,由学校根据专业和学科特点制定统一量化细则。

(2)教研科研课题(B22)。考察教师科研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其主持课题的数量和质量。教师是否能够主持并完成课题的研究工作,体现其科研水平。但高校评价教师课题承担,一般侧重于科研课题的评价,而普遍忽视教研课题,因此,我们应当全面考虑相关情况。

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应用型高校建设应当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应当更多的专注于培养学生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实现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无缝对接。这个过程必然离不开一线教师的积极参与,进行教学课题研究就是落实《指导意见》相关要求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设置教研课题情况(C221)子指标,考察教师主持各类各级教研课题的数量、等级、结题情况,由学校制定统一量化的评分细则,进行综合评价。

考核教师的科研能力,承担科研课题的情况是必须考核的内容。作为高校教师,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和学生特点进行科学研究,是其本职工作。基于此,我们设置科研课题情况(C222),考核教师承担和主持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的数量、等级和结题情况,由学校制定统一量化的评分细则,对其进行全面系统评价。

(3)产学研一体化(B23)。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落实在纸面上、期刊里的成果不能算是真正的成果,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能够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助力于地方乃至区域发展,才是高校教师,尤其是应用型高校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意义所在。因此,我们设置科研成果转化(C231)子指标,根据教师的科研成果的被采用情况、产业化转化情况、带来经济效益等,由学校根据各学科不同特点,设置统一量化评分细则,进行综合评价。

不仅如此,教师进行科研的目的还在于反哺于教学,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实践中,给学生带来学科最前沿的研究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热情,同时丰富教师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是教师进行科研工作的最佳状态。因此,我们设置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C232)子指标,鼓励教师将科研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通过听课、评课、审核教学资料、个人申报等方式,由学校制定统一量化的评分细则,评价教师科研成果与教学的结合水平。这就与《指导意见》中“打通先进技术转移、应用、扩散路径”的要求吻合起来。

3.发展能力(A3)。高校教师为人师表,首先必须注重自我的发展,所谓学高为师,高校教师应当经常性审视自我,发现自己在各方面的不足之处,并努力弥补短板,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自我发展和提升的能力。而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教师的自我发展还应当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目标,结合《指导意见》的要求。我们设置自我提升措施和双能双师建设两个子指标,系统评价教师的发展能力。

(1)自我提升措施(B31)。教师的自我发展,应当是系统而全面的,包括自身学术能力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专业知识的拓展等等,而要达到全面发展的目标,就需要一系列自我提升措施,通过调查访谈,我们认为,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的情况,以及参加各类培训的情况,能够比较有代表性的反映教师个人进行自我提升的水平。

高校教师作为科研人员,学术水平是反映其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教师进行研究,不能闭门造车,而通过国内外各类学术会议,与相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是提升个人学术水平的重要手段。我们设置参加学术会议(C311)子指标,通过考察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的数量、级别、论文提交情况、会议角色等方面,由学校制定统一量化的评分细则,对教师的个人提升措施进行评价。

同时,应用型高校教师还应当通过国内外访学、短期培训、学历学位教育等方式,对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行提升。我们设置参加专业及教学培训(C312)子指标,通过考察教师参加放学、深造、培训等的数量、时间、成果,由学校制定统一量化的标准,对该指标进行评价。

(2)双师双能建设(B32)。“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的要求,一方面,应用型高校需要“请进来”,而我们现有的教师也必须学会“走出去”,到企业中,到实践中,加强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建设“双能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要求应用型高校教师具备“双职称”,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与教学学科相关的另一职称,是体现教师业务水平、实践能力的客观考量标准。我们设置职业能力证明(C321),通过考察教师在教师系列外职称体系取得的能力证明,由学校结合各学科各专业的特点,制定统一量化评分细则,评价教师“双师”水平。

除考取相关学科职业能力证明外,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应用型高校教师应积极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这是教师提升个人实践能力,具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素质”有效手段。因此,我们设置挂职锻炼情况(C322)子指标,通过考察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的时间和成果,由学校制定统一量化的评分细则,进行考评。

综上所述,运用层次分析法,在yaAHP 软件中建立的应用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基本框架如图1 所示:

图1 应用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基本框架

四、应用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

前文利用yaAHP 软件,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发展能力等三个方面,选取了16 个三级指标,对应用型高校教师进行全面的绩效评价。然而,指标间连接为有机整体,还需要我们根据其重要程度赋予权重,在既有框架体系的基础上,根据专家调查的结果,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

(一)构建判断矩阵

确定应用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基本框架之后,我们将采用两两比较的方法构建判断矩阵。将上一层元素Cs 作为判断准则,其下一层元素为S1,S2,…,Sn,那么针对准则 Cs,根据专家经验对下层元素进行两两比较,确定Si 与Sj 相对于准则Cs 而言哪个更重要,其重要程度如何,并将其量化,即对重要性赋值,具体含义(见表1)。

表1 层次分析法1-9 标度的含义

根据数量标度,对元素 S1,S2,…,Sn 进行两两比较,可以得到判断矩阵A,即有:

这一过程我们利用yaAHP 软件生成了专家调查表,邀请山东省内三所应用型高校的教务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以及一线教师共25 人参与调查,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8 份。将专家的个人判断矩阵,加权算术平均,生成集结矩阵,以二级指标为例,加权平均判断值(见表2)。

表2 应用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二级指标重要性赋值

根据上表,二级指标的重要性判断矩阵如下:

(二)计算权重向量

权重向量的计算采用幂法进行,对矩阵A 各行乘机开n 次方根,得到向量,进而对其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权重向量

(三)一致性检验

计算得到矩阵A 的最大特征根

根据最大特征根计算一致性评价指标

CI 值过大,表示判断矩阵一致性较差。为了消除环境和主观性影响,我们引入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对于n=1~11,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的取值(见表3)。

表3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取值

定义CR 为一致性比例

消除可能存在的环境和主观性影响后,我们发现矩阵A 一致性良好,可以根据向量w 为二级指标赋予权重,则绩效评价体系的各二级指标权重(见表4)。

表4 二级指标权重

对于三级指标,采用相同的程序和方法,分别得到各个判断矩阵和权重向量如下(见表5、表6、表7)。

表5 教学能力各指标重要性赋值

表6 科研能力各指标重要性赋值

表7 发展能力各指标重要性赋值

而对于绩效评价体系的四级指标,借助yaAHP软件,执行相同程序,得到下列判断矩阵和权重向量(见表8、表9、表10、表11、表12、表13、表14、表15)。

表8 理论教学能力各指标重要性赋值

表9 实践教学能力各指标重要性赋值

表10 教学能力提升各指标重要性赋值

表11 论文专著发表各指标重要性赋值

表12 教研科研课题各指标重要性赋值

表13 产学研一体化各指标重要性赋值

表14 自我提升措施各指标重要性赋值

表15 双师双能建设各指标重要性赋值

四级指标判断矩阵和权重向量确定后,应用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单层次权重设置完成。

(四)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总权重的设置

根据层次分析法,四级指标对一级财务风险总指标的权重等于各层次权重的乘积,即:

由此得到总权重的计算结果(见表16)。

表16 应用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权重计算表

应用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由四级共16个具体指标构成,能够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发展能力等三个方面对应用型高校教师进行综合绩效评价。

该体系的建立采用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指标的赋值,还应当由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目标与理念、专业与学科设置等具体情况,制定相对统一量化并可执行的标准。

五、结论

自2015 年三部委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出台之后,地方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建设工作日益得到重视,作为建设工作的核心力量,高校教师能否承担起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高校的绩效评价导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当前应用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其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指导意见》的要求,通过深入调研和访谈,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起应用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

应当说明的是,该评价体系是应用型高校教师评价的通用体系,但高校情况各有差别,应用高校应当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对体系中具体指标进行调整,并制定出统一量化的指标评分细则,以提升该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和适用性。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PPP项目绩效管理与绩效评价探究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新时代高校教师育德能力的提升途径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基于因子分析的传媒上市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绩效评价在委托管理酒店中的应用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基于《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的医药全行业绩效评价及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