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生态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1-04-21徐翠蓉
卢 飞, 徐翠蓉
(1.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2.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71)
2013 年,我国首倡共建“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我国依靠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平台,通过这一倡议积极融入全球治理,发展与沿线各国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有效促进了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融合与文化包容。随着《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发布,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迅速做出“丝路旅游”发展布局,包括规划基础设施联通、打造国际精品旅游路线、推动区域旅游合作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业发展。2018 年,“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总消费达84302.72 亿元,较 2017 年增长21.8%,其中,入境游客消费3862.24 亿元,同比增长4.94%,“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合作交流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旅游业造成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增加、资源过度开发和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1],已成为制约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的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把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融入旅游经济全过程,在保持旅游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如何实现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效率已成为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因此,对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生态效率进行客观和准确地评估,寻找促使旅游业和生态环境良性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制定合理的旅游业发展政策,推动旅游经济优质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态效率(Eco-efficiency) 的概念首先由Schaltegger 等于1990 年提出。随后,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将其直观地表达为产品或服务的经济价值与其环境影响的比值。一些相关机构也对生态效率做出了定义、分析与拓展[2][3],但仍基本遵循WBCSD“用最小的环境影响创造最大的价值”的核心思想,这为研究经济增长和环境问题提供了科学的评判标准[4]。随着旅游环境影响研究的深入,Gssling 等将生态效率的思想引入旅游研究中,提出旅游生态效率[5],将其定义为单位旅游经济价值所消耗的CO2量。此后,旅游生态效率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如何定量描述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成为研究的焦点。从研究对象来看,旅游生态效率的研究对象从微观的饭店、景区、旅游产品层面更多地转向较为宏观的产业层面以及城市、区域层面;从研究方法来看,多集中于单一比值法和DEA 模型法。单一比值法以WBCSD 生态效率的定义为基础,通过旅游产品或服务的经济价值与其环境影响的比值来测度旅游生态效率,忽略了旅游经济活动中其他的投入要素以及污染排放的多元性,因此,近年来学者开始从旅游产业投入与产出层面出发,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及其改进模型对旅游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刘佳等结合DEA 模型与Malmquist指数模型对中国省域旅游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分解与分析,并探讨了其动态变化与空间差异的形成机制[6][7];彭红松等构建了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 模型用以评价黄山风景区的生态效率[8];林文凯等运用超效率DEA 模型对江西省旅游生态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并揭示其空间差异特征[9]。王胜鹏等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 模型,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黄河流域旅游生态效率的演化轨迹进行了深入描述[10]。
对现有文献梳理发现:集中于省域和区域旅游生态效率的文献较为丰富,以“一带一路”沿线省份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尚未展开。目前测度旅游生态效率的方法多集中于单一比值法,在为数不多地使用DEA 及其改进模型的方法中,对非期望产出的处理方式也不符合旅游经济过程。在旅游业环境影响指标选取上,大多基于旅游业碳排放量或旅游业生态足迹,部分基于旅游业“三废”排放,而将这些影响指标结合的研究比较少见。基于此,本文以我国“一带一路”沿线17 个省份(不含西藏)2009—2018 年面板数据为样本,将采用熵值法处理的旅游业环境污染指数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SBM 模型对“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并利用Tobit 模型对其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以期为区域旅游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1.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 模型
由于径向和角度的局限,传统DEA 模型在效率测度上存在偏差,Tone 在目标函数中加入了松弛变量,提出非径向与非角度的SBM 模型(Slack-Based Measure),有效解决了径向和角度选择对效率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SBM 模型还可以根据生产现实处理非期望产出,于是,Tone 对SBM 模型进一步拓展,并提出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 模型。本文采用投入导向的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 模型,公式表达如下:
首先,构造包括n 个决策单元(DMU),每个DMU 有m 种投入要素、q1种期望产出和q2种非期望产出,与此相对应的向量分别为 ,定 义 矩 阵同时假定X>0、Y+>0、Yb->0,则考虑非期望产出的 SBM 模型为:
参考已有研究,并结合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从资源、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投入变量包括旅游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业从业人员数、旅游资本投入,选取旅游总消费和旅游接待人次作为期望产出,采用旅游废水、COD(化学需氧量)、氨氮、SO2、烟(粉)尘、CO2排放量以及旅游垃圾清运量作为非期望产出。其中,旅游资本投入采用永续盘存法并借鉴吴玉鸣修正的旅游资本存量估算方法得到[11];旅游资源禀赋通过左冰的景区赋权法来确定[12];旅游水资源消耗利用地区投入产出表结合旅游消费剥离系数计算;旅游能源消耗和旅游CO2排放量利用国内外游客消费构成数据以及区域投入产出相关数据,通过“旅游消费剥离系数”[13]将旅游能源消耗从特定行业中剥离出来,然后再参照IPCC 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法折算出旅游CO2排放量。旅游废水、COD、氨氮、SO2、烟(粉)尘排放量以及旅游垃圾清运量分别借鉴旅游发展系数[14]换算。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各种非期望产出在旅游环境影响评价中并不同质,因此选择熵值法集成非期望产出指数。
2.Tobit 回归模型
由于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 模型测度的旅游生态效率值介于0—1 之间,在约束条件下取值,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估计回归系数不再适用,采用受限被解释变量的Tobit 面板模型较为合适,公式表达如下:
不相关时,为随机效应模型(RE),反之则为固定效应模型(FE)。
(二)数据来源
以上数据来源于2010—2019 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正副本)》以及“一带一路”沿线17 省份统计年鉴、发展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等,对缺失数据利用平均增长率法补齐。
二、“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生态效率评价与区域差异
(一)旅游生态效率评价
根据旅游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投入和产出数据指标,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 模型,将我国“一带一路”沿线17 省份作为DMU,运用matlab2018b 软件计算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省份2009—2018 年的旅游生态效率值,结果见表1。
表1 “一带一路”沿线省份2009—2018 年旅游生态效率值
从表1 可以看出:2009-2018 年重庆、上海、浙江和福建的旅游生态效率始终处于环境生产前沿,相对于其他13 个省份,这些省份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最佳实践者。甘肃、青海、新疆和海南的旅游生态效率较低,这些省份更多地着眼于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并未重视旅游业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旅游能源资源投入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并没有显现,导致生态资源消耗过快,旅游业亟待转型。宁夏、内蒙古和辽宁在考察期内处于环境生产前沿面的年份较多,这些省份旅游业和生态环境较为协调,旅游经济增长付出的生态环境成本并不高。广东、吉林、广西、陕西和云南的旅游生态效率在波动中逐渐达到环境生产前沿,其可能的原因是由于“一带一路”倡议和2012 年“十八大”之后,旅游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优势产业的作用逐步显现,逐渐减少了旅游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旅游生态效率区域差异
“一带一路”整体区域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旅游生态效率和变化趋势如表2 和图1 所示,可以看出:“一带一路”整体区域旅游生态效率的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波动性。2009 年旅游生态效率均值为0.723,迅速下降到2010 年的0.681,随后在波动中保持一个增长状态,2015 年达到0.831 的最高之后,开始在波动中保持一个较高水平,一直到2018 年的0.825。从时间维度上看,“一带一路”整体区域旅游生态效率呈现先快速降低(2009—2010 年),再快速增长(2008—2015 年),后高水平波动(2015—2018 年)的态势,整体上表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从旅游生态效率值上看,“一带一路”整体区域旅游业节能减排的空间较大。就分区域来说,“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旅游生态效率整体的变化趋势和过程与“一带一路”整体区域基本一致。具体来看,2013 年“一带一路”倡议后,“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旅游生态效率一直大于0.830,处于一个较高水平上,究其原因,“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省份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旅游业的区位条件较好、经济水平高,旅游要素资源的配置、利用水平和生态管理技术相对较高。尽管在考察期内“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旅游生态效率提升较快,但一直低于“一带一路”整体区域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是由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省份大都处于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省份较多,相对东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承载力相对低下。“一带一路”倡议后,生态环境政策强度加大,从而在资源要素利用和资本投入等方面受到不利影响,旅游企业规模发育缓慢,导致绝大部分省份旅游经济规模偏小,从而影响旅游生态效率快速提升。
表2 “一带一路”各区域旅游生态效率均值
图1 “一带一路”各区域旅游生态效率变化趋势
三、“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利用SBM 模型测算出2009—2018 年“一带一路”沿线17 个省份的旅游生态效率值,各省份、区域旅游生态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有必要对影响“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生态效率的相关因素进行甄别。借鉴相关研究成果,考虑数据的可得性,通过构建面板Tobit 模型,从旅游经济、资源和环境等方面选取可能影响旅游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在回归模型中,将“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生态效率作为因变量,自变量分别从旅游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升级程度、旅游业人力资本、城镇化、对外开放水平6 个方面选取具体代表指标,此外,“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生态效率区域差异明显,故设立虚拟变量。影响因素释义见表3。
表3 影响因素释义
(二)Tobit 回归结果分析
为消除自变量之间的异方差性,将非比例指标的自变量取对数,构建Tobit 回归方程。通过LR 检验,Tobit 回归方程中与不相关,故存在个体效应,于是使用随机效应的面板Tobit 回归,回归结果见表4。
表4 Tobit 回归分析结果
1.旅游经济发展状况。人均旅游消费对旅游生态效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负,意味着人均旅游消费增加并没有带来资源能源的合理配置。其可能的原因是“一带一路”倡议带来了沿线省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合理的粗放型开发与经营方式逐步显现,损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从而导致部分省份旅游生态效率降低。
2.产业结构升级程度。旅游消费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增加对“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意味着旅游生产要素流动和集聚,纠正产业要素错配,从而突破能源资源的高消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旅游生态效率。
3.旅游业技术水平。该变量与旅游生态效率的关系表现为显著为负,且影响系数为-2.16,这充分表明增强旅游业技术水平是提升旅游生态效率的重要途径。旅游业技术创新意味着改变生产方式,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渗透到传统的旅游行业中,从而通过提高附加值提高旅游生态效率。
4.旅游业人力资本。旅游人力资本对旅游生态效率的影响为正,且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旅游业人力资本是地区劳动力专业技能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省份相较之有更为先进的技术革新能力,这有助于旅游业提高包括生产效率、能源的节约和“三废”的减排在内的一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因而能够显著影响旅游生态效率。
5.城镇化。城镇化率对于“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的旅游生态效率具有显著正向的影响,表明旅游生态效率能够随着地区城镇化率的增加而提升,其可能的原因是城镇化进程能够倒逼旅游企业加快技术革新、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减少旅游业废弃物排放。
6.对外开放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对旅游生态效率的影响系数为负且显著,说明增强地区吸引旅游业外资能力并不能促进旅游生态效率的提升。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外商投资更多地以经济利益为目的,污染密集型外资引入较多,而一些地方政府为发展旅游业,对外资监管不力,从而导致旅游生态效率值降低。
7.虚拟变量。虚拟变量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从而再次证明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生态效率区域差异明显,在其他变量不变的前提下,“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省份旅游生态效率整体高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旅游生态效率。
四、研究结论和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SBM 模型对“一带一路”沿线省份2009—2018 年旅游生态效率进行评价,并利用Tobit 模型对其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得出以下结论:1.考察期内,重庆、上海、浙江和福建的旅游生态效率始终处于环境生产前沿,相对于其他13 个省份,这些省份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最佳实践者;2.“一带一路”整体区域旅游生态效率呈现先快速降低(2009—2010 年),再快速增长(2008—2015 年),后高水平波动(2015—2018 年)的态势,“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省份旅游生态效率整体高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旅游生态效率;3.旅游经济发展状况、对外开放水平对“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生态效率呈显著负相关,产业结构升级程度、旅游业技术水平、旅游业人力资本和城镇化对旅游生态效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政策建议
为推动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份旅游业和生态环境良性协调发展,促进旅游经济优质发展,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省份应稳步推进旅游市场软环境建设,提升吸附旅游生态创新要素的能力,通过市场机制强化旅游生态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走旅游生态技术自主研发之路;2.“丝绸之路经济带”省份应优化旅游业要素投入规模集聚水平,在有效供给、扩大企业规模的同时,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避免要素重复、盲目投入以及产能过剩等问题,加快旅游生态管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将粗放的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向高效集约模式转变;3.提升旅游业外资准入标准,从引资向选资方式转变,选择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环境相一致的适宜技术,以提高先进生态管理和技术的利用效率;4.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区域及“一带一路”周边国家旅游生态技术人才交流长效机制,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将“旅游生态技术”作为旅游智库的分支,实现旅游生态管理高层次人才培养共赢发展;5.将旅游规划与城镇化生态规划结合起来,充分挖掘旅游市场消费潜力,在旅游规划基础上单列生态控制性指标,指导“一带一路”旅游开发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