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状况评价及对策探讨
2021-04-21吴胜军李志明茹宝瑞薛亚辉李新建
刘 贤,吴胜军,李志明,茹宝瑞,薛亚辉,李新建*
(1.河南省畜牧总站,河南郑州 450008;2.河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河南郑州 450046)
畜禽遗传资源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种业国际竞争力、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还可满足人们多样化消费需求,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和水平[1]。近些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以政策和资金大力扶持,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初步形成[2]。河南省有淮南猪、南阳黑猪、确山黑猪、豫西黑猪4 个地方猪遗传资源,分别建设有淮南猪国家级保种场和南阳黑猪、确山黑猪2个省级保种场,保种场的建设使优良种质得以保存,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以及国外高瘦肉率猪种的引进,地方猪遗传资源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使河南省大部分地方猪群体数量急剧下降,加之长期的无序杂交、保种方法不科学等因素,导致一些优秀基因在尚未研究其价值之前丢失,对地方猪的遗传多样性造成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河南省淮南猪、南阳黑猪、确山黑猪及近期发现的豫西黑猪4 个地方猪品种生存状况的调查和评价,为河南省地方猪保种工作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地调查 2017 年6 月,在淮南猪、确山黑猪、南阳黑猪、豫西黑猪中心产区和分布区域,对各品种分布、数量、品种保护和开发利用等情况进行调查。
1.2 文献调研 查阅《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3]、《河南省地方优良畜禽品种志》[4]等相关文献。
1.3 受威胁程度评价 按照Simon[5]以及马月辉等[6]提出的畜禽遗传资源受威胁程度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1.3.1 受威胁程度 根据各品种保存100 年的近交系数,可将受威胁程度分为安全、潜在威胁、最低威胁、威胁、严重威胁5 类。根据马、牛、羊、猪、禽的世代间隔及保存100 年的近交系数,得出群体有效大小,见表1。
1.3.2 有效群体大小 有效群体大小按照公式Ne=4Nm Nf/(Nm+Nf)进行计算,其中,Nm为参加繁育的公猪数量,Nf为参加繁育的母猪数量。
1.3.3 群体动态变化趋势和外来种杂交因素影响 群体动态变化趋势和杂交程度是受威胁程度的影响因素,因此,当出现繁育母畜数下降且低于1 000,或群体数量下降幅度大于50%,或群体杂交比例大于20%的情况之一时,将分类等级划到威胁程度高一级类型。
1.4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在地方猪保种场内采集南阳黑猪、确山黑猪、淮南猪及豫西黑猪的耳组织样品,提取DNA 并经电泳检测质量。进行PCR 扩增,上游引物为:5'-AGGAGACTAACTCCGCCAT-3',下游引物为:5'-CGCGGATACTTGCATGTGT-3'。将产物电泳检测合格后进行Sanger 双向测序。使用DNAstar 将序列核对和拼接;利用DNAsp 统计单倍型数量、单倍型多样度、核苷酸多样度、Tajima's D、Fu's FS;使用Mega 以邻接法(NJ 法)构建进化树。
表1 各受威胁等级群体有效大小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布区域及变化情况 由表2 可见,与2006 年相比,2017 年淮南猪、南阳黑猪、确山黑猪3 个地方猪遗传资源的分布范围基本无变化。豫西黑猪为新发现资源,分布范围变化情况未知。
表2 2006 年和2017 年河南省地方猪品种分布范围
2.2 存栏数量及变化趋势 河南省地方猪品种存栏数量见表3,2017 年淮南猪与南阳黑猪存栏数量比2006 年分别下降了56.7%、75.7%,确山黑猪存栏数量比2006年增加了207.7%,豫西黑猪由于发现时间较短,部分资料暂时缺失。
表3 1986—2017 年河南省地方猪品种存栏量 万头
2.3 受威胁程度评价结果 由表4 可知,淮南猪处于受严重威胁状态,南阳黑猪处于受威胁状态,确山黑猪存在潜在威胁。豫西黑猪为新发现畜禽遗传资源,无2006 年群体数量,无法开展评价。
2.4 河南地方猪遗传多样性分析 对4 个地方猪群体进行基于线粒体DNA D-loop 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见表5,河南省地方猪的单倍型多样度(Hd)在0.788 2~0.854 5,核苷酸多样度(Pi)在0.003 6~0.004 6;中性检验的Tajima's D 值在-1.254 2~0.987 6,Fu'Fs 值在-11.043 4~3.403 6,且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这4 个群体符合中性进化。
表4 河南省3 个地方猪遗传资源受威胁程度评价结果
表5 河南地方猪线粒体DNA D-loop 区遗传多样性指数
对4 个地方群体间的群体分化系数(Fst)和遗传距离进行分析,结果见表6。结果显示,Fst 范围在0.077 0~0.171 6,其中,遗传分化最小的是南阳黑猪和确山黑猪,遗传分化最大的是淮南猪和确山黑猪;基于Nei's 遗传距离数值范围在0.004 9~0.010 0,其中,遗传距离最小的是豫西黑猪和确山黑猪,遗传距离最大的是南阳黑猪和淮南猪。分析结果显示了4 个群体各自的品种特异性与地域性。
表6 河南地方猪群体的遗传距离和遗传分化指数
对河南省4 个地方猪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见图1,与其他猪种相比,南阳黑猪与确山黑猪亲缘关系较近,聚为同一分支;淮南猪与其他地方猪种亲缘关系则较远,这与其地域分布关系也较为相符。
图1 基于Nei's 遗传距离构建的河南4 个地方猪群体的NJ 系统发育树
3 讨 论
3.1 分布范围变化分析 淮猪分布于淮河流域,包括淮北猪、山猪、灶猪、定远猪、皖北猪和淮南猪6 个类群,淮南猪主产于河南省信阳市的固始、商城、光山、罗山、新县五县,据当地史料记载该品种在当地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3,7];南阳黑猪主产区淅川县地处伏牛山南麓,地形主要为浅山、丘陵和缓坡;确山黑猪主产区确山县东临黄淮平原,西为桐柏山、伏牛山的连接地带;豫西黑猪主产区为豫西山区的栾川、卢氏两县,该区域山势陡峭,道路崎岖,长期处于一种自然半封闭状态。经考证,在豫南、豫西南和豫西的山区群众都有食用黑猪肉和制作腊肉的传统习俗。地方猪分布范围未发生变化,说明淮南猪、南阳黑猪、确山黑猪和豫西黑猪的原产地具有一定的封闭性,传统的养殖习俗和饮食文化保留较好。
3.2 数量变化分析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为满足人民对瘦肉型猪肉的需求,我国大量从国外引进猪种,开展猪杂交改良工作,对我国地方猪种造成了极大地冲击,存栏数量下降,选育工作几乎停滞,保种几乎名存实亡[8-9]。近年来,由于畜牧业处于转型升级发展时期,地方品种虽然具有耐粗饲、抗逆性强等优点,但由于长期以来粗放饲养,尤其是在保种群不允许选择的情况下,地方品种的一致性较差[10],不适合当前畜牧业的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方式。另外,保种场人员结构老化、机制不灵活、地方猪保种目标不明确、技术开发和应用严重滞后等因素,也使得地方猪优质特色不能发挥,因而地方猪保种工作举步维艰[11]。最后,地方猪种质资源优异特性未被深入挖掘,其价值得不到体现[12],导致在地方猪开发利用过程中,产品种类单一、附加值低,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市场综合竞争力较弱。综上所述,受以上因素影响,河南省地方猪存栏数量逐年下降。
3.3 受威胁程度分析 淮南猪、南阳黑猪纯种数量的下降,势必导致参与繁育的种猪数量下降,群体有效含量低,存在近交系数上升的风险。确山黑猪虽然群体数量上升,但是主要集中在保种场养殖,保种场内血统数量有限,近交风险仍较大,因此仍存在潜在威胁。豫西黑猪由于发现时间较短,“提纯复壮”仍然是近期的工作重点。
3.4 遗传多样性分析 本研究中的4 个河南地方猪群体中,单倍型多样度在0.788 2~0.854 5、核苷酸多样度在0.003 6~0.004 6。本研究中的群体单倍型多样度值低于二花脸猪(0.947)、桂中花猪(0.942)、合作猪(0.883),与保山猪(0.828)、五指山猪(0.838)处于同等水平;核酸多样度低于陆川猪(0.007 4)、滇南小耳猪(0.005 21)、合作猪(0.005 49),与二花脸猪(0.003 73)、保山猪(0.003 71)、五指山猪(0.003 34)处于同等水平[13-16]。这说明河南省地方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遭受威胁,急需种质资源保护。
在表示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时,若Fst 介于0~0.05,表示遗传分化极小;若Fst 介于0.05~0.15,表示遗传分化中等;若Fst 介于0.15~0.25,表示遗传分化较大[17]。本研究中的4 个群体之间属于遗传分化程度中等或较大,可能是由于地形与地势影响了群体之间的基因交流,进而形成了各自的群体特征。
4 结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河南地方猪遗传资源的分布范围虽然基本未发生变化,但淮南猪、南阳黑猪的群体数量出现大幅下降。淮南猪已处于受严重威胁状态,南阳黑猪处于受威胁状态,确山黑猪存在潜在威胁。豫西黑猪为新发现畜禽遗传资源,有一定群体数量,重点是开展保种和提纯复壮工作。对此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完善河南省地方猪保种体系,采取分点保种、多场保种措施,防止依赖“一点一场”带来的资源流失风险;第二,建设省级地方畜禽品种基因库,开展精液、体细胞等遗传材料保存;第三,建立地方猪品种种质评价体系,加强对优良种质的认定、登记,确保地方品种优良特性不丢失;第四,加大地方猪遗传特性挖掘和利用,提高自主育种能力;第五,加快推进地方猪品种优异性状的开发利用,以优质猪肉开发、延伸产业链条等手段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以用促保”的良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