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临床酮病对荷斯坦奶牛产后疾病、繁殖性能及产奶量的影响

2021-04-21毛家真邹季福刘红云杨金勇

中国畜牧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受胎率产奶量泌乳

张 彬,毛家真,邹季福,刘红云,杨金勇,王 翀*

(1.浙江农林大学集贤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浙江省畜禽绿色生态健康养殖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动物健康互联网检测技术浙江省工程实验室,浙江杭州 311300;2.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3.浙江省畜牧技术推广与种畜禽监测总站,浙江杭州 310021)

酮病是奶牛产后能量负平衡导致的一种营养代谢病[1]。通常,当血清中β羟丁酸(BHBA)含量≥1.2 mmol/L时,提示奶牛患有亚临床酮病[2-3]。奶牛产后1~3 周是亚临床酮病的高发期,国外研究报道显示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为28.5%~60%[4-5],而我国酮病的发病率为15%~30%,且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6]。亚临床酮病对泌乳牛造成的损失高达130 欧元/(头.年),变化范围从1 胎奶牛的83 欧元/(头.年)到3 胎奶牛175 欧元/(头.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产犊间隔延长、产奶量降低、治疗费用、弃奶、淘汰等[7]。本研究拟对亚临床酮病奶牛的产后疾病、繁殖性能及产奶性能进行研究,了解亚临床酮病发生对不同胎次奶牛产奶量及繁殖性能的影响,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数据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牧场与动物 调研地点为山西省北部某大型牧场,牧场奶牛存栏量5 000 头以上,泌乳牛单产约11 t。选择产后1~2 周的荷斯坦泌乳奶牛共计807 头,亚临床酮病判断标准为血液中BHBA 含量≥1.2 mmol/L[8]。

1.2 试验时间与饲养管理 酮病数据统计时间段为2019年1 月1 日—2019 年6 月30 日,繁殖及产奶数据统计时间段为2019 年1 月1 日—2020 年3 月1 日。试验牛只均为荷斯坦奶牛,散栏卧床式饲养,并列式挤奶机,自动识别计量系统,每天3 次。每天TMR 饲喂3 次,自由饮水。

1.3 试验设计 将血液中BHBA 含量≥1.2 mmol/L 归为亚临床酮病组,BHBA 含量<1.2 mmol/L 归为正常组,其中酮病组336 头,正常组471 头。记录每组牛只产后营养代谢病(真胃移位、产后瘫痪、胎衣不下、子宫炎、产后发烧等)、繁殖性能(配种次数、首配天数、配准天数等,其中亚临床酮病组1 胎样本数量127 头,2 胎样本数量92 头,3 胎样本数量88 头;正常组1 胎样本数量254 头,2 胎样本数量71 头,3 胎样本数量121 头)、产奶量等指标。通过分析相关指标之间的差异及相关性,判断酮病对奶牛产后营养代谢病、繁殖性能及产奶量的影响。

1.4 基础日粮 日粮组成及营养成分参照牧场现有饲养管理水平,具体见表1。

1.5 数据收集及分析

1.5.1 血液酮体含量 产后1~2 周,通过奶牛尾根静脉采集全血2 mL,使用便携式酮体检测仪(北京怡成血酮测试仪-奶牛专用)快速测定奶牛血酮值,根据酮体值≥1.2 mmol/L、<1.2 mmol/L 分为亚临床酮病组和正常组。

1.5.2 产后营养代谢病 统计亚临床酮病组与正常组内每头牛产后30 d 内的真胃移位、产后瘫痪、胎衣不下、子宫炎、乳房炎、死淘等发病率数据,上述疾病判定标准参考Suthar 等[9]文献报道。

1.5.3 繁殖性能 统计亚临床酮病组与正常组内每头牛各项繁殖性能指标,包括首配天数、配种次数及配准天数,并依据配次计算亚临床酮病组、正常组的首配受胎率。其中首配天数指奶牛产犊后第1 次输精与产犊之间的间隔天数;配种次数指奶牛产后至再次怀孕过程中参加人工输精的次数;配准天数指有效输精日期(准胎日期)与产犊日期之间的间隔天数[10]。

表1 日粮组成与营养成分(干物质基础) %

1.5.2 产奶性能 利用牧场挤奶机的数据记录系统,收集亚临床酮病组与正常组内每头奶牛产后305 d 内每天的产奶量,从2019 年1 月1 日—2020 年3 月1 日,共计约65 万条数据。

1.5.3 泌乳曲线拟合 用 Wood 函数对产奶量的变化进行拟合,基本模型如下[11]:

式中,t 为泌乳天数;Yt为t 时间的产奶量;a、b、c为模型参数,其中a 为产后初始产奶量;b 为达到峰值的倾斜度参数;c 为下降的倾斜度参数。在进行曲线拟合时,各参数初始值的确定采用Oloria 等[12]计算所得的结果,并利用如下公式换算出以下二级参数:

式中,TMAX为在拟合产奶量时达到产奶量高峰所需的时间,即产奶量高峰出现时间,Ymax为高峰产奶量,Per为泌乳持续力。

1.6 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10 软件进行整理,使用SPSS 20.0 对酮体值、首配天数、配准天数、配次等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以平均值表示;使用卡方检测分析亚临床酮病与产后营养代谢病的相关性。P<0.01 为显著极差异,P<0.05 为显著差异,0.05 ≤P<0.10 为存在差异趋势。所有产奶量数据均先用Excel 2010 初步整理,再用Origin 2018 软件进行拟合,拟合效果用拟合度(R2)进行评价。

2 结果

2.1 血液酮体检测值 亚临床酮病组血液BHBA 含量1.89 mmol/L,正常组血液BHBA 含量0.84 mmol/L,亚临床酮病组BHBA 含量极显著高于正常组(图1)。

2.2 亚临床酮病发病率与胎次的关系 该牧场整体亚临床酮病发病率41.63%。1 胎牛共计396 头,其中亚临床酮病134 头,发病率33.84%。2 胎牛共计182 头,其中亚临床酮病104 头,发病率54.17%。3 胎牛共计229 头,其中亚临床酮病98 头,发病率42.79%。

图1 亚临床酮病组与正常组β 羟丁酸含量对比

2.3 亚临床酮病与其他疾病的相关性分析 对奶牛产后疾病与亚临床酮病之间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表2),结果显示,亚临床酮病与真胃变位相关性极显著(P=0.01),与胎衣不下、死淘、产后瘫痪、乳房炎及产后发烧无显著相关。

表2 亚临床酮病与其他疾病的卡方分析

2.4 亚临床酮病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由表3 可知,亚临床酮病组1 胎、3 胎牛的首配天数均显著高于正常组,2 胎牛与正常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亚临床酮病组各胎次的配准天数与正常组相比均差异不显著;亚临床酮病组2 胎的配次显著高于正常组,亚临床酮病组1 胎的配次显著低于正常组。亚临床酮病组1 胎的首配受胎率高于正常组,亚临床酮病组2、3 胎的首配受胎率均低于正常组。

表3 亚临床酮病对不同胎次奶牛首配首配天数、配准天数、配次及首配受胎率的影响

2.5 亚临床酮病对奶牛胎次产奶量的影响 如图2、表4所示,亚临床酮病组与正常组1 胎奶牛的泌乳曲线拟合度R2均大于0.90。亚临床酮病组1 胎的高峰日比正常组晚1.01 d,高峰奶量比正常组高1.77 kg,泌乳持续力比正常组高0.01。

图2 亚临床酮病组与正常组1 胎产奶曲线对比

表4 亚临床酮病与正常组1 胎产奶高峰日、高峰奶量及持续力比较

如图3、表5 所示,亚临床酮病组与正常组2 胎奶牛的泌乳曲线拟合度R2均接近0.90。亚临床酮病组2 胎的高峰日比正常组晚2.25 d,高峰奶量比正常组高1.16 kg,泌乳持续力比正常组高0.06。

图3 亚临床酮病组与正常组2 胎产奶曲线对比

表5 亚临床酮病与正常组2 胎产奶高峰日、高峰奶量及持续力比较

如图4、表6 所示,亚临床酮病组与正常组3 胎奶牛的泌乳曲线拟合度R2均高于0.90。亚临床酮病组3 胎的高峰日比正常组早1.23 d,高峰奶量比正常组低0.14 kg,泌乳持续力比正常组高0.03。

图4 亚临床酮病组与正常组3 胎产奶曲线对比

3 讨 论

3.1 亚临床酮病与奶牛胎次之间的关系 本试验中牛群亚临床酮病发病率41.63%,其中2 胎、3 胎牛亚临床酮病发病率高于1 胎牛。边四辈等[13]对上海地区9 个规模化牧场亚临床酮病调研结果显示,产后3~7 d 亚临床酮病发病率为16.4%。张瑞华[14]报道奶牛亚临床酮病的发病率为25%,各胎次亚临床酮病发病率分别为1胎17.65%、2 胎23.08%、3 胎40.00%、4 胎60.00%、5 胎20.00%、6 胎以上14.29%。

表6 亚临床酮病与正常组3 胎产奶高峰日、高峰奶量及持续力比较

3.2 亚临床酮病与产后疾病的关系 研究表明,亚临床酮病奶牛(血浆BHBA<1.2 mmol/L)产后真胃移位的发病率是健康牛的2.6~6.9 倍[3,15]。本试验结果亦显示,亚临床酮病牛只产后真胃移位的发病率是健康牛的5.2倍。亚临床酮病与死淘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趋势,亚临床酮病组的死淘比例是正常组的2.3 倍,而国外文献报道亚临床酮病奶牛产后60 d 内淘汰的概率是健康牛的1.4~3.0 倍[4,16],本试验结果在此区间内。由于样本数量较少,本试验未发现亚临床酮病与胎衣不下、产后瘫痪等存在正相关关系。

3.3 亚临床酮病与繁殖性能的关系 朱奎玲等[6]研究显示,酮病牛的配次、配准天数均显著高于健康牛。张瑞华[14]报道,酮病牛首配受胎率为18.18%,显著低于健康牛27.27%,首配受胎率下降33.33%。国外文献报道显示,酮病牛首次配种受胎率比健康牛低30%[4]。本试验中1 胎牛的首配受胎率并没有受到亚临床酮病的影响,但亚临床酮病组2 胎牛的首配受胎率与正常组相比下降23.58%,亚临床酮病组3 胎牛的首配受胎率与正常组相比下降13.05%。相对于上述研究结果,本试验结果中亚临床酮病组2、3 胎首配受胎率与正常组相比降幅较低,可能与试验牧场良好规范的产后护理有关;而1 胎牛首配受胎率未受影响,原因尚不清楚。

3.4 亚临床酮病与产奶性能的关系 在试验牧场饲养管理水平下,以1.2 mmol/L 为阈值判定亚临床酮病时,各胎次亚临床酮病组牛只的高峰奶量均不同程度高于或接近正常组;高峰日及泌乳持续力与正常组相比差异不大。亚临床酮病对产奶量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的研究结论,也有负面影响的研究结论[17]。张瑞华[14]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泌乳前期酮病组的平均产奶量均高于健康组(38.0 kg/d vs 35.9 kg/d),说明亚临床酮病更容易发生于高产奶牛。Ospina[18]研究表明,亚临床酮病对产奶量的影响与胎次有关,头胎牛亚临床酮病组305 d 产奶量比正常组增加403 kg,经产牛亚临床酮病组305 d 产奶量比正常组减少393 kg。Mellado 等[19]报道显示,当以1.2 mmol/L 判定亚临床酮病时,正常组305 d 产奶量(9 991 kg)与亚临床酮病组(10 123 kg)无显著差异。

4 小 结

本试验结果显示,2 胎、3 胎牛的亚临床酮病发病率高于1 胎牛,亚临床酮病牛只产后真胃移位的发病率是正常牛的5.2 倍,死淘率是正常牛的2.3 倍,亚临床酮病会导致2 胎、3 胎牛配次增加,首配受胎率下降13.05~23.58%;亚临床酮病对1、2 胎高峰奶量无负面影响,但会导致3 胎牛高峰奶量下降0.14 kg/d。

猜你喜欢

受胎率产奶量泌乳
荷斯坦牛泌乳速度指标影响因素分析
热应激对不同泌乳阶段奶牛应激、抗氧化和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
叙事护理在母婴分离住院产妇保持正常泌乳状态的效果
荷斯坦牛产后前7 天日产奶量影响因素分析:南京地区牧场案例分析
母猪泌乳的影响因素及提高泌乳量的措施
奶牛泌乳高峰期的饲养与管理方法
浅谈提高母猪受胎率的技术措施
提高母羊受胎率的技术要点
不同外源激素组合模式对奶牛同期发情效果的研究
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