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

2021-04-21黄家艳

世界复合医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开腹肌瘤切口

黄家艳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苏南京 211300

子宫肌瘤是妇科中常见的一类良性肿瘤, 发生在女性生殖器,以40 岁左右女性多发,肌瘤发生后会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增大[1]。 虽然子宫肌瘤转变为子宫恶性肿瘤的可能性不到1%,但仍需要引起重视,以减轻对患者生活的影响[2]。 对于子宫肌瘤的治疗,临床一般选择手术切除方法,具体术式多根据肌瘤位置、数量、症状表现综合选择, 一般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实施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 对于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可实施子宫全切术治疗[3-4]。 受全面开放二胎的影响,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越来越多, 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逐渐成为更为广泛应用的子宫肌瘤治疗术式[5]。 该研究以该院2015 年1月—2019 年12 月160 例患者为对象, 具体比较开腹手术、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不同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160 例子宫肌瘤患者为对象, 按照术式分为两组,腹腔镜组80 例,年龄30~58 岁,年龄平均(44.38±11.42)岁;肌瘤直径40~80 mm,平均直径(62.38±10.15)mm;肌瘤数量1~3 个,平均(1.53±0.67)个。 开腹组80 例,年龄30~56 岁,年龄平均(44.91±10.67)岁;肌瘤直径42~82 mm,平均直径(63.07±11.13)mm;肌瘤数量1~3 个,平均(1.58±0.69)个。 两组年龄、肌瘤直径、肌瘤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影像学方法确诊为子宫肌瘤;②符合手术指征;③有子宫保留需求;④年龄20~60 岁;⑤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所在医院的伦理审批。 排除标准:①存在手术禁忌证;②近期有生育需求;③重要脏器功能障碍;④肌瘤恶变;⑤凝血功能障碍。

1.2 方法

开腹组接受开腹手术治疗,行硬膜外麻醉处理,患者保持仰卧,对手术部位常规行消毒铺巾,在下腹部正中位置作一个大约8 cm 的纵行切口,将皮肤与肌层组织逐层分离后入腹,直视下观察腹腔情况,按照肌瘤大小开出纵行、梭形、弧形切口,顺着肌瘤包膜表面钝性分离至基底部血管丰富位置,钳夹后切除肌瘤,缝扎残端,清理盆腔后常规逐层关腹。

腹腔镜组接受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 行全麻处理,保持膀胱截石位,于脐孔临近穿刺,经穿刺孔注入二氧化碳建立人工气腹,控制气腹压力大约14 mmHg。将腹腔镜经穿刺孔置入腹腔中,全面探查盆腔临近脏器、子宫肌瘤各处情况,确定子宫肌瘤具体位置。 在子宫肌层适量注射垂体后叶素一支(国药准字H32026638; 规格6 U/mL),一直到肌瘤邻近组织颜色变白。 电凝切开子宫肌瘤突出处,取出切除的肌瘤组织,完成手术,接着将子宫肌瘤腔关闭,完成盆腔清洗后清除气腹,常规关腹。

1.3 观察指标

手术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总时间。

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后切口出血、术后感染、气肿、肠梗阻各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预后情况: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持续6 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 个月内月经恢复率、子宫肌瘤复发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与开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 住院总时间均短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condi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condi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组别术中出血量(mL)手术时间(min)术后首次下床时间(h)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h) 住院总时间(d)腹腔镜组(n=80)开腹组(n=80)t 值P 值206.35±45.81 319.64±58.72 13.606<0.001 80.42±12.08 82.61±11.75 1.162 0.247 12.64±4.89 20.43±6.83 8.295<0.001 15.39±5.64 26.84±7.49 10.923<0.001 5.72±2.16 9.75±2.75 10.308<0.001

2.2 术后并发症

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开腹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3 预后情况

腹腔镜组术后6 个月患者月经恢复、 子宫肌瘤复发率与开腹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6 个月月经恢复率、复发率比较[n(%)]Table 3 Comparison of menstrual recovery rate and recurrence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n(%)]

3 讨论

子宫肌瘤为育龄期女性中常发的一类良性肿瘤,肌瘤多为实质性球形包块,表面光滑,质地较子宫肌层硬,压迫周围肌壁纤维形成假包膜, 肌瘤与假包膜之间有一层疏松网状间隙,故容易剥出[6]。 调查发现,青春期女性中子宫肌瘤发生率不高, 绝经后子宫肌瘤逐渐萎缩甚至消失,发生率也低,而处于育龄期的女性由于雌激素、孕激素含量丰富, 容易刺激导致子宫肌瘤瘤体的生成及不断增长[7]。 子宫肌瘤患者经期会有延长,月经量增多,腹部可触及包块,白带呈异常增多,有贫血表现,但也有少数患者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导致病情被忽视而影响治疗[8]。

在子宫肌瘤的手术治疗中, 以往多直接实施开腹手术治疗,开腹手术切口大,医师可直接经切口直视观察腹腔情况,直视下完成肌瘤瘤体切除,可保证切除的准确性与彻底性,减少术后复发[9]。 但开腹手术也因为切口大而对患者形成明显创伤,术中会有更大量出血,术后出现感染、气肿、出血各类并发症的风险更高[10]。该研究腹腔镜组选择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 结果显示相较于开腹手术治疗的开腹组, 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腹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总时间均短于开腹组(P<0.05), 表明腹腔镜手术不仅不会明显延长手术时间,同时可减少术中出血,加快术后恢复,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此外,该研究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开腹组(15.00%)(P<0.05),类似研究显示[11],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6%,低于开腹组发生率(20.51%)(P<0.05),该研究结果与之一致,表明腹腔镜手术较开腹手术有更高的安全性,患者术后恢复受影响因素更少,也利于术后更快恢复。 该研究腹腔镜组术后6 个月患者月经恢复率为91.25%, 子宫肌瘤复发率为2.50%, 与开腹组(88.75%、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腹腔镜手术可获得与开腹手术接近的预后, 保证患者术后月经恢复,且能控制术后复发,远期疗效较好。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作为一类典型微创术式, 利用微小摄像头将手术器械进行连接,冷光源能够起到照明作用,使医师清晰观察腹腔内脏器,经数字成像技术的应用,能够准确观察子宫肌瘤的大小、特征信息,通过小切口就可掌握患者腹腔内情况,完成病情的分析[12]。 通过小切口将腹腔镜手术器械置入可直接完成子宫肌瘤的切除,因为切口小,术后瘢痕轻微,切口恢复迅速,同时小切口也可明显减低出血、感染发生风险。 为了保证腹腔镜手术效果最优,术前必须严格检查确保患者符合腹腔镜手术适应证, 严格排除禁忌证,且手术操作医生需保证熟练的操作技术,足够熟悉手术流程,保证准确完成每一步操作,最大程度保障患者安全[13-14]。

综上所述, 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相较开腹手术可减轻创伤,提升手术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复发。

猜你喜欢

开腹肌瘤切口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卵巢囊肿剥除术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效果
金湖县为侨服务“小切口”打开“大格局”
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治疗胃溃疡穿孔的效果研究
45岁及以上未绝经多发子宫肌瘤患者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残留、复发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腹腔镜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海扶刀对比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效果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小切口”立法:地方人大立法新风向
什么样的子宫肌瘤需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