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信息化血糖管理对非内分泌科患者血糖控制的临床效果评价
2021-04-21陈敏宁波市第六医院浙江宁波315040
陈敏(宁波市第六医院,浙江 宁波315040)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者的数量成井喷式增长,国内学者最新的统计表明,我国成年糖尿病患者数高达1.29亿,高居世界首位[1]。在糖尿病发病率日益走高的背景下,非内分泌科室的血糖异常患者也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国内一项多中心调研显示,只有1/6的糖尿病患者集中在内分泌科住院,而在住院患者中,近40%的患者存在高血糖[2]。国外学者的研究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是血糖正常患者的4倍,死亡率是血糖正常患者的2~6倍[3]。不仅如此,糖尿病患者住院期间的血糖控制不理想,还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为应对目前高发病率,低发现率,低管理率的现状,打通科室之间的壁垒,建立以内分泌科为主体的全院血糖管理模式成为迫切需求。而智能血糖仪及血糖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问世,将床旁血糖监测终端和患者信息整合到了一起,实现了血糖监测、数据传输和管理的自动化,为院内血糖管理提供了一种高效便捷的实现途径。我院于2019年8月引进智能血糖仪(Glupad)及糖尿病信息管理系统(IGMS)应用于临床。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月~6月我院运行信息化血糖管理后的三个非内分泌科病区(脊柱外科,创伤骨科,关节外科)的住院糖尿病患者150例设为试验组,选取2019年1月~6月未实行信息化血糖管理时在上述三个病区住院的糖尿病患者150例设为对照组。试验组中男72例、女78例;平均年龄40.5 ±5.5岁;平均病程8.8±5.3年。对照组中男74例、女76例;平均年龄43.5±5.2岁;平均病程7.9±4.8年。两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符合201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有关2型糖尿病的诊断[4];(2)年龄18~75岁,性别不限;(3)无合并严重感染或贫血。
1.2 方法对照组釆用传统便携式血糖仪对患者进行床边血糖监测,手工记录抄写血糖入his系统,并将异常血糖值跟主管医生反馈。主管医生根据反馈结果决定降糖方案或请内分泌科进一步会诊调节血糖。试验组釆用智能血糖仪(G1upad)对患者进行血糖监测,血糖数据自动上传北京华益精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糖尿病信息管理系统(IGMS),IGMS则与本院院内信息系统(HIS)对接,从HIS中抓取住院患者的相关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血糖医嘱等,并同步到Glupad中。同时IGMS进一步与实验室管理系统(LIS)关联,抓取患者糖尿病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等个性化信息,对患者所有糖尿病诊治的相关数据进行存储、归档和图表分析。内分泌科医师在系统中设定高血糖及低血糖的阈值,通过每日主动查阅IGMS内相关科室患者的血糖情况,根据患者的基本资料和病情及时与主管医生沟通调整降糖方案,尽早让住院患者的血糖达标。具体流程见附图。
附图非内分泌科住院患者信息化血糖管理基本流程图
1.3 临床观察指标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血糖达标率,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平均住院日。血糖达标标准为空腹血糖5.1~7.9mo1/L,餐后2小时血糖5.1~10.0mmo1/L。低血糖事件标准为任意时间血糖≤3.9mmol/L。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血糖达标率、血糖达标时间、平均住院日及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3 讨论
附表两组患者血糖达标率、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时间和平均住院日比较(x±s)
众所周知,糖尿病的防治工作主要由药物、饮食、运动、定期监测血糖和糖尿病教育5部分构成,而及时准确的血糖监测及处理是住院患者血糖控制的基础[4,5]。糖尿病除了本身的并发症危害,还可以因为高血糖或低血糖引起如冠心病、脑梗死等其他基础疾病的发病,增加住院患者的死亡风险及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6]。因此,做好院内血糖管理是不仅是医院管理层,更是各大临床科室医生需要关注的问题[7]。信息化、网络化是近年血糖监测发展的热门趋势,如何利用这种优势去改善血糖管理的现状,减轻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量,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重要问题[8]。以往非内分泌科住院患者的血糖管理模式,大多是通过主管医生去发现患者血糖监测的异常情况,再决定是否请内分泌科会诊协助降糖方案。由于各自专业的局限性,部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并未得到充分重视,血糖得不到及时的调控,住院期间的降糖方案也并不规范[9]。
而在发达国家,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血糖管理模式已被普遍应用。美国目前使用信息化数据处理和分析系统的医院比例已达到34%[10,11]。信息化血糖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院内血糖管理模式,通过实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各大医院推荐采用。本研究采用的GLUPAD智能血糖仪,国内有研究显示在各血糖浓度范围的检测中均表现出很高的准确性和稳定性[12]。我院试行的远程血糖监控模式,通过院内局域网平台将分散在各个科室的智能血糖仪(Glupad)和血糖数据管理系统(IGMS)对接,以保证内分泌科医生可以远程管理任何科室的患者,实现“非内分泌科-内分泌科”医患的无缝对接[13]。IGMS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和实验室信息系统(Lis)进行对接后,更突显了大数据管理的优势。内分泌科医生不仅可以在IGMS系统里及时查阅到患者住院各个时间段的血糖波动情况,还可以根据患者的手术信息,胰岛素医嘱,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相关信息制定个性化的方案,从而改善患者住院期间的血糖及预后。
信息化血糖管理系统对于临床医护人员来说,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负荷,减少医疗差错的发生,同时有利于后期科研数据的收集,最终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14]。从医院层面来说,信息化血糖管理实现了各个科室血糖数据的互通和无纸化办公,完善了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通过改善患者的血糖间接提高了病床周转率,增加医院的经济效益,并通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扩大医院的影响力[15]。从患者角度而言,理想的血糖控制可以缩短住院日,减少医疗费用,减轻家庭负担,减少糖尿病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基于智能血糖仪及糖尿病信息管理软件的院内血糖管理新模式在临床应用中得到较好的反馈,值得尝试和推广。